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的“致谢”部分是毕业生对求学阶段印象最为深刻、最为感念的人与事的回顾与致敬,有的寥寥数语,有的洋洋洒洒。它是学生们的肺腑之言,是他们用文字记录下的成长足迹,是对过去的感恩、对未来的憧憬;是藏在毕业论文里的温柔,是为此阶段求学生涯画上的圆满句号,也是毕业生即将从学生转变为社会人的一个标志。
学术是严肃的,也充满了温情与关爱。每一位学生都是知识的探索者,也是情感的传递者。“致谢”的背后,有哪些美好的青春故事和奋斗的足迹?本文邀请国家民委直属高校部分毕业生分享毕业论文的“致谢”片段,愿这些珍贵回忆,激励更多学子在未来道路上不断追求梦想,书写青春华章。
——编者
四载春秋,青春无悔
□ 金家竹
行文至此,笔落为终,我的本科生涯即将画上圆满的句号。这四年,恍如白驹过隙,却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2020年金秋时节,我带着满腔热情和无尽憧憬,踏入中央民族大学的校门,与这所学校结下不解之缘。如今,随着岁月流转,我将挥手告别熟悉的校园,踏上新的求学征途。
这是我人生绚烂的四年。学校每一次日出日落,凝聚了我青春的记忆。在这里,我收获了知识、得到了成长,我体验过挫折,也品尝了成功。万般不舍,终须离别,心中更多的是感激。生逢盛世,与有荣焉。感谢党和国家为各民族学子创造平等的求学机会和舒适的学习环境。在这片沃土上,我有幸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担任学生党支部书记,这是对我能力的肯定,也是对我的最大鼓励。我立志将青春和热血,投入到为人民服务的伟大事业中去。
这是我人生重要的四年。我有幸遇到了一群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老师,用知识的火炬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得遇良师,何其有幸。衷心感谢我的导师黄陈辰,您的悉心指导和无私帮助让我受益匪浅。从新闻稿的审核到保研经验的分享,再到毕业论文的撰写,您总是耐心地为我解答疑惑,提供宝贵建议,不仅传授给我知识,更教会了我如何做人、做事。感谢四年间曾指导过我的专业课教师们。面对这个曾经对法学一窍不通的新生,你们总是用严谨的态度和深厚的学术造诣耐心地点拨与指正,让我树立法治思维。
这是我人生充实的四年。春晖寸草,难以回报。感谢我的父母、我的姐姐,是你们用无私的爱和关怀伴我成长,为我遮风挡雨,让我能心无旁骛地追求梦想。你们的支持和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源泉。感谢在本科生涯中遇到的每一位朋友、同学。我们一起奋斗、一起欢笑、也一起流泪,你们的陪伴和支持让我在求学的道路上不再孤单。这些共同创造的美好回忆将永远珍藏在我心中。愿我们都能保持热爱,奔赴山海。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未来的研究生学习,我将继续努力前行。我深知前方道路不会一帆风顺,但我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迎接属于我的胜利。愿未来的我更加勇敢、更加坚定。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毕业生)
逐梦之路,有爱相伴
□ 马梓晨
刚上大学的第一天,父母陪我走到学校的南一门。彼时,人行道的绿灯闪烁着亮了起来,我急切地拉着行李箱,穿梭在涌动的人群中,恨不得立刻冲进学校。因为我向来不擅长煽情的告别,也不习惯在父母面前表露过多情感,所以不忍面对和父母的别离。然而,当晚母亲的信息却让我深感愧疚。她说,我走得太过匆忙,父亲还有许多话想叮嘱我,却未能及时说出口。
中南民族大学2024届学生毕业典礼现场,毕业生们互正衣冠。
次日,母亲因工作先行返回青海。为了送我上大学,这是她第一次独自乘坐飞机。当时,我并未意识到这一切的不易。直到我与室友一同外出,首次乘坐地铁,我站在闸机前,手里握着单程票,不知所措的几十秒里,才理解了母亲,切身体会到她独自踏上归途时的那份忐忑与不安。
四年的时间转瞬即逝,我未曾提及此事,但始终铭记在心。我与父母或许都不擅长表达,但我们从未怀疑过彼此的爱。感谢父母赐予我生命,为我营造了一个无忧无虑的成长环境,更感谢他们一直以来的付出与支持,让我能够勇敢追逐自己的梦想。我深感幸运,能有这样坚实的后盾。
在学习与科研的道路上,我从不认为自己天赋异禀。但幸运的是,总有老师如明灯般照亮前行道路。我深深感激高中班主任孙丽敏,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诲始终影响着我。同样感谢本科导师方莹对我本科期间参加比赛时的耐心指导和悉心帮助。毕设导师刘娇对我的肯定与支持,更是我前行的不竭动力。每一位专业老师勤勤恳恳的付出和对学生无私的爱,都让我受益匪浅。
