乐于奉献 真情助学——追忆“云岭楷模”“公益爷爷”李一飞丨守望相助
来源:中国民族报 发布日期:2025-04-30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从今年3月起,李一飞老人资助的学生们再也收不到他的回信了。30多年来,他累计资助学生420余名。

  不久前,“云岭楷模”、云南省“最美退役军人”李一飞在昆明市因病逝世,享年97岁。李一飞生前资助的学生赶来送他最后一程。

  这位老人的离去,何以成为受助学子心中永恒的追思?

  李一飞,江苏武进人,1949年,他参军来到云南,1983年离休前曾担任原昆明军区营房部副部长。1992年5月,李一飞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一篇山区学生宁愿不吃午饭、也要省出钱来上学的新闻报道,深受触动。几经辗转,他联系到写这篇报道的记者,给学生家寄去200元。

  这一年,云南希望工程推出了“百万爱心行动”,“一对一”结对资助贫困儿童。

  “过去,我走过不少云南的贫困地区,知道山区孩子求学不易。”李一飞和妻子商量,决定参加“百万爱心行动”,每个月从离休工资中拿出一部分钱,资助贫困学生圆“读书梦”。他给每个受助孩子写信,并在信中附上邮票,让孩子们回信时使用,不增加他们的经济负担。

  李一飞年轻时因工受伤,造成腰椎骨折,被鉴定为二级伤残,多年来要靠护腰托才能走路。但在义务担任云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监察委员时,他忍着护腰托摩擦带来的疼痛,到各个学校看望受助学生,监察希望小学建设工程质量。孩子们都把这位弯着腰、驼着背走路的老人称为“公益爷爷”。

  随着云南希望工程资助模式的转变,李一飞的资助对象从小学生变为大学生,并于2011年开始,专门资助云南中医学院(现云南中医药大学)的困难学生。

  “是李爷爷让我找到了人生价值。”罕素琴来自云南省普洱市孟连县那里镇,家境贫困的她2002年读小学二年级时开始接受李一飞的资助。高三时,村里人都劝她放弃读大学,她把自己的迷茫和困惑写信告诉李一飞,李一飞分析了她学习上的短板,并给她寄去学习资料。

  在李一飞的鼓励和建议下,罕素琴考入云南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专业,毕业后就职于普洱市第二人民医院。2017年6月,罕素琴获得“希望工程圆梦行动”栋梁奖。她说:“李爷爷改变了我的命运,因为他,我才能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

  与罕素琴一样,云南中医药大学学生王国泰也把李一飞看作“一生中的贵人”。

  王国泰的家在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的一个小乡村。前些年,一次大型泥石流席卷村庄,房屋、田地均遭毁坏,在政府的帮助下,全村才渡过了难关。2020年,王国泰和哥哥一起考上大学,他们获得国家助学贷款支持的同时,也获得了李一飞的资助。

  第一次与受助同学去看望李一飞时,王国泰看见,李一飞住在又窄又小的房间里,灯光昏暗,家具陈旧,几经缝补的沙发上堆满了东西。“那一刻我受到了极大的震撼。”王国泰说,“爷爷的清贫与我想象的捐资助学‘有钱人’格格不入。”

  不只是王国泰,许多人都有这样的震撼。得知李一飞家生活并不宽裕,有人曾劝他少捐一些,留一点钱以备急用,但他坚持自己的想法:“我的一切都是党和国家给的,现在做这点事情,不算什么。”

  就是这位生活朴素的老人,后来成了云南希望工程发展史上捐赠持续时间最长的个人捐助方。30多年来,除了省吃俭用为困难学生捐款外,李一飞还走遍云南30个县(市、区)80个乡镇,145所乡村学校,行程1.5万多公里;深入云南希望工程项目点11次,累计看望受助学生183名,走访特困户家庭28户;监察巡视88所希望小学建设工程质量,守护着孩子们的求学路。

  2024年8月1日,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授予李一飞“云岭楷模”称号。和荣誉相比,李一飞更珍惜孩子们的回信。在他的家里,有3个大纸箱,收藏着1000多封信。每一封信都被他视若珍宝,认真标注编号保存。这是受助学生成长的记录,也见证着一名老兵的爱心与情怀。

  从一封封信中,可以看到越来越多孩子投身公益、奉献爱心,有的捐出参军入伍后第一个月的津贴,有的捐出读书时获得的奖学金,有的捐出暑假打工赚的钱……一颗颗爱心的种子,如蒲公英般四处播撒,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最是民族团结奋进时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