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印百里淬初心——宁夏固原师生“徒步任山河”祭奠英烈30年纪实
来源:中国民族报 特约撰稿 杨学农 秦磊 乔素华 陈永峰 裴艳 发布日期:2025-04-08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4月3日,徒步学生抵达任山河烈士陵园。 高晓刚摄

  2025年4月3日,由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第二中学高一年级、固原市弘文中学七年级师生及宁夏部分学校组成的徒步队伍,星夜启程、翻山越岭,赴固原市彭阳县烈士陵园(又称任山河烈士陵园),祭奠在任山河战斗中牺牲的英烈。

  自1995年固原二中师生首次往返百余里祭奠英烈起,一场“行走的思政课”已开展三十载。

  一条路,30年。摊开是故事,聚拢是精神。

  从风雨兼程的朴素追思,到辐射3万余名青少年的精神长征;从翻越崎岖山道的身体力行,到穿越历史云烟的心灵叩问——108里征途,早已沉淀为一座城市的信仰传承。

  这一跨越了30年的活动,让徒步祭奠成为立德树人的生动教材,为新时代青少年培根铸魂提供启示。

  初心如磐意深远

  在宁夏固原市教育界,韩宏是一位有着强烈个人色彩的校长,没有他的“斩钉截铁”,就不会有这场跨越30年的徒步。

  韩宏出生于固原普通农家,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日子,泡大了这个倔强的孩子。作为家里的第一个大学生,韩宏完成了家人对他“走出大山”的期许,学成之后,又执意回到固原。

  1986年,韩宏任固原二中校长,年仅30岁,血气方刚、敢想敢做。他把“吃苦教育”作为固原二中的常态化课程,经常带着学生“自找苦吃”:春去耕地、秋去收割,周末去敬老院打扫卫生,假期参加居委会组织的义务劳动……

  1995年4月4日清明节当天,韩宏将“吃苦教育”与“红色教育”相结合,组织固原二中初一年级300多名学生,清晨6时从学校整队集结,每人配发2个馒头、2罐头瓶开水和2个鸡蛋,徒步赴任山河烈士陵园祭扫英烈,以此磨砺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韩宏也走在队伍中间。

  任山河烈士陵园位于彭阳县古城镇任河村,距离固原二中27公里,徒步往返,需要翻越黄峁山。

  山路弯弯曲曲、尘土飞扬,最窄的地方仅能一人通行,最陡的地方坡度超过40度。那一次徒步不仅刻在了学生的记忆中,也让韩宏久久难忘。

  尽管早就做好了思想准备,走完全程后,韩宏的双腿还是像灌了铅般沉重,回到家无法抬腿上楼。爱人从背后顶着他,一个台阶一个台阶挪上楼。

  韩宏热爱运动,他给理想中的教育排了序:学生首先要身体好,其次心理好,最后才是学习好。担任校长期间,他要求学生每天早起跑操,由他亲自带队,20多年从未间断。

  徒步后的第二天,这位“运动老将”觉得腿脚都没长在自己身上了。早晨上学,参与徒步的娃娃们两腿酸软、脚底起泡,走起路来一瘸一拐。可韩校长还是硬下心肠要求学生正常跑操,他来带队。看到这群跑起来歪歪扭扭像小鸭子的娃娃们,韩宏又怜又爱,他也惊喜地意识到,孩子们的吃苦能力远远超出大人的想象。

  为什么一定要让初一的孩子走这段路?韩宏自然有他的理由——十三四岁的孩子体能有限,108里已经是他们身体的极限。只有挑战极限才能记忆深刻,才能达到教育的最大化目标。

  活动结束后,韩宏要求每个孩子写一篇小作文,谈谈徒步的感受。一名学生这样写道:“那种极度的疲累、身体的痛苦,过多少年也许会忘记,但是那种登上高山、放眼四望、心胸开阔的舒畅,那种战胜了困难、战胜了自我之后胜利的喜悦,那种‘我长大了’的自豪,是爸爸妈妈永远给不了我们的……”

  一边让学生接受教育,一边又被亲爱的学生感动并“教育”——一股无形的力量推着韩宏,继续!带着一届又一届学生,继续走下去!

  在固原二中任校长期间,韩宏共组织了14次徒步任山河活动,他亲自带队走了5次。

  2000年,固原二中初高中分离,初中部定名为固原市弘文中学。两所学校,一种精神——从那一年起,每到清明节前夕,弘文中学七年级和固原二中高一年级学生都会一起踏上任山河之行,用脚步丈量山河,用青春诠释信仰。

  铁血山河书青史

  在很多场合,固原弘文中学校长任皓都讲过“一朵小白花”的故事。

  2021年的徒步,天不作美,风雨交加,山路泥泞。任皓发现一名七年级女生爬山时几次摔倒,右手却一直攥紧拳头、用手腕撑地。

  “是孩子的手掌受伤了吗?”任皓始终提着心。

  到了陵园,任皓又看到了那个女生:被雨水打湿的头发贴在脸上,校服上到处是泥污,膝盖以下甚至看不出裤子原本的颜色。一双鞋像从泥浆里打捞出来的,走一步“吧唧吧唧”,那是鞋里灌满了泥水。就是这样一只“小泥猴”,右手依然攥成拳头。

