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泗水乡龙甸村里排组,有一个和谐的多民族家庭——侯光祖一家。这是一个四代同堂,由苗、瑶、侗、壮、汉等5个民族、10口人组成的幸福之家,总是其乐融融。
“我们这个家庭的组建,既是机缘巧合,也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果。”侯光祖说,“就拿我和妻子的结合来说,也是水到渠成。”
2006年七夕节,龙胜县组织了“交往奔赴、同年之约”活动,青年男女一起唱山歌、玩游戏,在活动中增进友谊、了解彼此。黄洛瑶寨能歌善舞的瑶族姑娘潘艳梅,给侗族小伙侯光祖留下深刻印象。“我们在活动中交往,由相识到相约、再到相聚,最终走到了一起。”侯光祖说。
“虽然当时两人结婚是‘零彩礼’,但婚后我女婿对女儿一直呵护有加,我很欣慰。”侯光祖的岳父骄傲地说。
侯家的中堂悬挂着一幅刺绣画,上面题着“家和万事兴”五个大字,这是侯光祖的汉族弟媳黄世红绣的。侯光祖的弟弟侯光源与黄世红的姻缘,也得益于各民族广泛的跨区域流动。二人在广州同一家公司打工时相识相恋,几年后步入婚姻的殿堂。
侯光源夫妇结婚当天,新人身穿新式礼服,长辈们穿着民族服装带着儿孙们坐在祖屋厅堂,一家人拍下了一张四世同堂“全家福”。依照当地习俗,兄弟成家后将另盖新房分居,但侯光祖两兄弟成家多年,一家人依然吃着“大锅饭”。他们还共建一栋楼房同住。2014年,这个多民族家庭被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评为“全国五好文明家庭”。
这个多民族家庭的“幸福密码”是什么?侯光祖一语道破“天机”:“彼此尊重和包容是前提,敞开心扉全面交流是关键。就拿饮食来说,我家的餐桌总是丰富多彩,生活愈加有滋有味。”
看,侯家的年夜饭,汇聚了不同风格的美味——侗族的酸鱼酸肉,苗族的油茶,壮族的糍粑,瑶族的熏腊肉,还有汉族媳妇最爱吃的辣碟……一家人还给这桌年夜饭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叫“民族大团结年夜饭”。
“成为一家人是难得的缘分!大家吃到一起,日子才能更有滋味,感情才能更加亲近。这不仅是味觉的认同,也是一种文化的认同,更是一家人情感的认同。” 侯光祖说。
除了家庭小日子的红火,身为龙甸村党支部书记的侯光祖,还牵挂着着全村人的幸福生活。他和村“两委”干部一起,带领全村各族群众凝心聚力搞建设、促发展。依托 “农家课堂”“火塘聚落”“红军岩小凉亭”等议事活动载体,干部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全村种植枇杷、猕猴桃、百香果等水果近2000亩,户均年增收6000多元。
侯光祖与潘艳梅的结合,不仅是两个家庭的联姻,也成就了龙甸、黄洛两个村寨的美好“姻缘”。侯光祖积极推动两寨互帮互学、抱团发展,深挖共富“秘方”,扩大共富“半径”,摸索出一条“梯田入股享股金、梯田保护获奖金、梯田流转有租金、梯田务工赚薪金、梯田旅游挣现金”的“一田生五金”好路子。每年,两村寨各族群众共享梯田旅游分红1000多万元,户均增收2万多元。
2024年,“一田生五金”模式入选中国乡村文化振兴典型案例。“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侯光祖说。
其实,在有着“山水甲天下”美誉的桂林,侯光祖一家只是千万个多民族和美家庭的缩影。这些美满幸福的家庭,把民族团结真正融入血脉、刻进基因、代代相传;这些团结和谐的家庭,怀揣着家庭和睦、邻里和谐的质朴情感,奠定了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基础;这些其乐融融的家庭,在党的民族政策照耀下绽放出绚丽之花,共同绘就一幅新时代“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壮美画卷!
(作者系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
(编辑:马永)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