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博物馆:见证彩云之南的民族融合之美丨滋养·民族团结根脉
来源:中国民族报 黄滢丹 发布日期:2024-06-20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听古琴、品香道、学点茶……今年端午假期,云南民族博物馆围绕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保护文物 传承文明”主题,举行了一系列精彩的活动,博物馆相关负责人现场为大家科普非遗知识,分享非遗背后的动人故事。

  云南的生活,有风、有花、有诗,更有各族儿女创造的多姿多彩、特色鲜明的民族民俗文化。从享誉世界的民族服饰,到技艺精湛的民族手工艺,再到充满人间烟火气的美食……在云南民族博物馆,5万余件藏品共同展示云南民族融合之美。

  云南民族博物馆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云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博物馆近年来策划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展览、非遗研学活动等,并以“博物馆+”的模式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

  主题展览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

  每逢假期,位于风光秀美的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内的云南民族博物馆总会游人如织,馆内的民族服饰、乐器、民间美术、面具、陶艺等8个专题展览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展展示的2000多件展品,呈现了云南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吸引游客打卡。

  走进“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云南实践”展厅,一面巨大的锦旗格外引人注目。锦旗长2.34米,宽1.62米,顶端绣着“敬献给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15个字,中间用汉、藏、彝、纳西文等文字绣着“我们永远跟着你走”的字样,最下面是“云南省丽江区”不同族群的落款名称及赠送时间。

  “这面锦旗诞生于1950年,丽江各民族代表把它作为礼物,送给了中央民族访问团西南第二分团。锦旗上的铮铮誓言,表达出各族人民一心跟党走的决心。”跟随着讲解员的脚步,游客了解7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云南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走过的光辉历程,感悟各个历史时期党中央对云南各族人民的深切关怀。

  该展览为常设展览,从2019年10月开展以来,累计接待观众超过百万人次,是深入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具体实践。

  除了常设展览,云南民族博物馆近年来还推出了“铸牢”系列临时展览10余个。“百花齐放彩云南——‘十三五’云南民族文化优秀成果展”入选2021年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征集推介项目;“百花齐放彩云南——云南民族文化优秀成果展(建水巡展)”入选2024年度“博物馆里读中国”主题展览重点推介项目。

  此外,馆内展览还通过AR(增强现实技术)、VR(虚拟现实技术)、无线飞屏交互以及LED屏联动交互等一系列现代化声光电手段,将文字、图片、实物、模型等相结合,让展品以立体、生动、新颖、直观的形式全方位地展现给观众。

  在石榴形影像展项和续写民族团结誓词碑展项前,许多游客纷纷留下自己的头像和签名。“来到这里,我好像穿越了时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云南各民族和睦相处、团结互助的优良传统。”来自北京的游客刘先生说。

  体验项目“解锁”文化新体验

  今年“六一”恰逢周六,不少亲子家庭来到博物馆,学习云南民族医药知识,体验手工香皂、中草药香包制作。“没想到博物馆这么好玩,孩子兴高采烈地制作了特色香包,在玩中学习了中医药知识。”参加活动的卓女士说道。

  观众体验古法造纸。

  像这样的亲子体验活动,云南民族博物馆每个节假日都会举办。“我们会调研观众的需求,依托博物馆的展览或藏品资源,为观众提供订单式文化产品服务。目前,博物馆开展了民族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非遗研学三类体验活动。”云南民族博物馆公众教育服务部副主任黄虓鹏说。

  少年儿童与博物馆的“花式互动”,让孩子们在行走的课堂中寓教于乐,学有所获。依托家风文化主题展,博物馆策划了新颖的家风教育活动。“我们先介绍家风概念,再利用展览中的实物,设计触发情感的活动环节,激发孩子们的情感共鸣。”黄虓鹏介绍,许多小朋友选择以绘画的方式表达对家风的认识,还认真地填写学习手册,收获了课本之外的知识。

  “小朋友在看、写、画、说、尝、做的过程中,感受到‘我’‘家’‘祖国’的连接,我们家长也认识到了家风教育的重要性。”陈女士在家风分享会上说。

  云南民族博物馆的非遗研学活动成为博物馆文旅融合的“新顶流”。从2019年至今,博物馆先后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大中小学生、亲子家庭和旅游团队,开设了白族扎染、彝族刺绣、甲马拓印、瓦当拓印、香包制作、古籍修复、线装书制作等研学体验活动百余次。

  今年春节期间,来自中国儿童中心的“大国少年行”研学团队走进云南民族博物馆,开展主题研学活动。学生们体验古法造纸技艺,在手工纸上学写纳西族象形文字。“古法造纸是技艺的传承,也是文明的延续,这次活动点燃了孩子们心中的文化自信。”中国儿童中心的带队老师孙怡然说。

  此外,博物馆承接云南各族青少年跨区域交往交流交融系列活动、云南省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团结进步同心营”博物馆研学活动,让各族青少年在博物馆活动中互帮互助、共同成长。来自弥勒市的王禹心和来自昆明市的李牧菲,在白族扎染体验中成为了好朋友,王禹心耐心地帮助李牧菲扎花、讲解扎染知识,友谊的种子悄然种下。

  “博物馆+”模式扩大“朋友圈”

  观“中华民族一家亲”风物长卷、览云南民族文化展,聆听一堂博物馆思政公开课,体验一场博物馆与民族“非遗”的交融之旅……在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博物馆内开展的“博物馆+”特色科研与教育活动精彩纷呈。

  观众在石榴形影像展项中拍照体验。

  当日,在博物馆一楼报告厅里,云南大学教授林超民讲授的“历史整体性与民族共同体”思政公开课,为在场学生深入浅出地讲解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重大意义和实践要求。

  课上,同学们全神贯注地听课,时而拍照记录。“正是因为‘博物馆+’模式,我才能够听到林教授这样的专业人士讲课。我一定会把自己学到的内容教给孩子,把民族团结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的心中。”课后,来自昆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生杞美慧说。

  云南民族博物馆通过“博物馆+”战略,将博物馆“铸牢”宣传教育研究、新时代思政教育探索与实践等内容,与学校、景区、非遗、文创、新媒体等广泛开展合作,通过“博物馆+‘铸牢’示范校”“博物馆+景区”“博物馆+‘铸牢’示范区”的合作模式,从博物馆“铸牢”宣传教育研究、实践和推广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博物馆的能动性,从而加强博物馆作为“铸牢”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博物馆作为教育实践基地的引领作用。

  在“博物馆+新媒体”的创新探索方面,云南民族博物馆在微信公众号上开设了“探非遗”短视频故事征集活动,邀请讲解员、志愿者和非遗传承人参与“民族团结故事我来讲”活动,拉近了馆藏非遗、传统手艺人与年轻一代的距离,让观众了解非遗所承载的历史文脉和中华民族守正创新的精神。

  “目前,我们已经与云南师范大学等多家单位签约,进一步推动博物馆和社会各界的有效衔接,推动构建更加开放、多元、良好的‘博物馆+’生态。”云南民族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

  (本文图片均由云南民族博物馆提供)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