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来自湖南师范大学的麦斯塔乃·雪拉提。这是我在学校水果店买到的石榴。当时,老板对我说:‘咱们店里的石榴,都是你们老家新疆产的,放心,保证甜!’听到这话,我心里美滋滋的。这些石榴和我一样来自新疆、身在湖南,共同感受着新时代甜蜜的湘疆情缘……”
这是一年前我参加湖南省第十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建设伟大祖国 建设美丽家乡”主题演讲比赛上的开场白。当我捧起沉甸甸的一等奖奖杯时,更加领会了这次比赛的深意。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八千湘女奔赴天山,到如今湖南高校中日益增多的新疆籍学子,蜿蜒湘江与巍巍天山见证了无数民族团结进步故事。
我的奶奶做了一辈子老师。在她的匣子里,珍藏着一本1988年的《班主任手册》。手册泛黄的纸页上,记录着“去古丽家家访”“给张强补习汉语”等日常工作。
当年,奶奶骑着老旧的二八自行车,顶着风沙、穿越草原、骑过泥泞的道路,一次次叩响学生家的大门。风雨无阻的身影,凝结着她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对民族团结的坚守。
在奶奶的带领下,各民族学生围坐在一起,诵读经典诗词,分享各地风俗和故事;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共同学习、共同成长,民族团结进步的种子在他们的心中生根发芽。
我的父母也都是教育工作者。有段时间,父母响应号召,到阿勒泰地区哈巴河县萨尔塔木乡阔克塔斯村驻村。妈妈为村民讲解大棚种植技术,爸爸帮老乡们调试国家通用语言学习应用程序。在他们驻村的两年时间里,阔克塔斯村的馕坑旁建起蔬菜大棚,大棚里长出绿油油的蔬菜,还有甜甜的草莓;村民们制作的传统风干牛肉,搭上了电商和直播的“快车”,销往更加广阔的市场……
从小到大,我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里长大,耳濡目染中,始终以祖辈、父辈为榜样,时刻牢记维护民族团结。
在湖南师范大学求学期间,我参与拍摄了长沙市民族团结进步宣传片,用镜头语言将所见所感传递给观众:在新疆、湖南共同开展的“家庭结对计划”中,湖南同学和家长寄去岳麓山的枫叶标本,新疆孩子则以薰衣草香囊作为回赠——这些跨越4000多公里的礼物,传递着温暖与关怀,架起一座“连心桥”。
在返乡实习期间,我去了塔城地区额敏县电视台实习。第一次采访,我跟随记者老师走进马新华民族团结大院,用镜头记录这个多民族家庭的日常生活:在厨房氤氲的蒸汽中,马新华的八旬汉族“爸爸”杨吉春正在教哈萨克族“孙子”吾拉孜别克揉面,维吾尔族“儿媳”阿依古丽则熟练地将面片揪入沸腾的锅中。
马新华是额敏县公安局的一名退休民警,人称“马大姐”。这位回族“女儿”乐善好施,多年来帮助了很多身处困境的各族群众:无私赡养汉族“爸爸”20多年,帮助哈萨克族“弟弟”一家三口12年,关爱哈萨克族“儿子”10多年……小院里最打动人的,就是那张“全家福”。照片上,一家人在葡萄架下笑得灿烂。
“来,让我们一起品尝我们的‘团结汤揪片’!”马新华笑着说,“我家这个大院里,每天都在上演超越血缘的亲情故事。我觉得,真正的团结不在奖状上,而在汤勺碰锅沿的声响里。”
在一次拍摄中,当镜头中的哈萨克族老奶奶用湖南方言笑着说“要得”时,我忽然明白——民族团结不是一幅静止的风景画,而是一支代代相传的火炬,在我们每个人手中接力,照亮前行的路。
(编辑:马永)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