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一次次顶风冒雪、跋山涉水,来到老百姓的家里,唠家常、问冷暖、送祝福。让我们循着总书记的新春足迹,感悟人民领袖对人民的深情关怀。
太阳光撩开清晨最后一缕薄雾的时候,李发顺轻轻帮妻子掖了掖被角,悄悄起了床。
这个45岁的佤族汉子曾经差点儿被车祸夺去生命,在他的心中,“彩芹这些年太累了。今年开了农家乐,家里空余的两间厢房改造成包厢,她要照看着,还要掌厨、招呼来往的游客,要好好休息休息”。
走出厢房,温暖、祥和的冬日阳光,已经斜斜地倾泻在这个“大五架”结构的农家院落里。捶打一下还未完全康复、有些发麻的双腿,李发顺抄起墙角的笤帚,开始慢慢打扫院子。几分钟后,身后熟悉的脚步声响起,杨彩芹伸手轻轻接过他手里的笤帚,嗔怪道:“你腿脚还不方便,赶紧歇着去。”
回眸处,是妻子杨彩芹关切的目光。
此刻,这个位于高黎贡山下,地处云南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中寨,名叫“司莫拉”的佤族古村寨,正沐浴在和煦的晨光里。
寨子外,层层叠叠的梯田与远山相依,溪水潺潺、蜿蜒而过,犹如丹青水墨;寨门口,浑厚的木鼓声低回,欢快的舞曲《加林赛》(佤语,意为“大家一起排队跳舞”)婉转清亮;寨子里,火山石路面干净整洁,参天古树与竹影交错,处处鸟语花香。李发顺家的农家小院里,米粑粑制作展示台已经收拾停当,食材和工具也已准备就绪,等待即将到来的游客。二层小木楼上,一串串金黄的玉米、红彤彤的辣椒,呈现出一派火红丰收的景象。
一切都是欣欣向荣、朝气蓬勃的样子,如同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时候的模样——
“总书记来到咱们家”
2020年1月19日,“是腊月二十五”,李发顺一张口就报出了这个永生难忘的日子。农历新年将近,在外上学的孩子们都回来了,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置办年货、做大米粑粑。整个村寨都沉浸在迎接新年的热闹欢腾中。
那天一大早,李发顺一家六口把自家一正、两厢、一照壁的“大五架”砖木结构房,又里里外外打扫了一遍。
“我做梦也没想到,习近平总书记会来到我家,关心我们的生活,细致到住得暖不暖、吃得好不好、孩子学费怎么解决的。”说起那个激动人心的下午,李发顺不由得提高了声调,“真是做梦也想不到!”
李发顺清楚记得那个新年前的冬日下午,梯田里盛开的油菜花就像一片金色的海洋。
习近平总书记一下飞机就奔赴司莫拉佤族村。
看到沿着村寨巷道大步走来的伟岸身影,李发顺一家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真的是总书记!我想快点儿迎上前去。没想到,刚走两步,总书记看我腿脚不太方便,快步紧走了几步,来到了我面前。”
李发顺赶紧朝习近平总书记伸出手,“更没想到的是,我的双手立刻被总书记一双温暖的大手紧紧握住”。
“总书记好,您辛苦了!”李发顺激动不已。
“你好啊!他们是你的家人吗?”习近平总书记微笑着问。
“是的,这是我的妻子,这两位是我的父母,这是我的女儿和儿子。”李发顺向习近平总书记一一介绍。
记忆的闸门打开,李发顺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温暖如春的下午——
随后,习近平总书记随李发顺一家走进了这个敞亮规整、洁净如新的农家小院。
“这房子格局不错,很聚气。”走进院子,习近平总书记环顾四周,笑语盈盈,“房子什么时候盖的?花了多少钱?”
