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在全盟中小学校、幼儿园深入实施“石榴籽育人工程”,广泛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以下简称“铸牢”教育),促进各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
聚焦思想政治引领,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盟教育系统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分级分类开展专题教育培训547期,培训党员、干部10万余人次;举办专题培训287场次,实现全覆盖。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的理念,邀请专家学者为中小学校党组织书记、思政等学科教师专题授课;组织190名思政课教师赴北京、呼和浩特等地学校开展专题培训,有效提升教师理论水平。遴选112名思政课教师组建全盟教育系统“立德树人”宣讲团,开展主题宣讲320余次。
聚焦课堂主阵地,推进“铸牢”教育深度融合。融入课堂教学。推进“铸牢”教育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学前教育阶段实施“童语同音”计划,开展“立德育苗”课堂常态化活动;中小学校用好民族团结进步教材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每学期开展不少于12课时的民族团结进步专题教育。融入思政引领。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全面实施“大思政课”工程,成立思政名师工作室、高中思政课教师工作坊,开展思政课大教研、大听课活动,在学科融合、专题教育等方面构建长效机制。将思政教育融入语文、历史、地理、音乐等多学科教学,并与生态文明教育、美育等相结合,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加强京锡合作。与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合作建立“铸牢”教育研究中心,在“铸牢”理论与实践研究、培养高素质师资队伍、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试点区建设、打造研学基地等方面开展交流合作。
聚焦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通过强化教学管理,做实做细常规教学、教研指导、结对共建、跟岗学习、教学衔接、课后服务等工作,持续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质量。利用寒暑假组织原民族语言授课学校教师参加国家通用语言教学能力提升培训,进行“一对一”说课磨课精准培训。该模式被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作为典型案例在全区推广。113所学校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提升项目,覆盖3万余人。强化书香校园建设,与哈尔滨市摆渡船阅读推广服务中心合作,遴选14所学校作为“摆渡船阅读港湾示范校”,开展阅读分享会、朗诵会、读书会等活动,不断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聚焦研学实践活动,推进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深入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强化“行走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探索打造走边关、生态行、强军梦、爱国行、爱家乡5条路线,构建盟内研学地图和红色地标23个、青少年校外实践教育基地89个,2023年以来累计开展“小石榴籽寻访”“手拉手边境行”等研学实践教育活动2000余场次,覆盖师生近10万人。组织学生赴北京参加边疆民族地区“百籽聚双奥 同心向未来”主题冬(夏)令营活动;邀请贵阳市、乌海市的少先队员赴锡林郭勒盟参加“红领巾爱祖国 石榴籽一家亲”研学实践交流活动;盟内7地9所学校561名学生与西藏等6个省区9所学校学生建立手拉手结对关系,搭建起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
聚焦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文化浸润作用。融入德育活动。以“一周两月”(民族法制宣传周、民族政策宣传月、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为载体,常态化开展“铸牢”教育。各地各校开展“开学第一课”主题班团队会、“清明节”徒步祭英烈、“颗颗石榴籽·共筑同心圆”知识竞赛、“典耀中华”主题阅读等系列德育活动,举办中小学生艺术展演、高水平合唱节等,发挥美育浸润作用。强化阵地建设。充分利用教学楼、楼道连廊、文化墙等载体,打造“小精特”教育展厅、主题文化长廊和宣传栏,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事迹,立体呈现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四个与共”“五个认同”理念。加强宣传教育。通过“锡林郭勒教育”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设立专栏持续开展“铸牢”教育宣传,进一步唱响民族团结进步主旋律,传递民族团结进步正能量。
(编辑:马永)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