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绿春县平河镇大头村村民委员会拉祜寨村民小组,距离中越边境线0.8公里,生活着30余户近200人。在党的领导下,拉祜寨群众不仅“一步跨千年”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还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到全面小康的第二次历史性跨越。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拉祜寨干部群众牢记嘱托,坚持强化党建引领,同心同向,携手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2024年9月,拉祜寨村民小组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在拉祜寨,各族干部群众共庆端午佳节。云南省民宗委团结促进处供图
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绿春县平河镇驱车出发,顺着云雾缭绕的盘山公路前行,很快就来到大头村委会拉祜寨村民小组。平整洁净的道路旁,一幢幢崭新的小楼整齐排列,房前屋后绿树成荫。
“我记得那些苦,也感受到现在的甜。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拉祜寨的今天。”从住在山上窝棚、目不识丁,到如今住进新房子、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村妇女小组组长,村民王永背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越来越有奔头。这是拉祜寨群众实现“千年跨越”的缩影。
在2023年减贫治理与全球发展(怒江)国际论坛“巩固减贫成果的社会责任”专题论坛上,王永背用国家通用语言,分享了拉祜寨群众在党的关怀下,在温暖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从脱贫到建设现代化边境幸福村的“千年跨越”故事。
2016年起,绿春县通过实施“一村两支部”和“永不撤离的工作队”计划,先后选派20余名敢担当、懂政策、能干事的优秀党员、干部,轮流到拉祜寨村民小组驻村帮扶。驻村工作队成立临时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发挥党员带头模范作用,围绕产业发展、安居、生态补偿、教育提升、社会保障、生产生活方式引导等方面开展工作。
发展产业、增收致富是第一步。村干部、驻村干部一起想办法、谋出路,因地制宜发展黑木耳、香菌等“短平快”产业。从2020年的白手起家,到如今形成“统一采购菌棒、统一组织生产、统一技术标准、统一产品销售”模式,村集体累计实现经济收入54万余元,户均分红1.6万元。
通过采取“支部+公司+农户”的模式,拉祜寨盘活生态资源,组织群众发展有机茶、梯田红米、小米辣等特色产业1100余亩,实现村民人均增收1.15万元。2023年,拉祜寨群众人均纯收入1.6万余元,较2019年增长343%。
当村民王九才拿到第一笔木耳种植基地的5000元分红和管理基地的6000元工资时,他更加坚信,“只要肯干,就能过上好日子”。
拉祜寨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小组长王建设是拉祜寨第一个外出务工的青年。2022年5月,他回到家乡,带领村民们一起,发展山地鸡养殖和三七、重楼种植等特色产业。60岁的老党员王先山带头领办专业合作社,重点发展林下养殖,实现年出栏鸡近万羽,每年给群众分红2万余元。
近年来,拉祜寨坚持“富口袋”与“富脑袋”并重,引导各族群众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不断向现代化迈进。
通过召开“火塘会”“院坝会”,让干部群众面对面说事议事,凝聚共识;深入开展“光辉思想照边疆、红河儿女心向党”“唱红歌、讲党恩”等系列活动;组织群众集体晨跑锻炼,同升国旗、同唱国歌;把“自觉维护民族团结”“与周边各族同胞和谐互助,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等纳入村规民约;用好“红黑榜”,开展文明家庭、美丽庭院等评比活动,组建文艺队弘扬中华文化……通过一系列举措,引导村民不断增进“五个认同”。
曾经,村民普初九问驻村工作队员:“什么是共产党?”驻村工作队员答道:“共产党就是自己只有一个鸡蛋,也要分一半给老百姓吃的好人。”普初九听在耳里,记在心中,积极追求进步,于2022年7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普初九不仅靠勤劳双手增收致富,还特别重视子女教育,儿子普立好成为拉祜寨第一个中专生。
拉祜寨是一个边境村寨,距离中越边境线仅0.8公里。为了守好神圣国土、维护社会稳定,村里建立了边境村民小组警务室,构建“民呼我应、党群共治”的网格化联防联治新格局。
驻村辅警李加鲁既是拉祜寨的政策法规讲解员、矛盾纠纷调解员,还是守边固边监督员。6年来,他坚持开展“敲门行动”进行普法宣传,组织开展“请党放心·强边有我”“普法强基补短板走边关”等主题活动,各族群众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明显提升,守土固边的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显著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深入人心。
村子富了,日子美了,村民们精气神也提了上来。近年来,不少外地人通过嫁娶,加入了拉祜寨这个温暖的大家庭。2022年5月,余洁洁从广东嫁入拉祜寨,刚开始人生地不熟,很少出门,热情的村民们常常将好吃的分享给她。渐渐地,余洁洁感受到一家人的温暖,很快也融入了共同发展的大家庭。
“这里风景美,人也好。”余洁洁说。在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拉祜寨不断续写着“千年跨越”的壮丽篇章。
(编辑:马永)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