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宴上切磋厨艺,社区治理中积极建言献策,趣味运动会上快乐竞技……在美丽的滨海城市山东省威海市,各个社区的各族居民和睦相处、互嵌融居,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近年来,威海市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聚焦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水平,推行“五融五美”工作法,激发各族群众参与社区服务和基层治理主动性,共建守望相助和谐家园。
融入大局、把好方向,打造“同心之美”
第十一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首批“山东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一张张名片,点亮了威海市创新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奋进足迹。
小城何以走在前、作示范?市内一处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公园的标语给出了答案:花开威海石榴红,团结奋进心向党。
威海市始终坚持党建引领,树立全域一体抓“铸牢”的工作思路,做到民族工作与党的建设同部署、同推进。这在基层社区体现得淋漓尽致。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社区的过程中,各社区建立民族工作组织领导体制,393个社区党支部书记作为社区民族事务第一责任人,牵头抓总,建立“党建+民族团结”工作模式,通过“组织相加、工作相融”,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鲜活生动、具体可感,画出最美同心圆。
高质量党建引领基层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走深走实。目前,威海市共有52个社区被国家、省、市命名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148个家庭被评为省、市民族团结进步“红石榴”家庭,7个社区岗位被评为省、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红石榴”)岗位。
融入治理、聚好合力,打造“和谐之美”
“小王啊,给你拿了件雨衣,穿上。”近期连日多雨,大槐树社区网格站副站长王晓英忙着对辖区重点隐患处进行全面排查,居民递来的雨衣让她心里暖暖的。王晓英热心社区事务,积极投身路面修整、志愿服务等工作,熟知辖区各族居民情况,广受群众好评。
为了推进基层民族工作“精细化”管理,威海市在镇街组建起包括汉、回、满、朝鲜等各民族的网格员队伍,通过定期入户走访,完善好各族居民信息库及民族工作台账,摸底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激活社区治理“神经末梢”。
在民族工作基层队伍建设方面,威海市积极打造“专干+骨干”队伍,393个社区全部设有“两委”成员担任的专职或兼职民族工作人员,将民族工作全面纳入网格化管理,落实到2421名社区网格员具体工作中。
自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威海市采取“市培训到镇、县培训到村”的模式,共组织社区党组织书记、民族工作者、网格员培训180余场次,累计培训2万余人次,打造了一支“熟悉政策、了解情况、能谋思路、善抓落实”的社区民族工作队伍。
依托社区党建联席会、红色议事厅等,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群众参与到基层治理中来,当上楼长、议事员等,引导大家拧成一股绳,和谐共处、共护家园。
融入民生、做好服务,打造“互助之美”
走进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田和街道新田社区,“红石榴”服务窗口十分醒目,工作人员正帮助一名朝鲜族居民办理社保认证业务。在很多居民看来,这个窗口十分有“温度”,不仅能“一站式”办理业务,还能在“唠家常”中共商共议工作、排解烦忧。
这样的“红石榴”窗口,在威海市共有297个。根据各社区人员分布、发展特点,威海市重点在95个多民族聚居社区加强力量配备,丰富服务平台载体,为各族群众提供权益保障、政策咨询、疏难解困等便捷服务,实现一站式办公、智慧化服务。
地处威海市新兴中心商圈的韩乐坊社区,为来自各地的创业者提供政策咨询、创业指南、就业帮扶等服务,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各族投资创业者、工作居住者;
东北村社区、鲸园社区打造民族团结进步读书角、红石榴议事厅、红石榴生活馆、红石榴警务室等阵地,联合公安、教体、人社等部门,通过“线上点单+线下入户”模式,满足各族群众多元化需求;
……
威海市还成立了334个由党员、网格员及各族群众组成的“红石榴”志愿服务队,广泛开展困难帮扶、文明城市创建、“精致社区”建设等志愿活动。
全面覆盖、突出重点、贴近实际需求的暖心举措,构建起居民家门口的“幸福圈”,推动各族群众在社区幸福融居、精致共建、发展共享,实现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
融入文化、抓好引领,打造“活力之美”
“和美大课堂”上剪纸、做手工,舞蹈教室里蒙古族、朝鲜族、傣族等民族舞蹈热情洋溢……一动一静间,尽显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中华文化风采。
威海市将服务触角不断向社区延伸,高标准打造社区音乐室、舞蹈室等场所,开设“和美大课堂”,组建文化类组织,免费为社区群众提供书法、绘画、剪纸等课程,并引入高校、艺术机构等专业人才走进社区,开展“长乐之秋”“百家宴”等特色活动,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新田社区的回族居民张大姨是“和美大课堂”书画班的“忠实粉丝”,原本不习惯退休生活的她,经常和家人产生矛盾。如今,她每周到社区画国画、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心情变得舒畅,和家人关系也缓和了。她说:“‘和美大课堂’就是家门口的‘社区大学’,老师教得用心又专业,画画能修身养性,现在和邻居的关系也越来越和睦。”
为架起民族和睦连心桥,威海市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发挥114支社区“民族一家亲”艺术团作用,在社区举办“瀚海情”广场文化活动、纳凉晚会、新春文艺汇演等文化活动近3500场,使各族群众在享受精神文化产品的同时,系牢人心相通、团结奋进的精神纽带。
融入宣传、造好氛围,打造“包容之美”
每逢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国庆等节日,社区都会组织开展写春联、包粽子、做月饼、“民族一家亲”运动会等系列活动,使各族群众走出小家、融入大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坚持“全链条布局、小切口落地”思路,威海市着力健全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打造“沉浸式”体验,进行“立体化”“滴灌式”宣传,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在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学习月和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等期间,威海市坚持上下同步,“线上”“线下”一体,推动宣传教育在社区全覆盖。线下,打造民族团结一条街(长廊)、主题公园(小游园)等宣传阵地63处,发挥123支“红石榴”宣传队作用,通过主题展演等方式开展宣传;线上,依托公众号等平台积极推送民族团结进步信息、民族政策内容等,开展短视频、征文比赛,讲好身边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
随着“五融五美”工作法的深入推进,威海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民族团结故事。经营拉面馆的回族居民马小红热心公益事业,常常为身处困境或需要帮助的人免费提供热乎乎的拉面;在2020年参加一次助学活动时,朝鲜族居民申美花下定决心,“哪怕收入不多也要帮助孩子们”,每月捐献50元,一直坚持到现在……
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威海各族干部群众正以绵绵之力,滋养着“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情感沃土,各民族同心同向同繁荣的局面进一步巩固,“各族人民亲如一家”的生动图景正徐徐绘就。
(威海市委统战部供稿)
(编辑:马永)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