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想要推介我的家乡——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浩勒图高勒镇。我们的祖先在这里书写了波澜壮阔的历史,作为后代的我们更应该携手并进,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而努力奋斗。”乌音嘎深情地说。
今年3月,草原“99号公路”杯文旅推介官大赛决赛在西乌珠穆沁旗会展中心举行,乌音嘎获得了第一名。“我在文旅推介、宣传家乡方面还有很多不足,期待未来能做得更好。”她高兴地说。
有人说,乌音嘎是内蒙古三农领域短视频的“网红”,但她更喜欢称自己是“草原文化的传播者和记录者”,在抖音平台上,她的身份是“乡村守护人”。
乌音嘎。
乌音嘎正在拍摄短视频,展示草原的美食、风景和文化。
用镜头记录家乡
1995年,乌音嘎出生于浩勒图高勒镇阿拉腾敖都嘎查一户普通牧民家庭。她在草原上长大,这片神奇的土地赋予她色彩斑斓的童年。
2017年,22岁的乌音嘎从内蒙古财经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毕业后,在锡林郭勒盟劳动就业服务局实习。其间,她接触到直播电商培训,逐渐对直播和短视频产生了兴趣。
“我身上最大的特点就是淳朴,最大的‘卖点’就是草原。”乌音嘎分析说,“很多人对我们牧区生活、草原文化不是特别了解。我想通过点滴的日常场景,向大家宣传介绍牧区真实的生活,展示内蒙古的地域特色和草原文化。”
2017年12月,零下30摄氏度的寒冬,乌音嘎开始录制自己的第一条短视频。一部手机、一个三脚架,就是当时她的全部家当。
“拍了好几天,拍了好多遍。草原的冬天太冷了,风也大,我穿着两层大棉裤,站在一米深积雪的室外,整个人都冻麻木了。”回想起第一次拍摄短视频的经历,乌音嘎记忆犹新,“虽然旁边没有人,但我对着手机还是特别紧张。因为没经验,我总是找不准镜头位置,说着说着就在镜头外了,只能一次次重来。”
2018年1月7日,乌音嘎在网络平台上注册了“草原印象锡林郭勒”账号,发布了第一条短视频,开启了她的自媒体之路。
“第一条视频推出后,我特别紧张,每隔两分钟就去刷评论。当时没经验,关注的人并不多,过了几天观看量才突破500次。”乌音嘎笑着说,处女座的她内心极为柔软,倘若评论里有批评意见,她还会纠结很久。
在边学边干中成长
拍摄初期,乌音嘎非常辛苦,尽管收效甚微,但她还是坚持了下来。在实践之余,她还通过拆解别人的爆款短视频,学习如何取标题、如何拍得有吸引力、如何提高完播率,不断提升自己制作短视频的水平。
2018年冬天,乌音嘎和父亲开车去县城里买东西,中途车被陷在雪地里无法前行。她的父亲下车铲雪,乌音嘎就坐在车里拍摄视频。她向观众们展示草原上的雪景,介绍车陷在雪地里后的应对办法。这条短视频成了她第一个浏览量突破10w+的作品,吸引了几百个粉丝关注。
此后,乌音嘎将目光转向了牧区生活的方方面面。草原上的劳作,比如打草、喂羊、捡牛粪等,都是她俯拾即是的素材。
乌音嘎还发现,很多人对牧区的饮食非常感兴趣。她特意拍摄了一条做手把肉的视频,成了播放量最高的一条,直接让她涨粉近万。
“头一次见这种打捆的方式”“原来手把肉这样煮才好吃”“养牛也有黑科技”“草原上的人们并不都住在蒙古包里”……全国各地的网友通过乌音嘎的视频,不仅饱览了美丽的草原风光,也知晓了许多草原生活常识。
乌音嘎的叔叔经营着一个旅游景点。有一次,他家搭建蒙古包,乌音嘎拍摄了全过程。这条视频为景点带来了100多位游客,增加了旅游收入。“最美好、最珍贵的东西就在我们身边,家乡需要我们发现和展示它的美。”乌音嘎说。
努力成为乡村振兴的典范
从发布第一条视频到现在,乌音嘎累计发布了2000余条视频,拥有全网近200万的粉丝。
很多粉丝通过视频认识了乌音嘎,还慕名前来拜访。有一位广东阿姨是乌音嘎的“铁粉儿”,不仅会在每条视频下点赞留言,还带着全家7口人乘飞机再租车到西乌珠穆沁旗看望她。他们一家人在草原上畅玩了两天,沉浸式体验了牧民的真实生活。
乌音嘎在分享自己生活的同时,也推动着家乡的发展。
从2018年开始,在西乌旗扶贫办和商务部门的组织下,乌音嘎积极参与锡林郭勒盟行署推出的“锡盟山货上头条”活动,协助“京蒙对口扶贫计划”为贫困旗县线上销售产品。
推介内蒙古的特色农畜产品、文旅产品、民族工艺品……2023年,乌音嘎被授予“内蒙古好物推荐官”称号。据不完全统计,这些年来,她累计带动当地特产销售收入800多万元。
平常的牧区生活,在外地人看来是“诗与远方”的遐思与憧憬,而对于乌音嘎来说,这是一种真实的存在。她给自己定下了“草原印象”系列短视频三季的拍摄计划,分别是美丽的乌珠穆沁、锡林郭勒大草原和壮美内蒙古。
“我将不忘初心,把草原故事讲给世界听,不仅让更多人了解草原,还要带动家乡的旅游业和特色产业发展,努力成为乡村振兴的典范。”乌音嘎说。
(本文配图由乌音嘎提供)
(编辑:马永)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