  在为烈士献花时,女生握紧的拳头慢慢张开,一朵小白花端在掌心——她宁肯自己糊一身泥浆,也不肯把献给烈士的白花沾染半点灰尘。

  见此情景,任皓瞬间泪目。这朵攥在手心的白花,是一个少年对另一个少年最崇高的敬意,是一个时代对另一个时代最真切的纪念。

  任山河烈士陵园埋葬着396名烈士,其中在任山河战斗中牺牲的烈士有364名,150人没有姓名。

  70多年过去了,那场发生在任山河一带的惨烈战斗,如今只能透过文献记载勾勒战火硝烟。

  为了争取和平解决宁夏问题,1949年7月,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确定了“在军事打击的前提下,争取采取政治方式为辅助手段解决宁夏问题”。7月2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兵团64军经甘肃镇原,进入彭阳县境内,到达黄峁山脚下的任山河。

  驻守在黄峁山的是国民党宁夏兵团第11军马光宗部两个师加一个保安纵队,总计1万余人。敌军凭借黄峁山天险占据有利地形,在任山河一带构筑了坚固的防线。

  1949年8月1日中午,64军向任山河之敌发起总攻,遭遇敌军顽强反抗。下午3时许,在强大的炮火掩护下,解放军冒着暴雨飞扑山顶,夺取了鹦鸽嘴、哈拉山、罗家山主峰。下午5时,敌军全线溃退,任山河战斗胜利结束。

  任山河战斗是解放宁夏的第一战,亦是打得最为惨烈、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战,为解放宁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伟大的胜利,总会伴随壮烈的牺牲。任山河一战,让364名指战员长眠此地,平均年龄仅18岁。这些为了让革命红旗插遍六盘山的年轻人,前赴后继,倒在了新中国成立的前夕。

  青山凝噎,草木含悲。时间,可以抹去很多记忆,却永远抹不掉当地百姓对任山河战斗的回忆。

  任河村白洼队63岁的村民杨生昌,打小就听爷爷讲述过那场战斗,还有战斗中无处不在的军民情深:为了尊重当地回族群众风俗,解放军作出不准打扰群众、宗教场所的禁令;海家沟清真寺的阿訇主动腾出清真寺内的礼拜大殿救治伤员,回族群众提供窑洞和打麦场供解放军战士休息,并冒着生命危险,给前线送水、绿豆汤和稀饭,打扫战场、掩埋忠骨……

  长眠任山河的烈士,大部分没有后代,有的烈士牺牲时年仅十四五岁。可他们有着遍布全国的“亲人”。每年清明,总会有“亲人”专程前来,为他们敬一朵花、换一抔土。

  陵园内,登上64级台阶,即为革命烈士纪念碑。64级台阶是为纪念人民解放军第64军;纪念碑高19.49米——1949年,既是任山河战斗发生的时间,也是新中国成立的时间。

  一座碑,直耸云霄,岿然而立。一代代青年把纪念炼成坚硬的石块,用热血做土,信仰筑基,牢牢托起中国的明天!

  硕果盈枝砺人生

  在固原二中,张红梅徒步任山河的次数不是最多,却是身份转换最多的人。

  从十三四岁到四十多岁,张红梅分别作为学生、老师、母亲、妻子参与过5次徒步活动。每次行走都历经艰难,每次感悟都刻骨铭心。对于她而言,这已经不再是一段祭扫的路,而是一段成长的路、收获的路、蜕变的路。

  还得从1996年说起。

  那一年,张红梅还是个小女生,对徒步远行的困难程度心里没有预期。路没走完一半,包里的馍就吃完了,剩下的路,除了累,最大的感受就是饿。

  真饿啊。长那么大,张红梅还没体会过什么叫“前胸贴着后背”,感觉自己像一张薄薄的纸,在灰尘弥漫的山路上飘来荡去。

  班里的体育委员就像队伍里的一束光,跑前跑后,嘱咐前面的同学走慢些,又推着落在队尾的同学加快脚步,硬是没让一个人掉队,协助班主任把队伍齐齐整整带回了“大本营”。

  成年之后,无数次的同学聚会上,任山河之行都是最热的话题。有人曾问当年的体育委员,为什么那天会有那么大的力气,把同学一个个“拽”到目的地?

  他说自己没有多想:“我们只是饿会儿肚子、多走点儿路,回家就有热菜热饭等着我们。可当年的他们呢?不仅饿,不仅累,他们还要扛枪作战,不知道什么时候会遭偷袭,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突然牺牲。一想到他们,我觉得咱们受的那点苦真不算啥。”

  一次徒步,让十几岁的少年对革命先烈产生了共情。这是书本上想让他们学会,却总是不得要领、“灌”不进学生心里的感情,这是通过脚底板实实在在走出来的体悟。

  什么是信仰?

