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迪拜克·阿瓦孜拜克,塔古克族,新疆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班迪尔乡派出所教导员、一级警长。他坚守基层一线28年,满心装着百姓安宁、万家灯火,以坚毅和赤诚在帕米尔高原上谱写民族团结进步之歌。他曾先后荣获“全国最美警察”“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模”等称号。2024年9月,那迪拜克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
那迪拜克(右三)向各族群众进行普法宣传。那迪拜克·阿瓦孜拜克供图
在祖国西部新疆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以下简称“塔县”),帕米尔高原以其圣洁的雄姿屹立于天地之间。这里素有“生命禁区”之称,人烟稀少,很多地方寸草不生。
从人迹罕至的马尔洋乡到烟火升腾的塔县县城,再到牛羊满坡的班迪尔乡……那迪拜克·阿瓦孜拜克坚守在百姓最需要的基层一线,一干就是28年。在塔县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他用坚毅与信念守护着边境安全,用炽热和真诚践行着民族团结。
2011年8月,塔县班迪尔乡派出所决定在平均海拔3400米的波斯特班迪尔村和新迪尔村之间成立警务室,那迪拜克主动请缨来到警务室。在他负责的片区,2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散居住着上百户牧民。
警务室成立之初,条件十分艰苦,那迪拜克寄住在农牧民家中。后来,他搭建了一顶棉布帐篷作为办公场所,一住就是16个月,被农牧民称为“帐篷哥”。
在帐篷警务室,那迪拜克面对恶劣的气候条件和艰苦的生活环境:白天走访农牧民,经常要翻山越岭、趟过冰河;晚上巡逻,则要冒着严寒和风雪在荒野中穿行。为牧民找回走失的牛羊,帮助人们维修抛锚的车辆,救助高反的游客……但凡百姓有危情、需要帮助的地方,总会看到他的身影。
“那迪拜克警官,我的弟弟突发疾病,需要您帮忙……”一个深夜,忙碌一天后的那迪拜克正要洗漱休息,接到了牧民多来提首·夏力汗打来的电话。
“不要着急,我马上到!”那迪拜克一边安慰着多来提首,一边立即披上大衣,拿起手电筒冲出宿舍。
高原的深夜寒气袭人,雪在路面凝结成冰,没办法开车,那迪拜克只能步行。路上,他一边给卫生院打去电话,一边加速急走。由于路滑,他不慎一个踉跄,重重摔在地上。顾不上疼痛,他赶紧爬起来继续赶路。路程过半,忽又刮起狂风,又是一个踉跄……3公里的路程,他走了两个多小时才到达多来提首家,顾不上休息,又将发烧的病人背到卫生院。
“病人患了脑水肿,幸亏抢到了死神前面……”医生说道。那一夜,那迪拜克一直守护在病房,直到多来提首的弟弟转危为安……
“人民警察就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从小就生活在帕米尔高原,守好了一方平安,就守好了家。边疆稳定了,老百姓才能过上好日子。”那迪拜克说。凡是找他帮忙办理的大事小情,他都会认真对待,尽心尽力办理。
一个寒风刺骨的冬夜,牧民沙力江·沙吾提家的20只羊突然失踪。这对于以放牧为生的家庭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那迪拜克立即放下手中的工作,顶着寒风出门帮忙寻找羊群。经过数小时的艰难搜寻,他终于在隐蔽的山谷中找到迷路的羊群。当他满头大汗地将羊群赶回沙力江家时,因体力透支和高烧倒在地上……
“班迪尔乡就是我的家,守望好班迪尔,这是我的责任。”那迪拜克说,“我胸前戴着党徽,不能忘了初心。老百姓的事,有些在我们看来是小事,在他们的眼里就是关系切身利益的大事。”
在守边护边的实践中,那迪拜克逐步摸索并形成了一套具有地方特点的工作方法。
“茶泡越久品起来越清香。”那迪拜克把群众工作比喻成一杯茶,“做警务室民警,和农牧民心贴得越近,工作就越顺畅。”
在那迪拜克的工作日志里,条条记录都与群众密切相关:走访农牧民家庭,发现有的家庭因夫妻矛盾、家庭纠纷而陷入困境,他耐心倾听、帮助化解矛盾;为独居老人送去温暖和关爱,帮助解决生活困难;为年轻人介绍对象,帮助他们解决婚姻问题;设置“治安情况通报栏”,张贴治安预警信息、告居民书……
守疆土誓言铮铮,待群众情意绵绵。28年来,那迪拜克的脸上,早已被高原的阳光和风雪雕刻出深深的皱纹,但他的眼神依然坚定而明亮。在平凡的岗位上,他日复一日坚守初心使命,在帕米尔高原上谱写民族团结进步之歌。
(本文由记者孙文振整理)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