“2014年在老房子基础上拆除重建的,政府补了1.2万元。”李发顺告诉习近平总书记。
堂屋、卧室、厨房、卫生间……习近平总书记一间一间细细看过去,边看边问,李发顺在一旁细细解答。
走进卧室,习近平总书记摸摸床上的褥子,问道:“这个季节夜里睡觉凉不凉?”
在厨房里,习近平总书记拧开水龙头,试试自来水。打开冰箱门,看到有菜有肉,掀开锅盖,一阵饭香扑鼻而来,习近平总书记微笑着点点头:“吃饱、穿暖,‘两不愁’这个问题解决了。”
2020年1月1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同村民李发顺一家聊家常,详细询问脱贫情况。(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后院猪圈里,大大小小20多头猪正叫得欢实。
习近平总书记走到猪圈跟前,边看边问:“猪价还好吧?这一头种猪一年能赚多少钱?”
“去年猪价好,卖了8头肥猪,一共卖了近3万块钱。养一头母猪,政府还补助600块。这一头种猪一年也能赚2000多元。”李发顺乐呵呵地回答。
回到院子里,一张方桌、几张矮凳,习近平总书记招呼李发顺一家和镇、村干部围坐在一起。
李发顺有一肚子的话,想跟习近平总书记说。
寻找“司莫拉”
司莫拉,佤语意为“幸福的地方”。
500多年前,佤族先民来到这里,被这片兼有森林、湿地、竹海、梯田、涌泉的古朴环境所吸引,定居于此。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佤族群众同汉族、白族、傣族等群众和谐共处、生生不息,形成了73户299人规模的佤族古村落。
可早年的司莫拉却算不上幸福,“看寨不是寨,茅草垒成堆;夏恐屋漏雨,冬怕寒风吹”的状况,直到2000年“草改瓦”才得以改善。到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依然有16户71人。贫困就像一条巨大的锁链,紧紧“捆”住了这个边境村寨。
2010年年初,李发顺一家奔向幸福的脚步,也因为一场车祸骤然停下。
如果不是那场车祸,靠着吃苦耐劳,李发顺的指尖几乎触摸到了幸福。儿时家里穷,他初中毕业就外出务工,周边的芒市、盈江、德宏,都闯荡过,当过泥水匠、干过洗矿工。1996年,李发顺从芒市娶回杨彩芹后,女儿、儿子相继出生。妻子在家照顾老人孩子,他在外工作养家,幸福生活仿佛在向他们招手。
那场车祸后,李发顺严重受伤,几乎成了植物人。失去了顶梁柱,再加上一双儿女的上学花费,一家人的生活顿时陷入困境。
“多亏了我老婆!”正在帮客人烘烤米粑粑的李发顺,笑着望向一旁忙着招呼客人的妻子说,“父母都觉得没希望了,她却没放弃我。”
在德宏州人民医院治疗两个月后,李发顺捡回了一条命,却只有一条右胳膊能动。为了防止肌肉萎缩,妻子只能用绳子绑着他,一步一挪帮他提着腿练习走路。“她一遍一遍告诉我,这个家不能没有我,我一定要坚持住、站起来。”
坚定的信念常常能让人迸发出惊人的力量。此后3年多的日子里,从妻子帮忙挪着走,到自己拄着拐杖走,再到甩掉拐杖自己走,李发顺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那几年,家里主要靠我老婆到城里打工维持生活。”帮客人把烤好的米粑粑端上桌,李发顺伸手给妻子揉了揉肩,“她实诚,肯卖力气,一个月工资从900元涨到1800元,却只给自己留50元生活费,剩下的全寄回来。”
妻子的辛苦,李发顺看在眼里,难受在心里。“也有人跟我们说,干脆别让孩子读书了。那可不行!”在这一点上,李发顺夫妻俩的想法惊人的一致,“过去佤寨穷,就是因为不重视教育、观念落后,说什么也要读书,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
缺劳力,加上孩子读书,2014年,李发顺家还是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没有人知道,戴上“贫困帽”那天,李发顺偷偷在家抹了泪,暗暗发誓:“拿国家的助残金、低保金可不是啥光荣事,说什么也得尽快把贫困户的帽子摘下来!”
