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染边陲,彩云之南的千里边疆线正舒展幸福新画卷。
在国家民委指导下,云南省充分发挥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少数民族发展任务)(以下简称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作用,结合其他涉农资金,助力边境幸福村建设、“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引领工程建设、特色旅游提升示范村建设。老旧土瓦房蝶变为乡村旅游新地标;民族村寨经改造提升,宜居宜业宜游;特色产业与民族团结同频共振。幸福成为云岭大地最鲜亮的底色。
幸福村“穿线”:民生工程暖民心
位于云南省最南端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磨憨镇尚冈村,全村245户1201人,是磨憨镇最大的傣族村寨。早年间,由于经济条件有限,危旧房屋的修缮和新建难题长期困扰尚冈村群众。
西双版纳州勐海县打洛镇打洛村曼掌小组边境幸福村。西双版纳州勐海县民宗局供图
2021年,云南创新推进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围绕“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的目标,推进374个沿边行政村全面建设。
目前,云南沿边行政村电网供电可靠率达99.8%,5G网络覆盖率达100%,卫生厕所覆盖率达90%,下辖的3824个自然村100%通硬化路,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以上,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完善。
如今,走进尚冈村,覆盖深蓝色琉璃瓦的吊脚楼有序排列。“我家以前的吊脚楼,立柱很矮,屋内光线不好,人都不能站直。现在修了新房子,家人们喜笑颜开,生活更幸福了。”村民李大爷开心地说,他轻拧水龙头,清水汩汩流淌,“从前挑水走三里,如今政府帮咱修房通水,咱直起腰板过日子!”
随着尚冈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不断改善,越来越多目光聚焦在这个中老边境的寨子。
2024年7月25日,中老(中越)铁路沿线民族团结进步联盟首次青少年交流活动走进尚冈村。“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理念,在村民的笑容中得以具象化呈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金种子”播撒在青少年心田……
随着边境幸福村建设的深入推进,云南边境地区各族群众守望相助、乐业兴边,边民富、边关美、边境稳、边防固的良好局面不断巩固。
示范工程“织网”:产业先行浇灌“幸福花”
漫步在昆明市宜良县耿家营彝族苗族乡河湾村的道路上,放眼望去,交通四通八达,乡村建设日新月异,村寨面貌焕然一新。
近年来,河湾村依托民族团结进步“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引领工程建设,被列入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成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典范。
2013年以来,云南实施完成四轮“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引领工程,建设了50个示范县、482个示范乡镇(街道)、6040个示范村(示范社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形成以点串线、以线连片、以片带面、覆盖全省的良好格局。
一名工人在芒信村牛油果种植基地内采摘牛油果。新华社记者 陈欣波摄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走进位于普洱市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芒信镇芒信村的牛油果万亩种植基地,一片绿意盎然。“近年来,芒信村将牛油果产业作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助农增收的主导产业进行培育。”芒信村党委书记、主任张志平说。
近年来,芒信村投入包括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在内的扶持资金816.9万元,重点发展牛油果产业,带动全村闲置土地流转和务工收入增加。目前,芒信村共种植牛油果1万多亩,每年销售额达3000多万元,吸纳就近务工1万余人次。牛油果成为了当地群众的“致富果”“幸福果”。
芒信村这种产业兴边的模式,正在4060公里边境线上遍地开花。在产业布局上,云南创新构建“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格局,重点培育天然橡胶、茶叶、咖啡等八大优势产业,并将民族团结基因植入产业链条,各族群众在共享发展成果中谱写着新时代的“同心曲”。
特色村寨“增色”:文旅融合共建幸福家园
惊蛰时节,万物生发。走进玉溪市江川区安化彝族乡光山村,生长在田间地头、村口门边的一株株娇俏可爱的多肉植物,舒展肉乎乎的叶片,点缀着村子的每个角落,也融入当地百姓的生活。
2025年元宵节,“酷玩音乐 漫游花山”主题“村节”系列活动在光山村举办,吸引了众多游客。玉溪市江川区民宗局供图
自第一棵多肉植物在光山村落地生根,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历经5年发展,当地形成了“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良性发展格局,多肉种植面积达3200亩。
近年来,依托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光山村立足自然资源禀赋和特色产业,因地制宜谋划实施“花漫光山·产村融合”项目、民族村寨旅游提升项目,扎实开展和美村寨建设,把道路建成风景线,把村庄建成景区,把庭院建成景点,走出一条“产业+观光农业+民俗文化+生态旅游”的融合振兴之路,各族群众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多肉产业发展得好,说明我们的路走对了!”光山村委会光山村民小组副组长普江涛说,“我家种植多肉已经两年了,四五十亩地一年能有60万元至80万元的收入。和种庄稼相比,亩产收益翻了两番。”
2023年以来,云南利用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建设660个特色旅游提升示范村,通过打造民居特色鲜明、人居环境优美、产业支撑有力、文化氛围浓郁、民族关系和谐的特色村寨,推动形成以旅游业为主的产业链。
如今,660个示范村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从事旅游经营户总数9411户,旅游总收入25.41亿元。民族村寨成了乡村振兴的亮点、产业发展的龙头、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民族团结进步的典范、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载体。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