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打造示范区 建设的“昆明样本”丨争创示范在行动
来源:中国民族报 发布日期:2025-03-25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云南省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10年来,昆明市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云南省委工作要求,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走出了一条符合昆明实际、具有“边疆省会”特质、凸显“区域开放门户”特点的民族团结进步之路。昆明市2019年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截至目前,全市创建各级各类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基地)3003个,其中全国示范单位有22个。

  坚持党的领导,各族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更加坚定

  昆明市始终从政治上、大局上把握民族工作,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各方面,不断巩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学思想把方向。完整准确全面把握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常态化学习机制,始终把牢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正确方向。

  强保障促落实。充分发挥市委统战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将民族工作放在大统战格局下统一部署,压实各级党委主体责任,落实“两个纳入”,健全完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和民族工作协调机制。

  打基础固根本。在全市143个乡镇(街道)均配备统战委员,全市1775个村(社区)均设置统战联络员,实现全覆盖,确保党的民族政策到基层有人懂、民族工作在基层有人抓。

  抓规划明措施。印发实施“铸牢”中长期规划等,明确助力云南建设示范区的目标、任务、措施。

  坚持文化浸润,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措施更加多样有效

  昆明市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不断增进中华文化认同,全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三个聚焦”推动文化铸魂。聚焦中华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全市703项非遗代表性项目;聚焦文脉底蕴,发挥好河泊所遗址、石寨山考古遗址公园、西南联大博物馆、云南陆军讲武堂历史博物馆等作用;聚焦价值认同,构建分众化、多维度的“铸牢”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

  “四条渠道”促进精神相依。在社区,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促进各族群众邻里相亲、家园共建;在高校,将“铸牢”教育覆盖全体师生;在机关,依托昆明市委党校等教育基地,多角度深化“铸牢”教育;在线上,让网络成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最大增量”。

  “多线并用”建立宣传矩阵。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广场)100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66个,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3个、云南省“铸牢”教育实践基地4个、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5个;建成“两馆一街区”,设计应用“红石榴logo”和“全家福”标识,开通地铁“阿诗玛”号、“春城”号。

  “典型引路”发挥带动作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开展道德模范和“昆明好人”评选活动,广泛宣讲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先进事迹,生动讲述身边好人好事,挖掘提炼爱党爱国的精神内核以及向善向美的精神元素,凝聚共同的价值追求。

  坚持聚焦发展,各民族共同迈向现代化的物质基础更加坚实

  昆明市奋力推进高质量发展,不断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昆明篇章。

  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坚持大抓产业、主攻工业,全力打造“8+N”重点产业集群,统筹抓好工业强市、贸易富市、旅游兴市、金融活市,着力把昆明建设成为辐射南亚东南亚的产业高地。

  辐射中心建设取得新突破。抢抓中老铁路开通、昆明托管磨憨等重大机遇,积极谋划和推动面向印度洋国际陆海大通道建设。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创新“以城带边、以城兴边”帮带共建机制,成功打造6个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典范。

  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在全省率先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2024年36.53万名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人均纯收入稳定增长,守好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乡村振兴稳步推进。

  抓民族地区共同发展。截至2024年,实施民族团结进步“十百千万”示范项目265个,投入资金17.9亿元,打造示范县4个、示范乡镇(街道)26个、示范村(社区)212个、特色村23个。石林、禄劝、寻甸3个自治县地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163.5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529.95亿元,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坚持富民强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昆明市秉持“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信念,积极办好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的实事好事,让各民族共享发展成果。

  抓优质公共服务供给。紧盯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等重点领域,坚持将70%以上财政支出用于民生事业,实施“百企万岗”入昆计划和“百千万”劳务输出工程,近10年教育投资年均增长9.0%,昆明医疗实力进入全国20强,昆明已连续5次上榜十大“美好宜居”城市。

  抓基础设施建设。高铁、城市地铁从无到有,沪昆、云桂等高速铁路以及中老铁路相继开通。建设“七出省五出境”高速公路网、“八出省五出境”铁路网,建成西南“动车航母”、南亚地区最大航空枢纽,“四好农村路”进村入户,公路、铁路、航空、城市公共交通网络越织越密,建成多个大型数据中心和云计算平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抓绿美春城建设。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持续拓展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后续效应。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联合国第18届“国际花园城市”金奖等称号,在“2018世界春城”评选中排名全球第一,“春城绿”“昆明蓝”逐渐成为亮丽名片。

  坚持互嵌共融,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延伸

  昆明市秉持“来到昆明就是一家人”的理念,创造各族群众互嵌共融的社会条件,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深化空间互嵌,实现共居共学。完善社区政务服务、公共服务等平台设施建设,科学制定“一小区一策”改造方案,实施老旧小区“换新颜”提升改造工程,创新开展“微走访”“微心愿”“微服务”,把社区打造成为各族群众守望相助的大家庭。

  深化文化互嵌,实现共通共融。在全国首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包”项目,全面提升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打造“百家宴”“共同的节日”等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打造滇池黄金岸线之旅、翠湖历史人文之旅等6条“黄金旅游线路”,推出10条“铸牢”主题旅游线路。

  深化经济互嵌,实现共建共享。创新制定跨区域产业协调发展、招商引资项目跨区域协作、存量产业项目跨区域流转“1+2”制度以及主城区对口帮扶北部三县(区)机制,依托沪滇协作、昆迪合作等机制,加强经济互补、产业协作、利益共享。

  深化社会互嵌,实现共事共乐。持续加快“六好”(组织领导好、民族关系好、贯彻政策好、宣传教育好、为民服务好、社容社貌好)社区建设,加强社区、社工、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和社会慈善资源“五社”联动,开发“城市民族综合服务平台”等微信小程序,全市834个社区均建立协商议事委员会,成立“铸牢”社区学院和城市民族工作法律服务中心,持续优化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

  深化心理互嵌,实现共情共鸣。以“社区提案大赛”“创享计划”等项目为依托,打造一批社区协商样板,形成“民情恳谈会”“院坝(楼栋)协商会”“阳光议事会”等协商形式,促进各族群众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手足相亲、守望相助。

  坚持共治共享,民族事务治理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

  昆明市将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作为法治昆明建设的重要抓手,不断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健全政策法规体系。印发《昆明市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的决议》,推动石林、禄劝、寻甸3个自治县修订完善自治条例,对现行有效的87件政府规章开展涉及民族政策的专项清理。

  依法保障合法权益。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依法保障合法权益,建成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站)1876个,共创建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5个。

  加强民族事务治理。将民族事务治理纳入基层社会治理格局,涌现出小坝社区“家文化”、东湖社区“微服务”、关上中心区社区“全家福”等一批典型案例。2023年,昆明成功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

  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利用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学习月,广泛开展法治宣传,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昆明。近10年来,昆明未发生因民族因素引发的重大群体性事件。

  下一步,昆明市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凝聚全市各族人民的力量,坚决扛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政治责任,扛起“省会当有引领之力”的政治担当,积极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的“昆明样本”,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昆明市民族宗教委供稿)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最是民族团结奋进时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