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家榜村:白墙青瓦映瓜果 琳琅淡墨和美乡丨和美村寨
来源:中国民族报 发布日期:2025-04-27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郑家榜曾是这里最穷的村。”

  “我看着这周围,还觉得挺好的。”

  2023年,一位新华社记者带着外国友人来到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体验春节。当一行人漫步在张灯结彩、喜庆祥和的龙舟坪镇郑家榜村时,这样一段充满感慨的对话悄然发生。谁能想到,眼前这个洋溢着幸福与活力的郑家榜村,曾经竟是“外地媳妇不敢望”的落后村落。

  近年来,郑家榜村以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为笔墨,依托独特的自然资源与人文底蕴,凭借一山(清江方山风景区)一水(沿头溪流域)一村(民族村寨)的优势,绘就各族群众幸福生活的和美画卷。

  文化铸魂:乡风文明尽显村寨人和之美

  每当夜幕降临,郑家榜村便热闹起来:村委会门口的广场上灯火通明,各族群众相约汇聚于此,或是一展歌喉,唱起悠扬的山歌,用质朴的旋律诉说生活的美好;或是随着欢快的节奏,跳起活力四射的广场舞,展现对生活的热爱;舞龙、舞狮、划旱船等传统民俗活动轮番上阵,尽情表达幸福生活的喜悦和憧憬。

  多年来,郑家榜村坚持党建引领,强化党群联动,推动乡风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

  村里先后成立乡贤理事会、村民议事会、党员志愿服务队等多个组织,打造互嵌共融的治理机制。

  位于方山腹地的刘家台子湾村民小组,过去自然环境差,邻里间常有矛盾。通过自治组织,村民选出“户长”,带领农户集资建成村集体的研学接待中心,成为郑家榜村人和之美的具象化体现。

  村里还围绕各族村民关心的教育、养老、医疗、产业等6个方面,织密织牢“红色互助六张网”,推出“榜上有名·优秀学生奖励”“我的60年·光阴故事会”等系列举措,形成凝聚人心大合力。

  村委会宣传栏里,张贴着村规民约,将传统美德与现代治理相融。定期公布的郑家榜村文明创建“红黑榜”,“巾帼风采,乐于奉献”“优化产业,勇于探索”“乐行孝道,回乡创业”等多项“红榜”,展示了优秀村民的先进事迹,人人都想上“红榜”。

  美丽乡村:景村共建促旧貌换新颜

  过去的郑家榜村,村民烧火做饭、熏腊肉都是砍柴燃柴,挣钱养家靠挖沙卖沙,“山上光秃秃,河里浑水流”。

  为了让村容村貌彻底改变,郑家榜村依托村内的清江方山风景区,争取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域人居环境整治,推动景村基础设施和特色风貌全面改善。

  村里还以方清路和沿头溪流域为主轴,争取更多资金,实施生态修复,打造乡村“微景观”“打卡点”。

  加大特色村寨保护力度,对清江方山风景区路段沿线136栋农户房屋实施民居保护和提档升级,不但改善了村民居住环境,还保留了青瓦屋面、白色面墙、飞檐翘角、紫柱门亭、木栏阳台、紫木格窗、红色挂落、金爪吊漆的建筑风格,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村子漂亮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多了,老百姓把自家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珍宝似的呵护着这一片“绿水青山”。“沙老板”们关闭了沙场,办起了农家乐和民宿,打开家门就有宾客上门。

  产业带动:融合发展实现共富之梦

  “过去郑家榜的男娃子,外地媳妇望都不望;现在年轻人不光带回了外地媳妇外地郎,还留在村里发家致富了。”说起郑家榜村的变化,原村党支部书记郑金鹏满脸笑意。

  近年来,郑家榜村致力于发展产业,推动全村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带动集体经济壮大,促进各族群众共同富裕,实现了从“穷困村”到“小康村”的蝶变。

  目前,清江方山风景区周边农户发展农家乐、精品民宿100余家;景区每年解决就业80余人,增加村集体经济20万元;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景区品质打造,每年举办“各出一道菜,共办一桌席”活动,各族群众共品盛宴,促进交往交流交融;积极打造研学旅游特色品牌,每年接待全国各地研学交流学生3万人以上,为其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也为村子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如今的郑家榜村,幸福祥和,处处洋溢着生机与活力,成为了“白墙青瓦映瓜果,琳琅淡墨和美乡”的新农村典范。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最是民族团结奋进时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