  108里山路教会学生的不只是坚持,更是在与历史对话中确认生命的方向。2024年高考填报志愿时,固原二中有30多名学生将军事院校作为自己的第一选择。

  什么是力量?

  2021年的那场徒步,因临时增加了10公里,使徒步变得更为不易。天已黑透,很多学生体力到达极限。这时,队伍里突然响起《歌唱祖国》的旋律,少年们含着泪、唱着歌,互相拖着、拽着,一个不落地走到了终点。

  固原二中教师张小玲有过5次带领学生徒步任山河的经历。她的记忆中一直珍藏着这样一幅画面:两个学生给烈士献花,其中一个孩子悄悄对另一个说:“看,我献花的这位烈士,跟我一样大。”另一个学生说:“我擦拭的这块墓碑,连名字都没有。”

  这一刻,孩子们心中有着强烈的冲击——墓碑之下,是谁的孩子,是谁的兄弟,是谁日日夜夜挂念的人,又是谁家念了千百遍名字还等不回来的亲人?

  一次徒步,影响一生。

  在北京国有资本运营管理有限公司任职的张伟,1997年进入固原二中,次年走了人生中第一个108里。时隔27年,他感慨地说,少年时挑战极限后留在身体里的坚韧,帮助他在日后很多次困境中“绝处逢生”。

  人生,何尝不是一次又一次的“徒步”。

  “不仅是学生有了满满的收获,老师也在一次次行走中悟出了教育的真谛。这堂‘行走的思政课’,也教会老师如何去爱学生。”任皓说。

  “思政教育从来不该是说教和命令。”固原二中党委书记何成江说,“思政课应该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引导,是一种入脑入心的渗透,让孩子和老师、让所有参与者都能对照自己的生活,感出实情,悟出真理。”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持续了30年的徒步活动,让师生这两朵云互相推动,让这两个灵魂交互唤醒。

  这是一个何等奇妙的课堂。

  薪火长明耀新程

  经过30年的沉淀,徒步任山河已经不是哪所学校、哪个家庭的事,而是一座城市关心关注的焦点。

  “截至2024年,固原二中和弘文中学累计有3万余名师生参加了徒步任山河的活动。”何成江说,“这些人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走到哪里,就会把坚韧不拔的精神带到哪里。”

  一届接着一届走,一任接着一任传,每一届学生以及学校历任校长都在不断丰富着“行走的思政课”内涵,为后来者留下一笔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这几年,学校在走前、走中、走后,都会进行全学科跟进,让这堂课真正基于地域和风土,转化为可感可行的真实实践。”何成江说。

  比如,体育老师提前一个多月带孩子们进行体能锻炼,为徒步做足体能储备;音乐老师集中教授革命歌曲,在学生疲累的时候给予精神支持;语文老师带领学生编排情景剧,复刻行走中的故事;地理老师会提前带学生去探路,让学生了解中国民居建筑从窑洞到砖瓦房再到楼房的变迁;生物老师带着孩子们,教他们认识这一路生物的多样性;还有历史老师、思政老师,利用这次机会讲解固原红色历史,引导孩子开展主题鲜明的讨论交流……

  2024年,宁夏各地多所学校主动联系固原二中及弘文中学,要求让本校学生一同加入徒步活动,去感受行走带来的力量。固原市各所中学也利用当地红色资源,就地取材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政教育。

  自2018年开始,每年清明节前,西吉县王民乡九年一贯制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开展徒步将台堡缅怀英烈活动,来回路程36公里,历时9个小时,一次次的心灵洗礼让学生受益匪浅。

  隆德县建成28个“红色思政”工作室,利用“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隆德博物馆等红色资源,开展“赓续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重走长征路”研学旅行活动。

  在推广固原二中和弘文中学“徒步百里祭英烈”实践育人经验过程中,宁夏多所学校也组织学生走进基地场馆、企业车间、乡村田间等,实地开展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实干精神、六盘山“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革命精神等特色案例教学,线上线下举办“红色走读”“经典视听”等活动,做强“行走的思政课”实践育人品牌。

  不掌灯,何以引路。30年前,韩宏在力排众议、发起活动时,并没有想到,这场徒步活动能持续走过30年;更没有想到,这场徒步活动,不仅走在路上,更走进了无数人的心里。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曾深情地说:“伟大的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我们要不断结合新的实际传承好、弘扬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长征要持续接力、长期进行,我们每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每一代人都在用特有的方式延续着精神血脉,在复兴征程上刻下属于这个时代的坐标。

  六盘山下的少年坚持用脚步丈量山河,他们在山巅与1935年的风雨对话,脚下的冻土正悄然化开、冒出新芽。

  历史,或许会模糊细节,但信仰的坐标永远清晰——向前,是永不停歇的征程;向上,是永不弯曲的脊梁!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最是民族团结奋进时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