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以下简称“运动会”)开幕之际,《家园——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展》(以下简称“体育文化展”)同时亮相。这是中国民族博物馆继第十届、第十一届运动会之后,又一次承办体育文化展。与运动会同步举办体育文化展,是出于什么考虑?
郑茜:作为国家民委所属的文化事业单位,中国民族博物馆始终围绕民族工作大局和国家民委的重点工作来布局谋划工作,更好发挥服务民族工作、服务社会的作用。
体育文化展是运动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说运动会是在欢乐激情的运动场上动态性地搭建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那么体育文化展就是在宁静幽谧的文物展示中,引导观众深层次探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历史文化逻辑。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本次展览的相关情况。
郑茜:本次体育文化展名为“家园”,于11月22日开展。展览运用的文物和相关资料涉及上下五千年,展示文物总计700余件、图像和文献多达800多件;展览呈现的传统体育项目多达100多项,涵盖56个民族。
就展示内容而言,本次体育文化展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对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挖掘尤深、规模最大的一次展览;就展示手段和形式而言,本次体育文化展是近年来对中华传统体育文化呈现尤为丰富、最为立体的一次展览。
记者:本次展览以“家园”为名,有何深意?在策展过程中是如何体现这一主题的?
郑茜: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多达上千项,其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近700项,其数量和种类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
我们面对丰富璀璨的体育文化大宝库,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去展示?这是一个很大的难题,我们希望去探寻其中科学的内在逻辑。
在中华文明大背景下,我们可以看到各民族在传承和发展传统体育文化的过程中,有着共同的宇宙观、国家观、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从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根基到发展脉络,到最后呈现出来的五彩缤纷的枝叶,这种共同性始终贯通。中华文明就如同一张连续发展的家族谱系,我们既可以从中找到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风采,又能从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看到中华文明的底色。
所以,我们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放进“共有家园”的大背景中加以提炼和阐释,纵向追溯各民族在“五个共同”历史进程中奠定的体育历史根基、在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下传承发展的体育历史脉络,横向展现各民族传统体育在各具特色的缤纷形态中蕴含的高度一致的精神标识,全面展示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成功实践,展示其正在进行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展现其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时代价值。
记者:与以往几届运动会上的体育文化展相比,此次展览有哪些亮点和创新?
郑茜:此次展览采用了创新性的设计形式,构建场景性、沉浸性展示方式,设置生动有趣的互动装置,采用了“文物+数字展示”等技术手段,让观众有更好的体验。
众多的场景设计还原出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产生发展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脉络;有趣的互动装置满足了观众对于传统体育项目的体验愿望;生动的“文物+数字”手段释放出静态文物的活态精神,让文物“活”起来,让观众能够回到历史现场。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采用迄今为止全世界考古发现的最早的照日取火工具——出土于春秋早期虢国太子墓的青铜阳燧开启展览,寓意着闪耀不息的中华文明之光,点燃了中华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的火炬,照亮了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交织汇聚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此外,基于清代宫廷郎世宁所绘《冰嬉图》,我们设计开发了《紫光·冰嬉》数字漫游展示项目,还原出堪称18世纪世界冰上运动最高水平的“冰嬉”的独特风采,同时揭示出其不仅是一项当时时髦的体育运动,还在促进多民族国家的团结统一方面发挥了历史作用。
记者:您希望展览能为观众带来什么?
郑茜:这一次我们对于主题思想的挖掘更为深刻,收集的展品更为丰富,展示形态更富创意,努力做到为运动会奉献文化精品,为海南人民奉献一道文化盛宴。
我们希望观众走进展览,能够真正感受到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我国各民族多姿多彩的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感受到各民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命运共同体。
(编辑:马永)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