国家政策帮扶,镇、村倾力支持,全家共同奋斗,一起往幸福路上奔。
妻子到城里打工后,李发顺买了辆电动车,走村串户卖水果,顺道收收废品。乡里举办的串珠、竹编、理发、养殖等各种技能培训班,李发顺一个不落全部参加。“茶罐不涨挪挪位,什么赚钱干什么。”
2017年年底,李发顺一家顺利脱贫摘帽。转过年来,他就把家里在2014年只建了一半的房子重建了起来。那年春节,一家人开开心心过了个团圆年。
回忆那几年的艰辛,李发顺夫妻双眼有些湿润,但一想起习近平总书记对自己家的关心,顿时“觉得心里暖暖的,来了劲头儿”!
围坐在方桌旁,李发顺扳着指头跟习近平总书记一一列举家庭收入:“我在家养养猪,种点儿玉米、茶叶,还回收出售废品,妻子这几年在广东东莞电子厂打工,收入也还行。”
“当总书记问我的父母身体好不好、看病有没有保障,问我的两个孩子是不是都在上学、学费怎么样、有没有享受助学金、将来准备怎么发展、到哪里工作,我眼泪都快出来了。总书记心里装着我们这些普通百姓,太细心、太暖心了!”
大米粑粑是佤族新年传统食物,在司莫拉,数李发顺家做得最好。“没想到总书记接受了我的邀请,接过毛巾擦擦手,就跟我们一起学着做起来。”
那天,习近平总书记做了两个红艳艳的大米粑粑,用模子印了1个“福”字、1个“喜”字,“总书记说,有福、有喜”。
李发顺觉得这红艳香甜、有福有喜的米粑粑,就像如今的司莫拉。
幸福的地方更幸福
28分钟的座谈会和参观村寨的路上,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什么,赵家清每一个字都记得清清楚楚。
黑壮敦实的赵家清40岁,是清水乡副乡长,同时兼任三家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和司莫拉党支部书记。
“总书记说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时,我特别激动。”佤族汉子赵家清生在三家村,职高毕业,当过兵、打过工、干过辅警,天南海北地闯过,是村里年轻人中的佼佼者。2010年,他执意回到村里竞选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时,家里没人同意,村里人更是不理解。
见过世面的赵家清有自己的想法:“家乡山清水秀、民风质朴,但需要新观念的输入和能人带动。”
“总书记的话,让我太感动了。”在村情展览室,赵家清向习近平总书记介绍司莫拉从“泥水路”到“水泥路”,从“篱笆房”到“小庭院”,从“结绳记事”到民族共融……一幅幅新老照片鲜明对比,佤寨交通、住房、文化教育等方方面面的翻天巨变,习近平总书记频频称赞,赵家清自豪又振奋。
司莫拉的幸福来之不易,没有人比赵家清更了解这里的一草一木。
司莫拉土地零散,仅靠种水稻和苞谷只能维持温饱,村民大多外出务工。2014年以前,这里几乎就是个“空壳村”。
要想富,先修路。2012年,寨子实施“村村通”工程。2014年,民族宗教部门给了30万元启动资金,赵家清着手“硬化”道路。随之,装了路灯、通了公交,村民出入方便,也看到了新生活的希望。
如今的司莫拉佤族村寨门口。(清水乡妇联 供图)
产业发展是脱贫的根基。赵家清认准了以旅游发展促就业脱贫、增收致富的路子。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村“两委”班子争取到了民族文化示范村、美丽乡村等项目资金1700余万元,打造了融合地方民族特色、自然景观、秘境探险为一体的司莫拉佤族风情园。
村里实行产业资金补贴,改变过去传统农业模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几年下来,茶叶、核桃、茶油、万寿菊等农作物种植面积达1550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70%。
为引导村民更新观念、摆脱贫困,在乡党委指导下,赵家清带头组建了一支由党员、少数民族乡贤、致富带头人、光荣脱贫户等为主体的“乡村主播”宣讲小分队,开设司莫拉民族文化讲堂,通过火塘会、专题讲座等方式,与村民一起谈变化、讲未来,算发展账、收入账,举办厨艺、茶艺、电工、种养殖等技能培训,提升就业技能。
2017年,司莫拉脱贫摘帽。201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万元。
过去一年多里,赵家清也在反反复复回想和“咀嚼”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时的殷殷嘱托:“你们这里已经实现脱贫并正向新的发展目标努力迈进,这个过程也和我们国家一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一步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空壳村等问题,发展乡村产业,振兴乡村经济,让更多乡亲就地就近就业,不断增加收入、改善民生。祝幸福的司莫拉村更加幸福!
