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内蒙古,风景如画。
为进一步引导青年学生在学思践悟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8月3日至12日,中央民族大学与北京联合大学相约,共赴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开展暑期社会实践。通过校际联学联建,师生们在学思践悟、知行合一中长知识、增才干,努力为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基础。
行走的大思政课,蕴含民族团结大题目
呼伦贝尔草原上,绿草如茵,一场别开生面的“草原深处的大思政课”正在进行。
实践团在海东青骑警队驻地上思政课。 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供图
“有事给海东青打电话”,是当地牧民常说的一句话。身骑骏马、胸前印有猎鹰的图案、举手投足间尽显英勇威猛……海东青骑警队是草原上的“活地图”、牧民身边的贴心人。
这是一支怎样的队伍?队长石永志为学生讲述其背后的故事。
“海东青骑警队的初心就是保护好这片草原和这里的人民。”石永志说,每当骑马飞奔在大草原,看见牧民和游客脸上的笑容,他就无比自豪。
莫道关山阻且远,万里尽是护边人。呼伦贝尔市位于中俄蒙三国交界地区,边境线总长1733.32公里。实践团深入中俄边境一线,亲身参与卫国戍边,感受家国情怀,激发爱国热情,开展一堂行走在边境线上的大思政课。
“呼伦贝尔市作为全国最早解放地区之一,是祖国北部边疆的重要门户和安全屏障。一代又一代戍边民警、护边员扎根奉献,警民同心,共同筑起边疆安全稳定屏障。”呼和哈达边境派出所所长包永胜向师生深情讲述。
去年国庆节期间,一条护边员与女儿在中俄边境线上跃马巡边的短视频火热“出圈”,主人公就是呼和哈达边境派出所护边员础鲁。实践团成员来到础鲁家的牧场,他骄傲地告诉大家:“我们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边境,我从小就立志要守好家园。现在,我的女儿也能跟我一起巡边了!”
就在这时,础鲁的女儿牵着马走来,“走,跟我们一起出发吧!”础鲁说罢,便跃身马上。在灿烂的晚霞中,实践团成员与础鲁父女一起策马巡边,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誓言久久回荡在师生的耳畔。
来到祖国北疆,在行走中翻阅《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学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和历史,是一种别样的体验。
8月4日上午,实践团在扎兰屯职业学院思政VR实训基地举行“共读金教材”座谈交流会,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社会实践案例进行经验交流。
扎兰屯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教研部教授金英子为师生讲述了《概论》的理论基石、史料佐证、核心价值以及学习方法。“每一段历史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原理的佐证。”金英子说,“学习时,要从中华民族整体视角出发,紧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之轴。”
在《概论》的启迪下,实践团成员先后走进呼伦贝尔历史博物馆和呼伦贝尔博物院,在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中,大家的心灵受到强烈震撼。实践团成员张粲说:“中华民族大家庭血脉相连、命运与共。我们要坚定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践行者和传播者,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立足专业优势,助力乡村振兴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
实践团在阿荣旗音河乡富吉村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为深入了解乡村治理实际,提升对国情民情的认知程度,实践团奔赴基层,围绕农业科技应用、农业人才培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使用、农村电子商务等开展调研。
在扎兰屯市现代农业产业园的一处试验田,无人机高空掠过,农药喷雾均匀喷洒在农作物上。“10亩玉米完成喷洒作业仅用时5分钟,不仅大大节约了劳动力成本,而且喷洒更为均匀,真是太神奇了!”实践团成员戴扬洋切身体会到现代科技对于兴农、助农、强农的显著优势。
作为近几年新兴的助农业态,电商直播成为助力农产品销售、带动乡村就业创业的重要数字化工具。扎兰屯市数字经济产业园电商直播基地将供应链、平台、物流、主播等各方资源加以整合,为农业企业和广大消费者提供优质产品与服务。
“我是一名返乡创业的‘新农人’大学生,白天在地里干活,晚上当主播售卖自家农产品。”一位入驻直播基地的主播向实践团成员介绍道。
无论是农业科技,还是电商直播,其最大效能的发挥,取决于人的素质。农村实用人才如何打造?实践团来到阿荣旗音河乡寻找答案。
在富吉农村实用人才干部培训基地,音河乡党委副书记冯立志介绍当地“村庄是教室、村官是教师、现场是教材”的实用型教学模式。“我们通过构建完整组织体系、严格遴选学员、科学设置课程、加强学员管理等,培养了一支农村牧区实用人才带头人队伍。”
语言文字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在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语言相通促进心灵相通、命运相通,实践团披着晨辉启程,来到阿荣旗音河乡富吉村赶早集,开办推普驿站。
“普通话很重要,不会说普通话,是做不了生意的。”一位老乡在被访谈时如是说,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当地各族群众的心声——学好普通话,对就业、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促进乡村振兴意义重大。
实践团成员韩明远说:“我深刻认识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既是中华民族共同性的重要体现,也是增进共同性的重要条件,我们要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贡献力量,更好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团结统一。”
寻访红色记忆,厚植家国情怀
部分实践团成员与护边员础鲁父女共同策马巡边。
循着呼伦贝尔大地上的红色足迹,实践团来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海拉尔纪念园。园区正中央是手拿步枪的战士振臂高呼的雕像,广场的喇叭播放着红色爱国歌曲,一下子将成员们拉回历史现场。
纪念馆里陈列的照片、文献、遗物,无声地控诉着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犯下的滔天罪行,赞颂了东北抗联、东北军爱国将士和呼伦贝尔各族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
铭记历史才能知来路不易,更加珍惜当下生活。实践团成员纷纷表示,在缅怀革命先烈的同时,更坚定了要好好学习、建设祖国的信心与决心。
继续向西,8月12日,实践团队抵达了本次社会实践活动的终点站——地处中俄边境的满洲里。
在呼伦贝尔满洲里巍峨的国门之下,“钢铁巨龙”呼啸往来,中欧班列通过这座百年口岸频繁往返。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在中国革命的关键时期,许多中国共产党的高层领导人从满洲里出入国境。从此,满洲里的历史上多了一页红色记忆。
在中共六大展览馆,革命工作者使用过的物品和衣物、对接暗号的工具……向实践团成员讲述那催人泪下、荡气回肠的红色故事。大家心中也立起了一面不倒的红旗。
实践团成员陈欣怡感慨地说,从中苏红色交通线到海满抗战前线,再到中俄贸易口岸,大家全方位、多维度地回顾光荣革命历史,聆听革命故事,深切感受革命先烈勇于斗争、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100多年前,满洲里以其特殊的地理优势成为一条“红色交通线”;今天,满洲里融合中俄蒙三国风情,被誉为“东亚之窗”。从边境小城成长为中国最大的陆运口岸城市和国务院确定的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满洲里开发开放的步伐越来越坚定。
实践团成员高粤桐说,此次实践,深切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今天的和平幸福都是无数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力跑中,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奋勇争先,跑出好成绩。
(王润妍、韩明远、戴扬洋、高粤桐、张粲、陈欣怡参与采写)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