12岁,我上初一,因为性格内向,整日形单影只;15岁,我上高一,开学第一天收拾床铺的时候,下铺的室友刘淼热情地对我说,以后他罩着我,这句话像阳光一样温暖了很久。大学期间,我曾一度陷入迷茫,但幸运的是,我的朋友们一直在我身边,给予帮助与支持。人生的一大幸事,就是有三五个知己好友可以互诉衷肠,我深知如果没有大家,今天的我可能依旧自卑内向,寡言少语。
感谢母校的培养,感谢伟大的祖国,感谢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默默奉献的英雄们。
最后,感谢自己,从未放弃过前行的脚步。
(作者系中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毕业生)
感谢不完美的自己
□ 赵黄一骄
随着本科论文的落笔定稿,我的大学生活也即将落下帷幕。2019年9月,我怀揣着满腔憧憬,踏上了前往成都的列车,那个夜晚的辉煌灯火,仿佛还在眼前闪烁。转眼间,我将带着宝贵的青春记忆,告别这座承载了四年时光的城市和校园。
首先,我要向本科毕业论文导师杨荣教授表达最真挚的感谢。是他的悉心指导,让我顺利交出本科阶段的最后一份答卷。我与杨荣老师的故事开启于大二下学期,那时,我有幸选修了杨老师的《外国文学史》。为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学习能力,老师精心组织了3次文本解读活动,要求一次比一次更加严格。在最后一次活动中,老师要求我们脱稿发言,这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然而,正是在这样的挑战中,我意外地发现自己也能站在讲台上,自信地完成一页半的文本解读。这些经历不仅让我收获了知识,更锻炼了我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胆识。
同时,我也要感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所有老师。他们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开放包容的思想观念让我深感钦佩。在古代汉语课堂上,感悟到古文字丰厚的历史与生命;在古代文学课堂上,与熟悉却陌生的文人们开启心灵碰撞,重新体悟古诗词的美;在外国文学课堂上,窥见外国经典著作的冰山一角……这些由专业老师带来的审美体验,或许不能直接应用于我未来的工作,但它们让我拥有了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让我在面对压力时仍能有充实现实生活、丰富精神世界的定力。
最后,感谢一直给予我物质基础和精神鼓励的家人。他们在我成长的过程中给予了我无尽的爱与支持,让我成为了一个精神富足的人。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感谢那个虽不完美,但仍不断挑战自我、努力成长的自己。我将带着这份感激,继续前行在人生的道路上。
(作者系西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毕业生)
告别与启航
□ 周慧琳
在火热的夏日,迎来了毕业的钟声。
提及“此刻”,必定承载“过去”。“过去”容易在时光流逝中被遗忘侵蚀,于是我落笔叙述,以文字致谢四载时光,以对抗遗忘。
在本科四年的旅程中,陈烁老师对我影响最为深远。我们的缘分始于一堂古代汉语课,她的博学和热情让我对这门原本陌生的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隐匿于人群中,是那么平庸,但她胸怀宽广而包容,从未嫌弃过我的愚笨,让我们的师生缘分在课业结束后仍能延续。在我论文写作的过程中,她不厌其烦地为我指点迷津,我为她的人格魅力和对教育事业的执着所感动,她是我人生的伯乐,也是我学习的榜样。
自在随性、敢爱敢恨、坚定坦然,我用四年时间体悟成长。父母始终陪在我身边,为我遮风挡雨,让我在爱的呵护下茁壮成长。他们的爱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我倍加珍惜,努力学习和工作,希望告诉他们,你们的女儿没有荒废生命,一直在努力变得更好,她以后会让你们感到骄傲的。然而,当母亲脸上显露皱纹,父亲头上布满白发,我才惊觉不能再等那个“以后”了,爱与回报并非一定要等到臂膀宽厚、能力强大时,如今我已然长大,具备承担责任的能力。
所谓成长,就是不断地失去与告别,但我也收获了无数陪伴。我要感谢我的朋友,让我在喜悦时能有人分享欢笑,在失落时能有力量重新找回自信和勇气。感谢那些曾经亲密无间却又走散在人海中的朋友,感谢你们给予我美好的回忆和珍贵的经历。即使我们终将成为宇宙中的一粒尘埃,但记忆和经历将永远铭刻心中。
翻看大学伊始所写下的文字,已然实现了大半,此刻我用“如愿”二字为四年时光收尾。
再见,学号P200711096,毕业快乐,愿你未来所得皆所愿,所行化坦途,我们后会有期!
