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西藏高原女子考古队:用考古实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模范风采录
来源:中国民族报 发布日期:2025-01-05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西藏高原女子考古队共有6名队员,平均年龄30岁左右。她们一年有一半以上的时间都在高海拔地区、偏远的田野考古现场,进行墓葬发掘、洞穴探秘、岩画调查等工作,用考古成果实证西藏与祖国内地的密切联系,实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被表彰为“全国三八红旗集体”。2024年9月,西藏高原女子考古队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西藏高原女子考古队队员在拼对陶片。西藏自治区民委供图

  2020年,西藏札达桑达隆果墓地入选“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个项目的发掘者,就是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组建的西藏高原女子考古队。考古队共6人——“80后”队长何伟和“90后”队员童艳、谭韵瑶、德吉央宗、旦增白云、拥措。

  桑达隆果墓地位于阿里地区札达县象泉河畔的桑达沟沟口。自2018年起,西藏高原女子考古队连续多年在那里开展考古发掘工作。“目前的研究成果证明,在西藏地区早期金属时代,西藏西部就已经与周边区域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何伟表示。

  除了桑达隆果墓地,还有玛不错遗址、廓雄遗址、梅龙达普洞穴遗址、尼阿底遗址……西藏的许多考古工地上,都留下了西藏高原女子考古队的身影。队员们与地下遗迹对话,用考古的视角解读出土文物,证明了西藏各民族自古就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边疆稳定提供了强有力的学术支撑和考古实物证据。

  在阿里地区,队员们在考古过程中有大量发现:出土的陶质斜流壶、木俑等实证了阿里通过新疆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后到达甘肃西北部的交流通道,出土的织锦和茶叶证明了阿里与中原地区的联系,出土的带柄铜镜等则体现了阿里经由新疆地区与欧亚草原之间建立起的间接联系……

  “西藏西部一些墓葬遗址出土的箱式木棺、各类金面饰、四足双耳碗等,在尼泊尔西北部和印度北部也有发现,这是喜马拉雅山脉南北麓文化交流留下的痕迹。”何伟说,“能发现早期人类生存的一些痕迹,是特别振奋人心的事情。田野调查和发掘中发现任何一点点小的新线索,研究中任何一点点小的进展,都会鼓舞你向前再迈一步。”

  对考古事业的这份激情,支撑着队员们长期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坚守在田野考古工地。和男性相比,女性考古工作者的体能不占优势,尤其在高海拔缺氧的条件下,长时间、高强度的田野工作带来更多身体上的不适:在狭小的洞室里,往往一蹲就是半天,有时候不得不膝盖着地,一跪就是一小时,腰酸背痛腿发麻。在发掘出土关键期,为了保护文物安全,队员们常常吃住在工地,常吃的是馒头、糌粑、清茶就咸菜,时间紧张时甚至发掘到半夜……

  “每次发掘,最开心的就是从表土层往下清,清到一个遗迹,就感觉一本书终于被翻开。”德吉央宗说。

  有时,危险突如其来。有一次,队员们在澜沧江畔开展文物调查工作时,崖壁上方突然掉落的石块砸到了正在行驶的车辆,差点酿成车坠江底的事故。每每谈及此事,队员们仍后怕不已。

  尽管困难重重,队员们仍义无反顾投身考古工作一线。7年来,西藏高原女子考古队承担或参与的考古发掘面积达5千余平方米,出土文物和标本10万余件(套);开展文物考古调查、勘探项目200余项,调查里程约15万余公里,调查面积约5万余平方公里,勘探面积约4万余平方米;参与学术论著编写2本、发表论文40余篇、考古研究课题3项……她们用最大的努力,在实际行动中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把阐释中华文明的重任扛在肩上。

  为了让考古成果更广泛地呈现给各族群众,西藏高原女子考古队积极走进单位驻地社区、学校和考古项目驻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公益服务和主题党日活动,引导更多人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牢固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不能承欢膝下,不能参加亲子运动会,不能照顾腿部骨折的爱人……几乎每个队员心中,都叠压了很多对家人的愧疚。多年来的中秋、端午等节假日,队员们都不能陪伴家人,而是在工地度过。好多个春节、藏历年前夕,队员们都还在野外调查,直到除夕夜、古突夜才风尘仆仆赶回家,与家人一起吃年夜饭,吃一碗象征团圆的“古突”。

  “每当工作累了或者遇到困难,看看手机相册中的全家福,想起肩负的使命,立马感觉有了力量,继续坚定向前。”何伟说。她将和队友们一起,继续在广袤的青藏高原翻山越岭,用更多的考古发现,扩展西藏考古视域和解读视角,为深入阐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提供更多更坚实有力的实证支撑。

  (本文由记者郑涵月整理)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