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建设高水平应用技术型大学汇聚力量
来源:中国民族报 李涛 发布日期:2024-06-18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新疆科技学院始建于2002年,前身为新疆财经大学商务学院。学院坚持应用型高等学校定位,着力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高素质人才。近年来,新疆科技学院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工作格局,为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型大学凝聚人心、汇聚力量。

  注重“三个突出”,提高政治站位

  部署上突出“精”。学校党委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领导小组,形成党委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领导小组专门抓、职能部门协同推进、各族师生全员参与的工作格局。坚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学校中心工作范畴,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积极构建党建引领、多方联动、协同发力的育人工作机制,与日常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

  措施上突出“实”。制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规划、实施方案等,明确工作任务,提出具体要求,切实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抓在手上、扛在肩上、落实到行动上。

  氛围上突出“浓”。以民族团结联谊和“三进两联一交友”活动为载体,结合主题教育,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月”活动,开展政治理论共学、谈心谈话共情、教育教学共商、项目课题共研、节日共庆等活动,在来来往往、说说唱唱、聚聚聊聊中促进各族师生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聚焦“三个加强”,凝聚思想共识

  加强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教育。深入实施“文化润疆”工程,充分发挥学校文化润疆研究中心、马兰精神教育与研究中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所的作用,弘扬红色文化,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教育,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融合,贯穿于教育教学各领域全过程,引导各族师生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加强宣传教育。改进方式方法,拓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网络空间,多渠道、全方位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校园文化建设范畴,作为校园文化活动、节庆活动、展览展示、新闻宣传的重要内容,推动主题宣传、政策宣传、成就宣传和典型宣传取得实效。

  紧盯“四个强化”,打牢理论基础

  强化课题研究,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研究。围绕党中央重大部署,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润疆”等方面推出一批研究课题,形成一系列有学理深度、学术厚度的高质量研究成果。充分发挥思政课在课程体系中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充分融入思政课,用好“大思政课”智慧教研中心,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强化课程建设,积极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面落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教育教学基本用语用字的要求,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定期组织开展教研活动。组织各族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营造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浓厚氛围。

  强化文化挖掘,着力提升校园文化活动水平。发挥好校园文化主阵地作用,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和特色,推出一批优秀作品。大力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增强各族师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强化路径研究,注重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发挥社团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突出作用,拓展和延伸第二课堂,进一步增强育人成效。引导学生实践实习,在助力乡村振兴、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等具体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紧扣“三个深入”,夯实实践基础

  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联谊和“三进两联一交友”活动。坚持结果导向,通过进班级、进宿舍、进食堂、联系学生、联系家长、与学生交朋友,搭建心与心沟通的桥梁,助力学生健康成长,不断探索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让各族师生情感交流更加深入。

  深入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推动党建力量、思政力量、管理力量、服务力量下沉学生社区,以更加精准、个性化的方式贴近学生成长需求,形成自主、互助、共享的德育新空间,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融入学生生活成长全过程。由学校团委教师、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学员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团,利用主题党(团)日、主题班会、学生干部教育培训等,针对受众特点,面向广大师生开展宣讲,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向班级、宿舍等单元延伸。

  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大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向纵深拓展,各二级学院、部门(单位)扎实推进创建“微行动”,推动创建增点、延链、扩面,促进各族师生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

  (作者系新疆科技学院党委书记)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