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引,犹如一盏明灯,让赵家清更明确了司莫拉的振兴之路。
2020年6月,村里成立了司莫拉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采用“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让每户村民都能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
依托层层叠叠的梯田及优质水资源,打造农耕文化观光体验区,重点发展创意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农耕体验农业和高效设施农业;依托百亩茶园缓坡地带及“草上飞”专业合作社,致力于茶园培育、阳光果蔬种植、中药材种植和生态土鸡养殖;依托自然生态、田园风光、民俗文化等旅游资源,丰富“吃、住、行、游、购、娱”旅游业态。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2020年,外来企业进入,与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共建司莫拉幸福餐厅,成为村集体收入另一项重要来源。“2020年村集体毛收入42万元,2021年超过100万元!”赵家清信心满满。
络绎不绝的游客助推司莫拉旅游业的迅速发展。
瞅准商机,2020年12月,29岁的赵仁芹从打工十几年的江苏苏州回到司莫拉,花7000多元租下寨子东北角农特产品一条街入口处的两个铺面。自家做的胭脂果、葛根粉、木瓜干……琳琅满目的20多个品种,摆满了铺面。“2021年十一国庆节期间,一天销售额就有1500多元,比在外打工强多了。”
50岁出头的冯爱仙,每天早上6点就起床做松花糕,5元3块,松软可口,“游客多时,一天就能卖出八九十份”。如今,冯爱仙每天挑担子出门前,都要化上淡妆,穿上鲜亮的民族服装,她说:“我们也是司莫拉的风景。”
43岁的李发果是李发顺的妹妹,过去在腾冲市酒店打工,2020年8月,和爱人赵家啟一商量,花30多万元重新装修了家里一正两厢的房子,做了7间客房。12月,“果果旅馆”开业后,人气越来越旺。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时,李发顺说:“最大的心愿就是开个农家乐。”2020年,夫妻俩实现了心愿。妻子杨彩芹不再外出务工,一年做大米粑粑,经营农家乐,按不同时节销售自产的茶叶、年枣糕等农产品的收入就超过10万元。
傍晚时分,26岁的金蕊正坐在“幸福餐厅”的观景台上,为客人表演茶艺。“服务完这桌客人就能下班回家,见到两个孩子。”这个十几岁就外出务工的司莫拉姑娘,如今格外珍惜和孩子相守的时光,“要把孩子培养成连欢(李发顺的女儿)那样,读很多书,将来建设司莫拉。”
夕阳映照着金蕊的面庞。此时,微风轻拂,村里的木鼓声再次悠扬响起。与“幸福餐厅”正对着的梯田里,水车缓缓转动,农人仍在辛勤耕种。
“一声鼓响,风调雨顺;二声鼓响,国泰民安;三声鼓响,四海升平!”伴随浑厚的鼓声和长者的祝福,司莫拉幸福的画卷不断延展。
*本文节选自《习近平走进百姓家》一书。
(来源:全国妇联女性之声)
(编辑:马永)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