矗立在格登山上——草克特格斯一家四代为国“接力”守边丨守望相助
来源:中国民族报 鲜章平 发布日期:2024-09-17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初秋时节,位于新疆伊犁州昭苏县城西南约60公里处的格登山已有凉意。从西南山坡向东走不远,就到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七十六团护边员草克特格斯的家。

  草克特格斯今年58岁,他的家,也是执勤站。伴着初升的太阳,草克特格斯从执勤站出发,开始一天的巡边。一天的时间里,他要往返20公里,巡逻10多个小时,防止人员和牲畜越境。

  从草克特格斯的爷爷开始,到他的子女,一家四代人坚守在中哈边境线,和边防军人亲如一家,共同守卫在苏木拜河边。

  忘不了爷爷的嘱托

  在草克特格斯家中,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向人们讲述着这个家庭的光荣故事。照片中,是草克特格斯的爷爷——兵团第一代巡边员阿拉西,和边防战士一起接受党性教育的场景。

  七十六团是兵团第四师可克达拉市的边境大团之一,与哈萨克斯坦相邻,边境线长达66公里,有13个通往边境的山口,这里平均海拔1800米,地处偏远、自然条件恶劣。

  上世纪50年代,当地驻守部队在七十六团边防线上建立哨所。在当地生活多年的阿拉西主动提出护边,并把家安在了边境线旁,也就是草克特格斯夫妇现在住的30号执勤站。

  格登山上,矗立着一座格登碑,它不仅见证了清朝时期平定准噶尔的历史,更是捍卫国家主权的重要象征。

  小时候的草克特格斯常常缠着爷爷,听他讲述英雄的故事。清代戍边英雄阿玉锡带领22名勇士,以少胜多平定叛乱,维护祖国统一的故事,给草克特格斯留下深刻印象。这些戍边故事,是草克特格斯最早的爱国主义启蒙,在他心中埋下了理想的种子。

  上世纪60年代,边防线上新建了数十个执勤站,数百名各民族护边员在格登山下日夜巡逻,筑起了一道铜墙铁壁。“为国守边就是天大的事,也是最光荣的事,那时候爷爷经常整夜守候在边境线上,是当地驻守部队的优秀信息员、护边员。”说起爷爷当年的守边故事,草克特格斯一脸自豪。

  七十六团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团场,每年的春夏和秋冬之际,牧民们都要转场。由于牛羊多,路况差,几十公里的路程往往要走五六天。

  草克特格斯记得,每当转场的队伍路过家门口,爷爷总会让奶奶烧红铁皮炉子,熬好热气腾腾的奶茶,招呼着牧民们。有时候,羊群跑乱了、混群了,难以分辨,牧民们免不了争吵,爷爷就上前劝解:“都是中国人,大家要团结一心,拧成一股绳,才能护好我们的边境线。”问题迎刃而解,大家握手言和。

  1978年,阿拉西疾病缠身,将护边“接力棒”交给了他的儿子、草克特格斯的父亲那那。阿拉西对儿子说:“我老了把任务交给你,你老了就交给你的儿子,一定要把护边的使命一代代继承下去。”

  去世前,阿拉西嘱咐着自己的儿孙:“我们住的地方是祖国的领土,坚决要守好,不让一个人过去,也不让一个人过来!”

  接过爸爸的接力棒

  近2000米的海拔高度,冬长无夏,春秋相连,格登山的恶劣天气使守边人的日子比常人更艰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那那牢记父亲嘱托,循着父亲的巡边足迹,一走就是数十年。岁月的风霜染白了满头黑发,当年壮实的身体也日渐伛偻,那那不得不停下脚步。

  然而,巡边的步履不能停。

  1983年,18岁的草克特格斯接过父亲守边的接力棒。后来,随着妻子布娅的加入,夫妻二人成为边境线上一道风景。

  巡边时,遇到铁丝网坏了,就自己动手修好;遇到界碑碑文模糊,就用油漆涂好;遇到打草、放牧的牧民,就去盘问、并劝离禁区;夜里巡边,常常遇到狼和野猪……

  七十六团边境管控中心主任杨启龙,算过这样一笔账:草克特格斯和布娅每天巡边时间长达10至12个小时。“他们41年的行程,超过8次长征。正是他们的坚守,筑牢了边境维稳的‘第一道关口’。”杨启龙说。

  由于格登山每年积雪封山长达6个多月,最冷时气温零下30摄氏度,遇上寒流,一旦保护不好,手脚都会冻坏。在草克特格斯护边的头些年,巡边条件艰苦,执勤站没有电和水,吃水要到2公里远的边防连拉,冬季大雪封山,饮用水全靠化雪为水,吃不上热菜热饭是常事。

  久而久之,草克特格斯和布娅都患上了风湿病。天气不好时,关节和腰椎就疼得如同针扎,每走一步都很困难。即便这样,巡边工作也没有停过一天。2019年,草克特格斯的腰椎病发作,连走路都困难,不得不做手术。手术后不久,还没完全休养好,他就执意回到执勤站。

  “家就是执勤站,我要像格登碑那样永不换防。”为了这个“家”,草克特格斯夫妇倾尽全力,人们亲切地把他们的家称为“格登山下夫妻哨”。             

  沿着祖辈脚印走下去

  41年来,草克特格斯推荐培养了60多名各民族护边员,劝返和制止临界人员上百人,堵截临界牲畜上百只,未发生一起涉外事件。草克特格斯先后30多次荣获“优秀边防工作者”“优秀护边员”“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每周一清晨,鲜红的国旗都会在30号执勤站冉冉升起,诠释着草克特格斯一家人的拳拳爱国情。作为七十六团的义务宣传员,草克特格斯不仅对所负责的护边管段的60名护边员开展忠诚教育,还积极引导周边牧民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不断增强为国守边的看家本领。

  受草克特格斯夫妇的影响,草克特格斯的女儿潮洛蒙回到了七十六团,和父母一起守边护边,因表现优秀,于2022年3月获兵团第四师“木兰守边关 最美护边员”荣誉称号。从石河子大学毕业的儿子阿音格,也回到了生他养他的格登山下。

  “选择回来时还有些犹豫。”阿音格坦言,母亲年高退休、姐姐出嫁后,父亲告诉他:“过两年我也要退休了,祖辈交代下来的守边任务不能就此结束,必须有人传承下去!”父亲的一番话,让阿音格下定决心,辞去城里的工作,加入巡边的队伍。

  “骏马要看一双眼睛,勇士要看走过的脚印。”草克特格斯的这句话,阿音格始终牢记在心。父亲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

  “现在守边的条件比起祖辈们当年好多了,通往边境线上的公路修好了,巡边的摩托车也有了,翻盖一新的砖混执勤站,不仅有了电,还通了网,所以更要感党恩,守好边,负好责。”阿音格暗暗发誓,“既然回来了,就要好好干”。做好维稳护边工作之余,阿音格还坚持学习党的民族理论政策,一有空,他就去格登碑景区当义务讲解员,将爱国守边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今年“八一”前夕,阿音格在第四师可克达拉市“精武练兵—2024民兵竞赛”中获得冠军,为这个光荣的戍边家庭再添新彩。

  30号执勤站对面的山坡上,有一排石头垒成的大字:“种地就是站岗,放牧就是巡逻。”阿音格说,这就是我们兵团精神的真实写照,我会沿着祖辈的脚印,一直走下去。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