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宁德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助力福建省建设“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窗口”为目标,全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新发展。2024年,宁德市入选“全省民族团结进步重点区培育对象”名单,是福建省唯一入选的设区市。
加强上下联动,促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宁德市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民族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由市领导挂钩9个民族乡、33个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挂钩帮扶少数民族聚居村的工作机制。2021年以来,全市累计落实挂钩帮扶资金6406万元,支持帮扶项目223个。
加强理论武装。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内容,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纳入市、县党校(行政学院)主体班教学计划,开展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课题研究。
加强队伍建设。强化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选拔,3年来累计选派少数民族干部185名参加“四下基层”实践活动、35名到乡村一线挂职锻炼、552名参与重点任务,持续举办少数民族干部及村“两委”主要干部培训班,先后培训400余人。
聚焦乡村振兴,推进各民族共同富裕
加大帮扶力度。对路网改造、文化设施建设、产业培育等方面给予资金支持,夯实经济发展基础。推动成立少数民族聚居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78家,完成52个行政村路网“单改双”、13个较大自然村通村公路硬化,167个村设立标准化基层人社服务平台,为各族群众就业创业提供支持。
促进文旅融合。推动特色文化与乡村经济发展深度融合,推出“摄影+民宿”“节庆+美食”“古村落+文创”等文旅经济发展新模式,开发多款旅游商品,26个村被评为市级以上金牌旅游村,带动群众人均增收约5000元。
发展特色产业。安排专项资金支持民族乡村围绕茶叶、蔬菜、水果、中药材、食用菌、畜牧业、渔业、林竹花卉和乡村旅游等发展“8+1”特色产业,建成6个省级药材种植基地,打造出一批“一村一品”特色品牌。
注重宣传引导,凝聚民族团结进步力量
突出创建水平。开展“铸牢”教育实践基地培育工作,已在行政村、社区、学校等评选出第一批市级实践基地28个,福安市畲族文化交流中心、福鼎市双华村入选省级“铸牢”基地名单。
突出示范带动。2021年以来,福安市入选国家民委第二批“共同现代化试点”名单,福安市坂中畲族乡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1人被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6个单位、8名个人被表彰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模范个人)”,12个单位获评“全省民族团结进步重点区重点单位”,8个村入选福建省级首批“和美村寨”试点。
突出氛围营造。常态化开展“习爷爷在宁德的故事现场演讲比赛”、“铸牢”进校园宣讲、“传统体育进校园‘百校万人’系列活动”等。打造宁德市非遗云小镇和坂中畲族乡民族团结创建云展厅等一批“数字宁德”云平台,建立“山海宁德·福籽家园”数字VR云小镇。健全“万屏联动”全媒体社会宣传机制,每年举办“三月三”等节庆活动,连续17年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连续4年开展“铸牢”主题月活动。2024年海峡两岸各民族欢度“三月三”文化节系列活动广受好评。
打造特色窗口,彰显闽东文化魅力
构建文化保护新体系。出台文化保护相关条例,建成文献资料中心,编制文化保护项目名录,3年来落实民族文化保护专项资金1650万元,扶持项目81个。
打造文化传承新矩阵。设立博物馆、歌舞艺术传承中心等一批文化机构,建成140多个基础设施项目、21个非遗传习所和5个省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培育国家级非遗项目6个、省级25个、市级52个,培养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名、省级27名、市级90名。
开辟文化赋能新赛道。在影视、歌剧等艺术创作中融入特色文化元素,舞剧《山哈魂》、音乐剧《畲嫂》、畲族双音《采茶歌》等一批文艺精品亮相央视,系列纪录片《这就是畲族非遗》获得全国性奖项6个、全省性奖项3个,有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宁德市委统战部、宁德市民族宗教局供稿)
(编辑:马永)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