(作者系西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部毕业生)
愿做锲而不舍的求索者
□ 杨朝东
转眼间,站在了毕业的节点,回首过往,那些为了学术梦想而奋斗的日夜历历在目,这篇论文便是我四年求学生涯的结晶。这份成果虽然不甚完美,却凝聚了我多年的汗水与心血。借此机会,我要由衷地向在这段旅程中给予我帮助和支持的人们表达感激。
初入学时,刘晨红老师就教育我:“不要让自己的大脑变成别人思想的跑马场。”这句话我始终铭记在心。刘老师在学习上对我的认可与鼓励,在生活上对我的关心,让我难以忘怀。
与学校老师们相处的时光如沐春风。张秋红老师以她热情洋溢的授课风格,激发了我对语言学的兴趣;黑学静老师用慷慨的赞美与鼓励,让我在自信与谦逊之间找到了平衡;还有马君花老师和姜晓红老师,她们的学术魅力和包容之心,让我坚定了在汉语史道路上继续前行的决心。我期待着有一天能像他们一样,将知识的春风传递给更多人。
回想在学校的日日夜夜,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那些向老师们请教问题、讨要书单的时光。我会铭记老师们的期望与帮助,继续在这条道路上坚定前行,哪怕未来道路曲折漫长。
在这个即将告别的时刻,感谢北方民族大学的包容与开放,让我有幸与这些可爱、可亲的人们相遇。在中文系的四年里,成为一个合格的“中文系人”是我的坚守与追求。“人文精神”的力量不只是和个人有关。我期待未来当我步入社会时,人们能从我的言行中感受到中文系人的责任与担当。语言与文学是我探索世界的钥匙,我相信语言学的意义在于“理解”——理解他人的言语、文字,理解身边的人和事,以及理解我所处的世界。向外关怀世事人心,向内认识自己,只要我仍在这条路上,便不会轻言放弃。
抬头是山,路在脚下。尽管前路漫漫、充满挑战,我愿做一个锲而不舍的求索者。
(作者系北方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毕业生)
向更高的山峰,攀登
□ 于海波
从2017年初秋,至2024年盛夏,我与大连民族大学的故事即将画上一个句号。在民大求学七载,留下的是无悔青春和沉甸甸收获。蓦然回首,感慨良多,目光所及,皆是回忆。
大连民族大学部分2024届毕业生合影留念。
盛行千里,不忘师恩。自2017年秋季与导师张利国教授相识,至今已七度春秋。在生活中,他磊落质朴,刚毅清正,有高槐松柏之姿;在工作中,他严谨慎微,事无巨细,必躬行之。从一开始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申请书课题选定、结构搭建到后来的毕业论文设计、思路梳理、体系建构,他手把手的指导,带我成长,助我奋进。张老师之于我,既是恩师,更似严父,让我不断成为更好的自己。感谢他在我博士备考期间的尽心指导,让我得以在中央民族大学继续深造。知遇之恩无以报,人行万里念吾师;承恩阔步青云去,长风浩荡会有时。
山水一程,三生有幸。同窗诸友秉性各异,学习生活受他们恩惠颇多。借《绿皮书》里的一句话聊表寸心,“这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人,恰恰我们成了朋友,这不是缘分,是因为我们本来就应该是朋友”。我们一起学习、出游、一起解锁美食,于万千山水中相逢必是深厚的缘分,我会倍加珍惜。
寸草春晖,山高水长。最想感谢的是我的父母,他们平凡而伟大。母亲鬓角的白发爬满了我成长的痕迹,我的父亲没有强壮的臂膀,却用爱撑起家庭的脊梁。他们没有干预我的人生规划,却永远支持着我的每一个选择;他们没有太高的文化,却一直不遗余力地支持我向上攀登。他们是我最大的靠山,是我最大的底气,我会带着他们的希望继续前行,带他们去看看我眼中的世界。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我要感谢一直努力、足够坚强、保持热爱的自己。我一直相信一句话,“慢有慢的好处,晚有晚的道理”,有些事情急不得,有些事情不怕晚,好事多磨,持而有恒。感谢无数个奋笔疾书的夜晚、无数个全力以赴的日子,在不经意间成就了我生命的宽度和人生的厚度。
风雨操场的流水人家,图书馆前的日出与日落,大黑山顶的朝霞与晚风,每天上课下课爬过的144级台阶……四年本科、三年硕士,时光匆匆,转眼间我将要继续奔赴下一程,攀登更高的知识山峰。
辽宁,大连民族大学,再见!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你好!
(作者系大连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毕业生)
【本文毕业论文“致谢”部分刊发时有删改,标题为编者所加;图片由各校党委宣传部提供】
(编辑:马永)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