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青山区兴胜镇:美好生活的答案“写”在群众的笑脸上
来源:中国民族报 发布日期:2024-11-01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美好的生活是什么模样?或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青山区兴胜镇,这里的各族群众把答案“写”在了笑脸上。

  兴胜镇北依大青山,南接复兴大街,东临包白公路,西至青大线西末端,辖区总面积175.5平方公里,下辖2个社区、15个行政村,常住人口4.7万余人,是一个汉、蒙古、回、满等多民族聚居的乡镇。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近年来,兴胜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多措并举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各民族共同富裕,绘就了一幅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壮美画卷。

  产业兴镇,打造乡村振兴样板

 

  兴胜镇举办农民丰收节活动。

  在王老大村育苗温室大棚内,兴胜镇综合保障服务技术中心高级农艺师南贵忠正在指导农户们培育叶菜、茄果等25个种类的蔬菜秧苗。蔬菜育苗、清理漂盘、装基质、播种、摆盘……村民们各司其职,不停忙碌,为随后大面积大棚瓜菜种植做准备。

  王老大村是一个处于城乡接合部的村子,交通便利,土地资源充裕,其中有耕地2400余亩、水地500亩。近年来,王老大村党支部积极盘活村集体资源,壮大村集体经济,利用温室大棚开展菜苗、瓜苗培育,不仅增加了集体收入,还解决了村民就业。

  南贵忠介绍说,今年王老大村温室大棚育苗达70多万株,其中订单育苗50万株,品种以朝天椒为主。

  结束了在王老大村的技术指导,农艺师们又马不停蹄地来到当铺村,向农户讲解葡萄藤的修剪技巧。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多年来,兴胜镇充分发挥农业服务中心的作用,派农技人员下村进行技术指导,加强农机具和基础设施改造,保障生产资料和物资储备充足,推进农商对接,为农业丰产增收打好基础。

  沙尔庆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分红大会上,村民领到奖金。

  9月4日,对于沙尔庆村的村民们来说,是一个充满喜悦的日子,沙尔庆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举行分红大会。据了解,合作社成立一年来,经营总收入达91.4万元,除公益金使用外,其余79.93万元用于430余户股民的利润分配。村民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2023年8月,沙尔庆村党支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成立了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利用闲置的集体土地,建起了51间便民商铺,整合土地资源、办公楼,引进宾馆。村民以家庭为单位,以资金入股的方式参与经营,村集体占注册资本的51%,村民入股占注册资本的49%。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形式,沙尔庆村各族群众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

  笸箩铺村在包头市青大线附近,交通十分便利。近年来,笸箩铺村党支部坚持党建引领,流转盘活闲置土地2000余亩,建成了仓储物流园,年收入达100余万元。村民在大青山南坡绿化工程就近务工,实现了家庭和工作两不误,村民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

  “下一步,我们将以产业园创建为抓手,积极扩大增建仓储物流,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探索助推农村经济发展新思路。”笸箩铺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高军保说。

  近年来,兴胜镇积极建设“沿山规模种植业,沿复兴大街商贸服务业,沿北绕城、青大线仓储物流业”三条产业带,实现多产业全覆盖融合发展。2023年全镇各村集体经济总收入1500余万元,百万元以上收入村突破10个村,村集体收入持续提升,不断开拓产业引领乡村全面振兴良好局面。

  文化振兴,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宏庆德村“红石榴家园”举办剪纸活动。

  兴胜镇东达沟村,美得像童话里的小镇。“非遗街”“彩绘街”让整个村子充满浓浓的艺术气息,随便来张街拍都很出片。

  东达沟村背靠大青山,村民们曾经“靠山吃山”,除了种地、放牧,主要依靠采石增加收入。多年下来,周边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村子里尘土飞扬。

  面塑非遗传承人邢茹在东达山度假村非遗街面塑工作室耐心讲解制作面塑的技巧。

  从一个开采砂石的小山沟,变成远近闻名的艺术村,东达沟村经历了怎样的蜕变?

  东达沟村党支部书记赵永光告诉记者,东达沟村的转变,与兴胜镇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乡村振兴共融共进,有着紧密的关联。

  东达沟村远离城市喧嚣,非常适合搞艺术创作。2006年,多名艺术家进驻东达沟村,成立了工作室。多年来,通过建设东达山艺术家创作基地、举办东达山艺术节,东达沟村以艺术赋能文化振兴,以文化振兴带动乡村振兴。村民们跟着艺术家们学面塑、学根雕、学绘画,不仅长了知识、开了眼界,还在文化艺术的熏陶和浸润下,转变了旧有观念和生活方式,思想认识水平也进一步提升。

  东达沟村还积极探索“党建引领+组织振兴”“资源节约+产业发展”“乡风文明+生态提升”“红色教育+历史研学”“艺术+体验”“观光+游玩”“餐饮+住宿”等多元模式,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生态环保理念、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贯穿于长城馆、红馆、非遗街等景点建设,以及艺术区、民宿等特色打造过程,开发游玩、观光、研学“一条龙”旅游线路,让古老乡村焕发出新的活力。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兴胜镇着重打造“北疆文化”品牌,将“北疆文化”的丰富内涵融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各项活动当中,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生动实践。

  当前,兴胜镇正在打造东达山度假村项目,并将其作为宣传民族团结进步的有效载体,通过艺术家作品、红石榴雕塑以及中国地图等雕塑景观小品,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潜移默化融入村民生活、植入游客心中,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浓厚氛围。

  民生项目结硕果,同绘幸福同心圆

  临近中午时分,兴胜镇兴胜窑、东达沟、沙尔庆、宏庆德等村的老年食堂里热闹非凡。老人们一边品尝美味佳肴,一边拉家常,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干净温馨的环境、营养丰富的饭菜、棋茶相携的惬意……老人在家门口的“热乎饭”中,尝出了幸福的好滋味。

  “东达沟村红驼回家”雕塑和美丽的油菜花观赏田。

  “在老年食堂,饭菜便宜又好吃,一顿饭就花几块钱,而且离家很近,步行两分钟就到。我和邻居结伴而来,互相能有个照应,一路上唠唠嗑,饭后还能散散步,儿子和闺女都很放心。”兴胜窑村王奶奶说。

  兴胜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发展中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补齐民生短板,增进民生福祉,让各族人民实实在在感受到推进共同富裕在行动、在身边。

  近年来,兴胜镇统筹完成多个民生暖心项目:沙尔庆、后营子等村的安置小区建成入住,点状打造高标准农村社区;当铺村、永和窑村等5个村接入集中供热,不仅节约了村民的取暖费用,空气质量也得到极大改善;投资约1.8亿元实施农村“厕所革命”和污水管网一体化推进工程,实现从“将就如厕”到“讲究如厕”的转变。

  兴胜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赵旭表示,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在奔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兴胜镇将聚焦主线,顺民意、办实事,解决群众最关注、最迫切的需求,切实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进“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力量。

  (本文文字由记者丛蓉采写,图片由兴胜镇提供)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