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云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云南民族众多,要加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切实维护民族团结、边疆稳固。
维护民族团结、边疆稳固,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的“国之大者”。2024年12月,二十届中央政治局就我国历史上的边疆治理进行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推进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边疆地区一个都不能少。”这次赴云南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对加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提出要求,为以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为主线推进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路径。
加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着眼治国理政战略全局,提出“治国必治边”“兴边富民、稳边固边”等一系列重要论断、重大举措,边疆治理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要坚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边疆地区一个都不能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个民族也不能少”,落实党中央关于边疆治理各项决策部署,深入做好边疆治理各项工作,推动边疆地区高质量发展。
要坚持把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边疆治理全过程各方面,不断巩固各民族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支持边疆地区依托自身条件禀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富民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开创发展新局面。立足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全局和边疆治理的新部署新要求,紧扣边疆民族地区实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纳入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全局,纳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协同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通过以稳定保发展、以发展促稳定的实践,推进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根植于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长期共同的生产生活。交往交流交融,是增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由之路。要持续挖掘边疆民族地区丰富的文化资源、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积极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推进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促进各民族全方位嵌入。
空间方面,加强边疆民族地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依托现有的现代化交通网络、成熟的旅游线路,发展大交通、大旅游、大通道等,深化各民族空间互嵌;文化方面,以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自然景观为载体,深化文旅体融合发展,促进各民族文化繁荣发展、互鉴融通,深化文化互嵌;经济方面,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型工业化,积极探索利益共享机制,有序承接产业梯度转移,深化各民族经济互嵌;社会方面,以易地搬迁、康养旅居、休闲度假等为载体,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持续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机制,深化各民族社会互嵌;心理方面,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引导各民族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各族群众在广泛的交往交流交融中交得到知心朋友、做得了和睦邻居、结得成美满姻缘,深化各民族心理互嵌。
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
实施兴边富民行动,对于推动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高各族群众生活水平,加强民族团结,巩固祖国边防,维护国家统一,增进中外睦邻友好具有特殊重要意义。要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用好边疆民族地区资源禀赋,加强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发展边境旅游等产业,努力实现边民富、边关美、边境稳、边防固。
一方面,要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更加主动服务对接区域重大战略,以新质生产力为突破口、以文旅体融合发展为新模式、以特色农业打造农业新质生产力高地、以资源型产业为基础推动科技创新、以生态产业创新形成经济持续活力,更好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另一方面,发挥边疆地区沿海、沿边优势,打造形态多样的开放高地,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格局,将边疆民族地区建设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和辐射中心,深度融入国际大循环。总之,要统筹协同推进稳边固边和兴边富民,创新推进产业升级迭代,以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高水平融入新发展格局。
切实维护民族团结、边疆稳固
边疆治理是一项复杂而又系统的建设工程,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是边疆治理的底线要求。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巩固和发展的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以及各民族共同团进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伟大成就,是民族团结、边疆稳固的基础。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要以平等促团结、以发展固团结、以文化润团结、以精神铸团结,筑牢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铜墙铁壁。
要加快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各民族共同富裕,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多办顺民意、惠民生、暖民心的实事,不断满足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挖掘边疆民族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宣传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加强对青少年的历史文化教育,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小就植入孩子们的心灵。要以各族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引导各族人民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
(作者系云南大学教授、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兼职研究员)
(编辑:海宁)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