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之河奔腾不息,追梦旅程步履不停。这一月,是2025年之始,亦是甲辰龙年之末。回望过去一年,各族师生用汗水浇灌梦想,在天南海北镌刻下无数奋斗足迹。
他们投身西部,追寻光、成为光,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实现人生价值,成就无悔青春;他们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他们充分发挥所学所长,各显身手,在乡村振兴等大舞台上奋勇拼搏,为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发挥积极作用;他们争做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践行者、促进者、守护者,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各族人民的心紧紧连在一起……
每一次回望,都是对过往的深情凝视;每一次前行,都怀揣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对于这即将告别的甲辰龙年,如果让你用一个词做总结,会是什么?本期教育版“青年圆桌会”栏目邀请国家民委直属高校部分师生,分享自己的年度关键词,让我们带着这份温暖与感动,继续书写属于乙巳蛇年的奋斗篇章。
——编者
保 护
作者: 郭潇
过去一年,我作为大连民族大学“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团队”的一员,深入全国各地进行田野调查,行程超过6000公里,见证了发展变化与传承创新。
2024年7月14日,我在辽西走廊赤峰段调研时,接到一个任务:辽宁省庄河市仙人洞镇有一处老房子亟待保护并希望重焕生机。
我与团队其他3名成员商定方案后,于7月26日清晨自驾前往庄河。当时大连正处于汛期,庄河市区大雨倾盆,原本2小时的车程不得不延长至4小时。最终,我们克服了重重困难,抵达了仙人洞镇马道口村。
随着车辆缓缓驶入林间小路,一座极具历史感的老房子映入眼帘。这座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石头房,曾是生产大队的队部,是庄河地区传统硬山建筑。五花山墙、斑驳的房瓦、脱漆的门窗以及布满青苔的石阶,无声诉说着它饱经风霜的过去,也记录着马道口村40年来的变迁。
在我们看来,这座老房子是马道口、仙人洞乃至庄河地区的一个缩影。而我们能做的,就是让这座房子在马道口村中“靓”起来,成为乡村振兴的新亮点。
经过详细勘察与多方商讨,我们决定将这座老房子改造成一处具有特色的民宿,让它能继续伫立在马道口,见证村庄的新发展、新变化。我们将在保留老房子空间格局与结构特色的基础上,对室内装饰及设施进行重新规划,以满足旅行居住的需求。
“靓”起来,就是要找出优势、突出特色。我们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环境优势,设计大面积落地窗,将远山、近水、森林、旷野、农田等美景尽收眼底。
同时,我们深入挖掘老房子的历史故事,通过装饰画、雕塑、历史物件等载体,记录当年村民自力更生、就地取材的生动故事,宣传村民战天斗地、改造自然的事迹和精神。在改造过程中,我们保留了当地传统文化样态,如五花山墙、跨海烟囱、万字炕等生活痕迹与建筑文化符号,结合微水泥的质感、木质的温润、亚麻的透气,营造出返璞归真的气氛。
酒香也怕巷子深。为让更多人了解并记住这座老房子,我们团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将传统建筑元素、现代艺术以及庄河山水风光相融合,让其展现庄河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用中国故事赋予乡村振兴新动能。
回到学校后,我们对后续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需要注意的事项给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项目如期推进。如今,在队部民宿建设的带动下,马道口村一间又一间老房子加入开发序列,等待着设计改造。
仙人洞镇的乡村振兴蓝图正在不断铺展。一幢幢换了新装的老房子陆续出现在世人的面前,成为乡村振兴的新亮点。能够参与其中,贡献智慧和力量,我深感自豪。
(作者系大连民族大学设计学院教师)
宣 讲
作者:张宝婵
2024年7月,我前往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参加“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根据活动安排,我要为150名高中生讲一堂课。时间紧、任务重,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我决定将东北抗联的英雄事迹讲给大家听。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东北女孩,我自幼聆听家中长辈讲述东北抗联的故事,也曾多次探访杨靖宇将军战斗过的靖宇镇。在这片红色土地上,苍松翠柏挺立,碧水环绕,杨靖宇将军的雕像静静地守护着这片他为之牺牲的天地。
在那抗战的艰难岁月里,不仅有在前线英勇牺牲的战士,还有无数默默奉献的后方英雄。我曾听闻一位老大爷在风雪交加的天气里,独自背着苞米进山支援,不幸迷路,临终前仍将苞米放在树下,并在树上刻字“送给抗联吃”。这些生动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我,也坚定了我将它们传递给更多人的信念。
在阿坝州的课堂上,我的讲述引起了强烈共鸣。课后,一位女生眼含泪光找到我,表示希望像我一样,将身边的故事分享给更多人。短短几句话不仅仅是鼓励,更坚定了我的决心。
后来,我有幸成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青年宣讲团的一员。我们团队定期集体备课、学习政治理论、分享经验,用接地气的“青言青语”,以自身经历、身边人、身边事为切入口,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故事。宣讲团先后走进汶川、西昌等地多所院校,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与成长。我们注重内容的精细化和讲解的规范化,逐渐赢得了广泛的关注与认可。
