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保玉:让山坑变“金坑” 让梯田成风景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模范风采录
来源:中国民族报 黄玲 发布日期:2025-05-09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潘保玉,瑶族,中共党员,2005年至2020年间,历任广西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镇大寨村委会主任、村党支部书记。他敢于创新、担当有为,凝聚大寨村各族干部群众合力,挖掘乡村旅游资源,创新推行“一田生五金”发展模式,带领各族群众脱贫致富。他曾被评为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入选文旅部2019年度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支持项目名单。2024年9月,他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

  潘保玉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拍照留念。 潘保玉供图

  “旅游开发好处多,风光风情走出国。感谢党的好政策,幸福家园甜心窝……”每到年底,广西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镇大寨村村民拿到旅游分红后,都会开心地唱出“感党恩”的心声。

  20年间,大寨村的青山绿水、农耕文化、民族文化得到有效开发利用,曾经的山坑变成“金坑”,梯田成为风景。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的领路人,就是大寨村原党支部书记潘保玉。

  上世纪90年代,高中毕业后的潘保玉前往北京打工。看到北京旅游发展得红红火火,他便意识到,家乡要发展,单单依靠种好家门口的几块田是远远不够的。

  “家乡有龙脊梯田,有千年的梯田耕种历史,有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这些都是家乡发展产业可以利用的资源。”潘保玉回忆道,在外打拼多年后,他决定回乡创业。

  在创办家庭旅馆、为发展旅游作准备的过程中,潘保玉的执着追求和踏实行动获得村民们的认可。2002年,他进入大寨村“两委”班子,决定带领村民合力探索“旅游+N”的发展路子。他多次赴外地学习、考察取经,把所看所学分享给村“两委”干部及村民。大家共同商讨并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探索,确定了“党建引领+政府+企业+梯田+村民”的旅游发展模式。

  创业之路并不顺利。当时,在龙胜县发展旅游产业,还没有企业与村民合作开发的先例。许多村民认为,“梯田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交给旅游企业管理就等于把饭碗交到了别人手上”。

  为转变村民旧有的思想观念,潘保玉带领村民外出考察学习,了解其他地方企业入股乡村旅游的做法和收益情况,同时邀请旅游公司骨干入村,成功说服村民接受共同经营梯田的方案,促成了以集体土地入股、村民农田入股、公司市场化运营的“三合一”互动联营模式。

  看到通往景区的路还是坑坑洼洼的砂石路,潘保玉和村“两委”干部多次向上级相关部门争取项目资金,将砂石道路升级为柏油路。

  刚开始,村民们有的种玉米、有的种蔬菜,难以形成统一的梯田特色景观,潘保玉带领村“两委”干部挨家挨户动员,说服村民统一种植水稻,让参差不齐的梯田实现华丽蜕变,“处处闻稻香,步步皆为景”。

  龙脊梯田规模宏大、无比壮观,被誉为“地球上最美的曲线”。2022年12月,大寨村入选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名单,成为此项目开展以来中国仅有的4个入选村寨之一。

  游客多起来后,旅游配套服务也要跟上。潘保玉大胆尝试,摸索建成大寨村第一家民宿,当年就实现收入翻倍。尝试成功后,他鼓励外出务工的村民返乡创业,带动全村共建设民宿236家,开设农家乐116家。

  在当地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潘保玉和村“两委”班子带领大寨村村民,走出了“一田生五金”(梯田流转有租金、梯田入股享股金、梯田务工挣薪金、梯田维护得奖金、梯田旅游挣现金)的旅游发展之路,乡村面貌日新月异,村民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大寨村一年一度的 “晒衣节”,经过挖掘利用,也成功开发成旅游项目。每到“晒衣节”活动期间,村里的红衣晒红半边天,吸引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前来,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如今,“晒衣节”已经成为增强村民凝聚力的重要载体,成为龙胜县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

  随着大寨村旅游产业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其他地方干部、企业代表纷纷前来学习考察。潘保玉也曾受邀到广东、湖南、吉林等地传授经验。大寨村旅游模式还入选“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成功经验走出广西、走出国门,在全球100多个国家推广。作为联合国“减贫大使”,潘保玉曾到老挝、柬埔寨等国家传播减贫经验,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密切中国与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关系贡献力量。

  2020年,潘保玉卸任村支书,却仍坚守在乡村振兴一线。他积极投身民族文化研究,引导村民科学保护、开发梯田,依托“红瑶协会”开展移风易俗行动,引导各族群众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

  “对于家乡,我们要不遗余力地爱护,每一个细节都要做好。”这句话,潘保玉常常挂在嘴边。在他的带领下,参与家乡公益事业的村民越来越多。大家团结一心,让大寨梯田日渐壮美、发展“家底”更加深厚。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最是民族团结奋进时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