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养·民族团结根脉】火了文化,活了传承,润了人心——湖南将“铸牢”融入非遗
来源:中国民族报 邓琪如 发布日期:2025-04-11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一幅幅湘绣艺术品针脚细密、生动写实,展现了湖湘风情;中华人文始祖壁画、溪州铜柱等实物,如同无声的讲述者,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动人故事娓娓道来……

  2024年4月10日,依托湖南雨花非遗馆建成的湖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馆(长沙)(以下简称“体验馆”)开馆。这是湖南省民宗委创新工作思路,采取嵌入方式延展现有文化场所功能、建设“铸牢”宣传教育基地的一项重要举措。

  “我们将‘铸牢’宣传教育融入非遗研学活动,引导参观者、研学者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讲好‘铸牢’的湖南故事,展示民族团结进步的长沙实践。”体验馆负责人邓运姣说。

  立足馆藏,

  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

  “所谓嵌入式建设,就是将中华民族共同体内容嵌入非遗馆已有展陈内容、体验项目。”湖南省民宗委有关负责人介绍。体验馆建设过程中,一方面,工作人员深入挖掘非遗馆现有馆藏资源中蕴含的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另一方面,通过提升文创产品的文化内涵和阐释水平,赋予场馆内所有展陈内容、体验项目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打造具有湖湘特色的“铸牢”宣传教育基地。

  “溪州铜柱是五代十国时期楚王马希范平息刺史彭士愁反叛之后,将双方盟誓内容刻于铜柱铸造而成。”步入体验馆大厅中央,三倍比例复制的溪州铜柱巍然挺立,志愿者正在向游客讲述这一“镇馆之宝”的故事。誓约的核心内容是,刺史“恭顺”王权,楚王不征“科徭”。一千多年来,铜柱成为湘西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象征,其特殊的形制和丰富的铭文对研究湘西古代文化、民族交往等具有重大意义。

  体验馆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将湖湘大地上发生的各民族“三交”历史、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辉煌成就等,有机融入多个展示场景,向观众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

  邓运姣介绍,为更好地面向各族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开展“铸牢”宣传教育,体验馆设有专职讲解人员、兼职志愿者近50人,大学生“非遗讲师”、青少年“石榴籽”讲解人员200余人。体验馆还将湖湘万年“时光长廊”等新建场景嵌入原有非遗制作工坊和研学课堂,全方位构筑共建、共有、共享的互动体验空间。

  寓教于乐,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湖南雨花非遗馆是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非遗网红打卡点,现有300多个非遗项目、上百位传承人。这里定期举办“我们的节日”系列主题活动,打造“长株潭雨花非遗集市”,持续为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添彩。

  在体验馆研学的孩子们展示自己的女书作品。 体验馆供图

  做木工、扎染,画傩面具,体验皮影……体验馆依托非遗馆设置的非遗舞台演绎区、非遗传习所、非遗劳动工坊和非遗传承人工作室等,开展丰富的体验活动。琳琅满目的非遗作品和多彩的活动,让前来研学的青少年流连忘返。

  前来参观的新疆游客姑丽巴尔娜说:“非遗不仅是过去的记忆,更是现在和未来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珍惜这些文化遗产,积极传承和保护它们,让它们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我在活动中体验到了非遗的魅力和价值,深刻认识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希望更多人能了解和认识非遗,共同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参加实践活动的西藏学生巴桑扎西说。

  “各民族共创共享的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邓运姣说,“体验馆以文化为纽带,通过寓教于乐的研学体验模式,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增进中华文化认同,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升级赋能,

  充分发挥宣传教育作用

  “体验馆研发非遗体验课程时,要求教师将技法教学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相结合。”体验馆教育中心总监王瑾介绍,“像我们剪这个‘石榴红’作品,通过石榴籽紧密交叠的图案,传递民族团结内涵。通过这幅作品,我们告诉学生,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体验馆外景。 体验馆供图

  为有形有感有效开展“铸牢”宣传教育,体验馆开发了一系列非遗体验课程,打造了一批沉浸式体验场景。

  如今,走进体验馆,可以探寻湖湘文化,听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湖南故事;穿梭历史长廊,看民族融合发展;体验古法香囊等非遗手作,欣赏糖画、漆扇、江永女书、剪纸等非遗技艺;在非遗集市上,品尝桂花糕、臭豆腐、驴打滚等非遗美食……体验馆自开馆以来,已累计接待全国各地观众41万人次。

  据介绍,今年,体验馆将针对青少年推出“民族团结共筑梦 匠心传承中华美”主题研学项目,通过参观展览、体验非遗、劳动实践等方式,将民族团结进步理念有机融入非遗项目,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续浸润青少年心灵,引导青少年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今后,我们将继续做好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充分利用场馆现有资源,持续策划系列活动,把湖南故事、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讲得更生动、更透彻,为以中华民族大团结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邓运姣说。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最是民族团结奋进时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