青春宣讲声声入耳,青年有为句句入心。在一次学院宣讲后,许多同学纷纷向我表达感受,并希望将自己的故事也融入宣讲中。他们认为,故事是沟通的桥梁,而我们则是优秀的讲述者与传播者。我深感宣讲不仅是一份责任,更是一份事业。只要我们不断学习、积累与实践,终将发挥我们的价值。
随着时代的变迁,民族团结进步的故事也在不断续写。作为青年一代,我们应当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深度观照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在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作者系西南民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青年宣讲团成员)
扎 根
作者: 张辉刚
田野调查的意义,不仅在于学术研究的积累,更在于它让我们走近人、走近文化、走近生命的本质。回望甲辰龙年,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对西北民族大学校友加措的拍摄。
2024年7月,我带领团队前往甘南州进行地方戏曲的调研,结识了玛曲县龙头琴传承人加措。他在玛曲县坚守20年,矢志不渝地从事龙头琴教学工作。当我问他为何要这样做时,他微笑着给出了答案:“因为这里是我的根。龙头琴不仅仅是一种音乐,它还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灵魂。在这片土地上,我能更好地感受它的价值与意义。”
为了记录下这位在边远地区默默奉献的校友,我们几乎整天都在加措的家中记录。他不仅为我们提供丰富的拍摄素材,还细心地照顾着我们的饮食起居。
当我们决定结束调研的前一天,研究生王宇澳获悉,次日清晨6点,加措有一场公开演出活动。尽管连日奔波、高原反应、天气变化以及泥泞的山路,已经让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们疲惫不堪,但听说加措老师有新的活动,他们迅速调整方案,不到一小时内,安排好了出行交通工具、制定了计划、明确了分工。
加措老师的纯粹热爱与学生的主动投入,让我更加坚信:文化传承需要每个人的参与。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也正是在这些点滴的积累中不断深化。
回到学校后,我们将这次调研的成果整理成了多部短片,在校内外的平台上进行了展映。短片中,加措老师的琴声悠扬,学生们的脚步坚定,草原的辽阔与文化的深厚交相辉映,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心。许多学生在看完短片后,纷纷联系我,表示希望参与下一次的田野调查。
我深刻认识到,田野调查不仅仅是一种研究方法,它已融入每一位亲身参与者的生命体验中。从“走近”到“走进”,从旁观者到参与者、传播者,我们每一个人都在为文化传承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展望新年,我满怀期待,希望能够带领更多师生扎根田野,去感受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绚丽多姿,增进“五个认同”。同时,我也希望像加措老师这样扎根大地的传承人能被更多人看见,他们的故事能被更多人听到。
(作者系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合 作
作者: 李澜
甲辰龙年最让我难以忘怀、深感欣慰的,是2024年12月底北方民族大学大型民族管弦乐交响音画诗《山河家园》的成功展演。
我清晰地记得,那是2023年6月,时任音乐舞蹈学院副院长何皎找到我,邀请我担任编剧,打造一部展现宁夏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型管弦乐交响音画诗,通过艺术的融合创新激发人们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想法瞬间点燃了我的创作热情,我毫不犹豫地投身其中。
在创作前期,学院建立了校级科研平台——黄河文化传承彰显区音乐创演团队。这个团队的成立,为我们的创作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和学术保障。同时,我们还承担了校级文艺专班科研系列项目。这一个个扎实开展的项目,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串联起我们的创作之路。
为了更好呈现《山河家园》的主题,我深入宁夏各地,亲身感受这片土地的魅力。站在黄河岸边,听着滔滔河水奔腾的声音,我仿佛听到了历史的回响,感受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登上巍巍贺兰山,俯瞰着广袤的大地,我领略到它的雄浑与坚韧;走进红色六盘山,追寻着革命先烈的足迹,我被英勇无畏的长征精神深深震撼。
合作,让思维在碰撞中飞扬。在创作过程中,我与王宇、王瑞文两位作曲老师的沟通交流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常常聚在一起,探讨创作理念,分享彼此的想法。从构思到初稿,再到反复修改和完善,每一个环节都充满艰辛与不易。有时候,为了一个音符的选择,我们争论不休;为了一个场景的呈现,我们绞尽脑汁。但正是这种对艺术的执着和追求,让我们不断突破自我,最终完成了这部作品。
排练阶段,面对种种挑战,团队展现出了超强的凝聚力与创造力。经过百余名师生的不懈努力,《山河家园》终于在舞台上璀璨绽放。观众的热烈掌声与高度评价,是对我们辛勤付出的最好回报。
这部作品以“讴歌新时代、创建示范区”为主题,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宁夏“两山一河”——巍巍贺兰山、红色六盘山和九曲黄河为主要描绘对象,通过丰富多元的音乐、诗歌、舞蹈等艺术表现形式,生动地勾勒出宁夏大地的壮美画卷和红色底蕴,展现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故事。
《山河家园》的成功是我们团队的骄傲。它不仅是一部艺术作品,更是我们对宁夏这片土地的深情告白,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坚定捍卫。
