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优化教育结构、传承技术技能、培养多样化人才的重要职责,对促进就业创业、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学生赴异地高职院校求学人数逐年增加,高职院校需立足职业教育特色,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守正创新,探索构建“同频、同步、同心、同行”育人模式,为各族学生成长成才铺就坚实道路。
将思想同频作为根本出发点,各领域全过程贯穿主线
学校是“铸牢”的重要阵地。高职院校应系统构建教育内容体系,持续挖掘特色教育资源,把“铸牢”贯穿到教育教学各领域全过程。
以“铸魂”为目标,构建大思政课程体系。严格落实党委书记、校长带头讲思政课,成立师生宣讲团,广泛开展“铸牢”宣传教育。用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全面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国家统编教材,在“同声共语”中开展“五史五观五认同”教育实践。
以“榜样”为引领,发挥学生党团组织优势。通过层层推、联动寻、师生荐,选拔思想政治素质过硬、专业技能扎实、学习成绩好、综合素质高的学生担任团学干部,让“典型示范”更多涌现,着力引导各族学生向党组织靠拢。
以“实践”为载体,营造互嵌式教育环境。持续推进“第二课堂”“行走课堂”“网络课堂”协同育人,依托一站式学生社区、红石榴家园和校外实践基地,开展“主题升旗仪式”“开学第一课”“毕业最后一课”“我们的节日”等仪式教育,组织各族学生参与“民族文化节”“民族团结我践行”“打卡红色地标”等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寒暑假返乡开展社会实践,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理念根植各族学生内心,让“铸牢”教育有形有感有效。
将学业同步作为关键切入点,因材施教促全面发展
因材施教是重要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原则,高职院校在坚持各族学生统一标准的基础上,需充分考虑各族学生在学习能力、兴趣特长、个性特点等方面的差异性,实施个性化、差异化教学方式,充分挖掘学生潜能,激发他们的专业兴趣和内生动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精准划分层类,提高教学针对性。根据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水平和能力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分层测试、分层评价,设立单项奖学金。建立网络移动学习平台和学业表现数据库,动态分析学生学习情况,提供个性化学习建议。
开展结对帮扶,提高教学有效性。聘请党员干部、专任教师、企业导师和学生干部担任成长导师、学业导师、朋辈导师,开展“假日小课堂”“专题微辅导”“名师云辅导”,针对性提升学生弱项课程成绩。通过新生成长训练营、优秀学长学姐经验分享会、课堂小组研讨等形式促进交往交流交融。
开发特色课程,提高教学精准性。聘请业内人士担任兼职教师,开发民族技艺类课程,激发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将生活同心作为有效支撑点,汇聚合力关爱成长
情感上相互亲近是形成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坚强纽带,在学习生活中,针对各族学子的实际困难,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让他们在异乡尽快融入并顺利适应,不断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人心基础。
多方协同,汇聚育人合力。整合学校党政干部、管理人员、专业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及家庭、社会资源,全程全方位做好管理服务工作,让学生切身感受中华大家庭的温暖。
畅通渠道,解决学生难题。设立书记校长信箱,完善校长接待日制度,建立学生线上反馈群,定期举办“辅导员工作坊”“学生座谈会”,及时解决学生实际困难。
精准资助,保障基本需求。修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落实“奖、助、贷、勤、补、减”政策,通过谈心谈话、走访调研等,精准掌握学生家庭情况,实施隐性资助。
将毕业同行作为最终落脚点,全力促进就业创业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做好各族学生的就业创业工作,是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事。高职院校要不断创新作为,促进各族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深化产教融合,助力就业“适销对路”。扎实开展“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行动,推动区域间、校际间就业资源共享,主动对接区域产业集群,建设产业学院和市域产教联合体,培养产业急需高技能人才。
深挖就业数据,全程服务就业创业。建立“一人一档”“一人一策”就业台账,全程跟进求职进展。健全主动联系、按需服务、定期回访机制,通过分类指导、心理咨询、技能培训等方式提供精准化就业支持。
找准服务对象,搭建就业互通桥梁。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就业与创业指导必修课,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增设专升本、公务员考试等专题辅导。引企入校举办招聘会,拓展实习就业岗位,加强与区域产业集群、少数民族学生生源地联系,共建就业创业基地,打通各族学生中东部就业、返乡就业渠道。
(作者系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编辑:马永)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