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中心(北京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隶属于北京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是北京市唯一专门从事民族工作服务的事业单位。中心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不断优化整合资源力量,为全面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城市积极探索路径、贡献力量,连续多次获得“首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称号,2024年9月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第三届“56民族团结跑”线下跑活动现场。北京市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中心供图
2021年5月6日,由原北京市民族文化交流中心等四家北京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所属事业单位合并组建而成的北京市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中心(北京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正式成立。中心的职能定位是:着力打造民族政策宣传基地、民族理论研究基地、民族文化交流基地、民族工作保障基地,更好地服务首都工作大局。
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召开后,中心第一时间组织召开了首届北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会。来自科研机构和高校、京津冀三地的百余位专家学者,从民族工作全局谋划思考,聚焦城市民族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在会上交流碰撞,群策群力探讨“如何做好铸牢工作”等问题,凝聚了思想共识。
“我们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干劲,克服人员配备不足等现实困难,突破铸牢研究‘0’抓手的局面,搭建研讨交流平台、创建专家智库,开启了首都铸牢研究新篇章。”中心有关负责同志说。
如今,每年召开北京铸牢研讨会已经成为中心的工作品牌。在此基础上,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举办了多场小型专题研讨会。2024年,中心承办了京津冀三地民委联合指导的区域铸牢研讨会,打造了京津冀区域民族工作新品牌,进一步提升铸牢研究领域的辐射力和影响度。
同时,中心以主题讲座、课题研究、专项实践探索等为抓手,充分发挥京内外学术领域、民族工作领域的百余名智库专家专业资源效能,逐步打通理论研究与实践案例转化渠道,品牌效应不断扩大。
中心组织专家学者走进街道社区、乡村企业等地,进行调研指导、经验推广,为各领域、各行业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和可复制的经验,助力各地解决“学不通”“搞不懂”以及“新壶装老酒”等理论、实践难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延中,是中心智库的首席专家之一。他在指导北京铸牢课题项目过程中,深入基层调研后感叹道:“我虽然一直生活工作在北京,但是这里却成了最熟悉又最陌生的地方。这次调研使我真切了解到首都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实践,非常值得我们深入学习梳理、提炼研究。”
中心聚焦民族工作主线,推动铸牢教育入心入脑、落实落地,力求让社会各界和民族工作者“看得懂、想得透、摸得着、走得通”。
在铸牢宣传教育方面,中心创新工作思路,在发挥举办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赛事优势的基础上,将时下流行的“微马”(微型马拉松)运动与铸牢宣传教育相结合,在每年5月铸牢宣传月期间,举办5.6公里的“56民族团结跑”活动,3年来累计带动416个单位团体、11万余人跑步里程138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近35圈。
“跑友”李睿与“56民族团结跑”偶然结缘后,不仅带动了两个女儿参与,还带动了邻居们加入其中。她与“跑友”手绘设计精美的“56”图样跑步路线,每天参与线上民族知识打卡学习。一个多月的赛程中,“56民族团结跑”凝聚了来自各行各业的人群,大家从不太熟络的“路人”变成并肩作战的“跑友”,从一个人跑到成立“跑团”集体跑,共同用脚步凝聚团结之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没想到在上大学之前,我能有机会来到北京,这是我第一次看到金碧辉煌的故宫、第一次登上万里长城、第一次现场听蒙曼老师讲课、第一次参加奥运主题日活动……”2023年2月,来自西藏墨竹工卡县的学生索朗央金,在中心组织的边疆民族地区各族青少年北京冬令营的活动中,记录下许多难忘的“第一次”。
这次冬令营活动,对索朗央金意义非凡。她跟来自北京、新疆、内蒙古和吉林的小伙伴们分享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学习历史故事、在军事博物馆参观飞机大炮、在天安门广场上观升旗的感受……
开展边疆民族地区各族青少年北京冬令营,是中心立足首都历史文化资源、落实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的一项创新举措。通过举办冬令营,中心引导各族青少年切实感受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博大精深,打造了难忘的“铸魂之旅”“研学之旅”“交融之旅”“逐梦之旅”。
“感谢党,感谢总书记!”当94岁的维吾尔族老人揭开手术纱布再次看到光明,他流下了热泪。这是北京市民族团结进步协会调动专业领域资源、对口援助新疆和田的缩影。
北京市民族团结进步协会秘书处设在北京市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中心。这些年,中心创建部履行协会秘书处职能,组织“京和一家亲”光明公益行活动,累计为和田捐助价值120多万元的医疗物资,实施160多例复明手术,培训眼科医护人员近200人次,协调2名医生赴京进修,有效帮助和田培养出一支带不走的高水平眼科医疗队伍,造福各族群众。
将书画艺术、体育文艺、历史电影、音乐舞蹈等各类项目纳入“大宣传”格局,将“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嵌入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中,推动首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提档升级……中心步履不停,开拓创新,凝聚起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智慧力量。
(编辑:马永)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