展望即将到来的蛇年,我心中充满了期待和憧憬。我希望能够继续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和前行,创作出更多具有深刻内涵和广泛影响力的作品,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贡献力量。
(作者系北方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教师)
桥 梁
作者: 解辰龙
过去一年,最令我难忘的,无疑是意义非凡的“推普”之旅。那是阳光明媚的一天,作为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我满怀热忱地走进西藏拉萨市城关区策门林社区。
当我初次步入社区教室,环视那一双双清澈而纯真的眼眸,我深刻意识到,这绝非一次简单的教学任务,而是一场触及心灵的深刻交流,一次知识的接力与传承。我要在这些稚嫩而美好的心灵中,播撒普通话的种子,让其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我从最基础的拼音、声调开始,从日常用语入手,运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引领孩子们领略普通话的魅力。
然而,教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由于不同地区的方言在语音、语调、词汇等方面的差异,一部分孩子普通话发音不准确;有的孩子因为性格内向,不敢开口说话。我始终以耐心与爱心激励每一位孩子勇敢表达。
有个叫才让拉毛的小女孩,总是安静坐在角落,眼神中透露出胆怯与羞涩。每当轮到她练习普通话时,便紧张地低着头,紧闭双唇。我温柔地走近她,蹲下身来,以鼓励的眼神给予她力量,耐心地一遍遍示范发音。
终于,才让拉毛鼓起勇气,用略显颤抖却坚定的声音说出了“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那一刻,我内心涌动着一股暖流,喜悦与感动交织,深切感受到只有辛勤付出才能孕育出希望的果实。
我们的“推普”行动也惠及社区的中老年人,旦增大叔便是其中一员。为了小店生意兴隆,能与来自四面八方的顾客顺畅沟通,他每日抽出时间学习普通话。在我们的帮助下,大叔从最初艰难地识别几个汉字,到如今已能较为流利地用普通话应对日常交流。他时常告诉我们,如今不仅店里生意越来越好,他还结识了各族朋友,开阔了眼界。
民族地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要求。这次“推普”经历,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语言文字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在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语言通则情感通,情感通则心灵通。维护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主体地位,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就是热爱伟大祖国的具体体现,就是增进共同性的生动实践。
“推普”只是我们研支团活动的生动缩影。我们还走进社区,常态化开设各类民族团结课程,给大家讲解民族团结进步知识。新的一年,我会带着爱与希望,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上坚定前行,让普通话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让各族人民的心更加紧密相连。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第25届研究生支教团西藏分团成员)
信 仰
作者:闪雨凡
“去天安门广场看一场升旗”,是每个中国人刻在心底的愿望。2024年7月,在北京实习期间,我终于有机会圆了这一心愿。
在“七七事变”87周年这个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日子,凌晨1点半,我们从住处出发,骑行到天安门广场,全程11公里,用时约80分钟。在长安街上,我们偶遇众多的同行者,大家用热情的问候传递着对祖国的热爱。
随着天安门广场在眼前由小变大,逐渐清晰,我的心情也愈发激动。那一刻,历史与现实交织在一起,先辈们的奋斗身影仿佛在光影中若隐若现。我深知,自己正踏着先辈们热血铺就的道路,共赴一场与祖国的心灵之约。
凌晨3点,距离升旗仪式还有约两个小时,天安门广场的安检口已经人头攒动。夏夜的微热与人群的密集让这里显得更加热闹。随着第二道安检区的开放,人群开始涌动,大家纷纷加快了步伐,期待着即将到来的升旗仪式。
东方天际渐渐泛起鱼肚白,晨曦穿透云层洒向大地。国旗护卫队迈着整齐有力的步伐,走过金水桥,那铿锵的足音激荡四周,喧闹的广场立刻安静下来。
而后,激昂的《义勇军进行曲》奏响。五星红旗在微风中冉冉升起,我与其他观众一同爆发出整齐而饱含真情的合唱。我们挥舞着手中的小国旗,面向升旗台庄严肃立,共同见证这一庄严时刻。
我的脑海中浮现出抗日战争时期先烈们拼死抗争,保家卫国的一幕幕;耳边回响着开国大典时,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眼前是各族群众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生动画面……它们共同编织成祖国繁荣昌盛的锦绣画卷,成为我们幸福生活的生动注脚。
这一刻,我紧贴祖国的心脏,与从各地奔赴而来的各族同胞站在一起、唱在一起,感受着作为中华儿女的荣光。
升旗仪式结束后,我久久不愿离去,沉浸在刚才的震撼与感动中,回味着这份荣耀与自豪。太阳逐渐升起,照耀着天安门、国旗,那一抹国旗红,照亮了我心中的信仰。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青年的历史使命。我要怀抱信仰,永远在前进的路上,担当起时代使命和历史责任,用实际行动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作者系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学生)
(编辑:马永)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