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绿江断桥伫立江心,诉说抗美援朝历史;巍巍虎山头,明长城东起点,吸引游客驻足;大黄蚬子、草莓、梭子蟹、越光米等特产品牌远近闻名,延展兴边富民的幸福之路……新时代新征程,辽宁省丹东市这座 “英雄城市”不断续写着新的辉煌。
在鸭绿江畔远眺丹东城市风光。 王辉摄
10月9日至14日,由“道中华”文宣平台组织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道中华边疆行”活动走进丹东,中央及地方主流媒体记者、网络名人组成采访团,深入领略丹东的山水风貌和人文景观,感受这座城市“来了还想再来”的魅力。
“英雄城市”的厚度与温度
丹东,意为“红色东方”。提到这里,人们自然会想起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这座经历战火洗礼的城市,是抗美援朝坚强大后方的最前沿,见证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钢铁意志和万众一心的高尚品格。
10月9日下午,“道中华边疆行”采访团抵达丹东火车站。在站前广场上,游人被331国道丹阿线(丹东—阿勒泰)零公里起点标识吸引,纷纷合影留念。在广场旁一处施工单位,“杨连第英雄团队中铁十一局”几个大字却吸引了采访团成员王晓君的注意。
作为一名英雄,杨连第并不是用枪炮杀敌,而是凭着榔头、手钳抢修铁路桥梁。在朝鲜战场,他的名字与那条“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联系在一起。杨连第壮烈牺牲后,其生前所在连队被命名为“杨连第连”(现中铁十一局一公司“杨连第”队)。几十年来,这支队伍多次在国家重大工程和应急抢险任务中发挥先锋作用。
在自己的微博账号“以史为鉴”中,王晓君为大家科普了这段历史,也让更多人了解了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团——这支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建立了不朽功勋的英雄部队。
漫步丹东,处处能感受到那段烽火岁月的痕迹。
丹东市实验小学新区分校学生参观抗美援朝纪念馆。
“虽然我只是一个三年级的小学生,但是我明白,如果没有中国人民志愿军,就没有美丽的新中国!”采访团成员在抗美援朝纪念馆留言区,被各族群众的留言所感动;在鸭绿江畔,聆听断桥见证的峥嵘岁月;在毛岸英学校,感受学英雄精神、走英雄道路、创英雄伟业、做英雄传人的校园实践……一次次红色洗礼,让采访团成员深感讲好英雄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的重担在肩。
“几十年前,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保家卫国、抗击强敌;几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在丹东宽甸的毛岸英学校里,听学生们讲述先烈的故事。我从他们声情并茂的讲解中感受到中国人民捍卫国家安全之艰辛,又从他们清澈而坚定的眼神中看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采访团成员邹逢源表示。
“毛岸英学校不仅仅是一所学校,更是一座历史博物馆。”采访团成员罗建森说,学校的学生们从小耳濡目染,接受了全面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树立了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红色基因在这里代代相传。
最让采访团成员封煜靖触动的是一段歌声——10月12日,当采访团来到铁路抗美援朝博物馆时,讲解员饱含激情的讲述感染了在场所有人。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歌谱前,大家自发唱起了这首抗美援朝的经典歌曲:“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43个字,奏响了一个时代的强音,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精神,唱出了各族儿女的心声。
红色基因融入城市血脉,为城市铸魂。
在鸭绿江入海口、北黄海绵延的滩涂上,坐落着五四农场。
采访团成员在大梨树村万亩果园中合影留念。
风吹稻浪滚滚,采访团成员在金黄的稻田中进行了一场令人难忘的采访。大家好奇地询问五四农场米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隋庆卫,有关农场名字的来由。
隋庆卫介绍说,取名“五四”,不仅仅是因为成立那天是5月4日,更是因为农场职工大多是刚刚毕业的学生。
1963年,农场成立,各地青年和退伍军人积极响应党的号召,陆续来到这里。这批平均年龄不足20岁的年轻人,操着不同的乡音,在荒无人烟的碱滩上,用惊人的毅力、顽强的奋斗精神,筑建防潮大堤、开垦水田、挖掘灌溉渠道……
如今,经过几代农垦人的艰苦奋斗,这里碱滩变良田,农场成功改建为东港市五四农场集团有限公司,水稻插秧、收割实现全程机械化,生产的品牌大米倍受青睐。
在这片多情的土地上,红色之歌依然久久传唱。
旅游促“三交”的丹东解法
10月12日,虎山长城脚下,采访团体验了一场文化与美食的盛宴。
当日,“中华美食 丹东味道”第二届丹东味道饮食文化促消费活动暨第五届丹东辣白菜节正式启动。
丹东兴边富民特色产品展销摊位。
“丹东名优特色产品”“非遗”等展示展销区内,不少摊位前都排起了长龙,景区内外人声鼎沸,一派浓浓烟火气。
一家售卖年糕的摊位前,身穿朝鲜族服饰的老人正在用木槌捶打糯米团。这是制作打糕的关键一步,游客好奇地用手机拍摄记录,并拿起木槌亲身体验。
在打年糕的队伍中,辽东学院学生久美告诉记者,他从西藏来到这里上学。“我特别喜欢吃年糕,但这是我第一次尝试打年糕。当地人对待我们热情友善,就像年糕一样热腾腾的,来到这里上学像在家一样。”久美说。
不一会儿,各种表演活动陆续展开,《书生舞》《花儿》《岗巴拉姆》……各族群众身着盛装,载歌载舞。《中国青年报》记者报道时说,“每一支舞蹈都让人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各民族之间的深厚情谊。”
