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文明建设是提升人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基础,是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和推动家庭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为推进家庭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新和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弘扬“和文化”为抓手,持续推进家庭文明建设,推动好家庭好家教好家风广为传扬,形成了一些典型做法和经验。
以家庭为基本单元
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家庭是“和文化”传承的基本单元,家庭和谐是社会稳定的基石。一方面,家庭可以通过家规家训,约束家庭成员的日常行为,引导家庭成员“以和为贵”,培养个人谦逊有礼的品格;另一方面,家庭可以通过成员互动,营造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推动邻里互助、社区共融,带动形成和谐友善的社会风尚。
新和县把“和文化”运用于家庭文明建设实践,推动文化传承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例如,以家庭为基本单元,常态化开展各类表彰活动,大力弘扬“和文化”所倡导的和谐理念,推动民族团结与社会进步。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家庭评选中,强调各民族相互尊重、相互帮助,营造互嵌式发展的和谐氛围;在文明家庭、四好家庭评选中,将和谐、友善等价值观融入评选标准,激励更多家庭践行“以和为贵”的道德规范。新和县大力弘扬“和文化”的实践,不仅促进了家庭和谐,还推动了社区、社会和谐发展。
以家教为重要路径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家教是弘扬“和文化”的重要路径。一方面,家教可以通过言传身教、情感引导、行为示范,强化“和文化”的实践,使家庭成员在亲身体验过程中深刻理解以礼为先、以让为贤、以和为贵的意义,柔性化解家庭矛盾,促进家庭和谐;另一方面,以“和文化”为内核的家庭教育,不仅能够塑造个体健全的人格,也能为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有力支撑。这种从微观实践到宏观价值的转化,不仅让“和文化”在家教过程中有效传递,也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
2024年国庆期间,新和县丽水小学学生在汉西域都护府文化园参加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新和县委宣传部供图
新和县凝聚各界合力,使“和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生根发芽,培养出更多心怀善意、行为端正的新时代青年。例如,社区定期举办亲子活动,增进家庭关系;学校开展与“和文化”相关的教育,深化学生认识;组织返乡大学生志愿者开展“红领巾小课堂”活动,让青少年感受“人心和善”的魅力;评选“出彩新和人”,表彰助人为乐等先进模范,广泛宣传典型事迹,引导人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新和县大力弘扬“和文化”的实践,不仅将“人心和善”的道德观深植人心,弘扬了中华传统美德,还通过榜样的力量引导人们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
以家风为浸润载体
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教家风对人的道德养成和人格形成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是塑造人的精神追求的起点,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家风是“和文化”浸润的有效载体。一方面,优良的家风有助于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培养家庭成员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帮助的品德,增强家庭凝聚力;另一方面,传承优良家风有助于促进不同家庭、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将“以和为贵”的理念从家庭延伸到社会,形成家家户户守望相助、和谐共生的良好局面。
新和县和谐广场花团锦簇。新和县委宣传部供图
新和县深入实施文化润疆工程,以家风建设为抓手,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例如,新和县家庭教育宣讲团将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利用“宪法宣传周”、国家宪法日等重要节点,广泛开展法律进乡村、进校园、进社区、进家庭等活动,宣传“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家风建设理念,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的良好社会氛围。这一家风建设实践,既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为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注入了活力。
总之,新和县将家庭作为传承“和文化”的基本单元,将家风作为弘扬“和文化”的重要路径,将家教作为浸润“和文化”的有效载体,以建设好家庭促社会和谐、以培育好家教促代际传承、以传承好家风促文化浸润,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文明健康的家庭观,共同为构建和谐家庭、培育良好家教、弘扬优良家风贡献力量。新和县推进家庭文明建设的经验可以提炼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弘扬“和文化”所倡导的和谐理念,努力营造家庭文明建设的良好舆论环境和社会环境;二是抓实文明家庭创建,引导人们走出小家、融入大家,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三是提升家庭教育实效,把品德教育、人格养成摆在首位,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四是用好各类阵地资源,营造各方支持、人人参与的社会环境,形成多方联动、各展所长、共建家庭文明的良好局面;五是强化示范引领作用,激励人们崇德向善、见贤思齐,践行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建功立业。
(作者单位:新疆大学)
(编辑:海宁)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