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全国人大代表、“彝族打歌”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鲁丽华每天都很忙碌。她走村入户,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将大家关心、期待解决的问题整理形成建议,计划带到今年的两会上。
鲁丽华出生在素有“跳菜之乡”“打歌之乡”美誉的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涧彝族自治县。2011年,她从昆明回到家乡,从事非遗传承保护和基层文艺工作。从此,潜心钻研“彝族打歌”“彝族跳菜”等非遗成为她的日常。
“‘跳菜’是南涧县一带一种独特的上菜形式和宴宾时的最高礼仪,是舞蹈、音乐、杂技与饮食相结合的传统饮食文化。‘打歌’是群众自娱性民间歌舞,人们以火为圆心,自然围成一圈或数圈,踏地为节,舞蹈歌唱。‘跳菜’‘打歌’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承载着当地群众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鲁丽华介绍说,在一些重大活动中,二者都能起到增强社会凝聚力、促进交往交流交融的作用。
2023年,鲁丽华当选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人大代表’这一称号背后是责任与使命。我要为民族地区发展、优秀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积极发声,为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鲁丽华说。
在民族文化大省云南,乡村振兴离不开非遗,非遗保护和发展离不开乡村振兴。
“我们到乡镇上教当地村民‘打歌’‘跳菜’时,不论大家白天有多忙碌,晚上也积极来参加学习。”正是这种“双向奔赴”,让鲁丽华的代表履职路愈加坚实。
履职以来,鲁丽华提交的多份建议,饱含了对非遗技艺的关注和投身乡村振兴建设的热情。
这些年,鲁丽华组建起“跳菜”文艺队,进社区、进校园、进村庄为群众表演,通过年轻人的视角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让非遗技艺成为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的富民产业。
有舞台、有观众,非遗就找到了生存的空间。如今,南涧县活跃着的300多支民间“跳菜”文艺队,2000余人直接从事“跳菜”表演。大家跳出了好日子,跳出了新生活,非遗成为乡村振兴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乡亲们那不间断的歌声、不停歇的舞步,是乡村振兴最生动的注脚。而不断满足群众的期盼和心愿,则是我履职所向。”鲁丽华说。
(编辑:马永)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