“中华美食 丹东味道”第二届丹东味道饮食文化促消费活动现场。
拌饭是丹东传统特色美食。在民俗互动体验环节,大家共同制作 “千人拌饭”。大锅中摆放着56种食材,象征着56个民族大团结,中华民族一家亲。
“真壮观!”“很好吃!”……惊叹声此起彼伏。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教师、《百家讲坛》主讲人纪连海参加了这次采风。“我曾经来过好几次丹东,这一次感受尤为不同。”纪连海说,丹东市民族工作成效十分显著。比如,丹东市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成立不久,就策划参与了“丹东味道”等活动,让人看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晨曦微露,红色的霞光穿过浮云洒在凤凰山上,层林尽染,叠翠流金。“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等宣传标语不时映入眼帘。
凤城市委统战部副部长马云霞告诉采访团成员,景区加强氛围营造、规范讲解词,利用少数民族发展资金设置民族团结打卡点、中国结等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让景区建设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有效融合,潜移默化地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植各族群众心中。
旅游是人们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五个认同”的过程,也是各民族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了解、相互包容、情感交流的重要渠道。采访团成员实地感受到旅游对于丹东有效推动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的显著成效——
在集怀旧人文观光、传统文化传承、特色餐饮美食于一体的安东老街进行一场时光穿越之旅;透过镜头记录虎山长城风光,介绍“长城雄风万古扬”的磅礴壮阔;在元宝山公园民俗文化长廊与市民交谈,聆听在“互嵌融居”幸福家园生活的和美故事……
“我能感受到生活在这里的各族群众有一种满满的幸福感。”纪连海说。
在元宝山公园,看到市民生活其乐融融,采访团成员郑东红感慨:“祖国是人民最大的靠山,稳定是人民最大的‘元宝’。”
“在这里,旅游为民、旅游富民、旅游利民、旅游乐民的意义不断凸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铸牢。”人民网记者报道时称赞道。
兴边富民的实招与新招
1999年,国家民委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部门倡议发起兴边富民行动,丹东市成为兴边富民行动试点地区。25年过去,一幅“边民富、边关美、边境稳、边防固”的美丽画卷在丹东徐徐铺展。
粉墙黛瓦,绿水青山,采访团走进丹东大梨树村,恍若置身江南水乡。
大梨树村是“干”字精神的发祥地,“说一千道一万,不如一个干”,是已故大梨树村党委书记毛丰美的名言。
2014年,大梨树村新任村党委书记毛正新接过“干”字精神的接力棒,带领全村人开启“二次创业”新征程。
凤城市瑞沃尔制衣有限公司员工正在制作柞蚕丝文创。
在大梨树村村口,采访团成员见到了75岁的关淑珍、孙全志夫妇。自村里发展旅游业以来,老两口就开起了杂货铺,一年净收入达十几万元。“老书记曾经的诺言——‘让大梨树人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好日子’已经实现了,如今我们的生活让城里人都羡慕。”关淑珍笑着说。
大梨树村党委副书记温红娟说,村里筹措3600万元资金,对所有的屯堡路进行道路硬化,实现水泥路户户通;每年拿出300万元给全体村民发福利,为65岁以上老人发放养老金;组建农民艺术团、秧歌队、篮球队……如今大梨树村村民的日子越过越舒心。
“大梨树村的蝶变,是丹东深入推进兴边富民行动的生动缩影。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才能确保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边境地区不落伍、一个民族不掉队。”采访团成员熊珂说。
东港市五四农场喜获丰收。
走进丹东药业集团、唐人服饰有限公司、凤城市瑞沃尔制衣有限公司等地,丹东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也给采访团成员留下了深刻印象。
作为辽宁省唯一的边境城市,丹东市深入实施产业富边、文化兴边、生态护边、惠民安边、团结稳边、强军固边六大工程,不断提高边境地区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改善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形成了兴边富民行动“丹东模式”。
“我们深入了解了丹东的历史,深刻感受到丹东的文化底蕴,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活动。”采访团成员张奥林说。
采访团成员任英花表示,“作为媒体人,我将以客观、真实、全面的报道,将丹东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经验和成果更好地呈现出来,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贡献力量。”
“进社区、下车间、到地头、访学校、走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让我深切感受到丹东扎实推动文化、旅游、农业、教育等各项工作与民族工作相结合,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信心和决心。”采访团成员何春中说。
(除署名外,本文图片均由周宛霖拍摄。)
(编辑:马永)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