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的甘南实践
来源:中国民族报 吴晶 发布日期:2024-06-18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中间地带,黄河、洮河、大夏河、白龙江及其120多条支流纵横全境,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补给区,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被整体纳入国家生态主体功能区。近年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扎实推进甘南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修复治理,全面提升“三河一江”流域水源涵养能力,加快建设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先行区。

甘肃省玛曲县黄河两岸风光。新华社发

  持续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甘南州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按照“流域特征+生态功能”“主要生态环境要素+生态环境问题”等,细分保护修复单元,形成以森林、草原、湿地生态保护修复、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小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土地综合整治为主要建设内容的“一干两支十二单元”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格局。生态治理项目相互支撑,通过多要素关联、多过程耦合、多空间协同的系统性治理措施,有效增强黄河水源补给能力、控制区域湿地萎缩、减轻草地生态压力、保护森林资源、减少水土流失、治理矿山生态环境,实现护山、保水、治湖、扩林、调田、护草、固沙一体化。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驱动作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是基于先进生态环境技术的系统工程,其中,区域生态基本情况的查清、生态问题的诊断分析、分级分期目标体系的设立、工程空间布局与时序安排的明确、保护模式措施的选择、监测评估手段的确立等一系列环节,都需要以生态系统学知识掌握山水林田湖草沙之间的耦合规律为基础。因此,需要建立一个复合型技术体系,包括聚焦一体化保护主题的监测预警、修复识别、空间统筹、效应评估等方面的技术群。基于此,甘南州不断加强生态环境治理、监测、修复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建立相应标准。一方面,利用多光谱数据等多源遥感数据分析当地生态环境现状,实现生态气象要素的多源卫星遥感实时动态变化监测;另一方面,以遥感影像、电子地图等空间数据为辅助,建立生态环境监测预警与评价系统,探究山水林田湖草沙的时空变化特征,就受损生态系统是否朝着良性的正向演替进行动态调查监测评估。同时,充分利用空天地一体化遥感技术,快速获取地表资源、生态环境关键参数,客观动态地评价重点项目、重点区域的实施数据采集与调查,为生态修复措施和后期监管提供决策依据。

  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甘南州综合评估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生态服务价值量、保护治理价值量、补偿价值量,规范生态补偿第三方评价的流程,推动构建生态补偿机制;增加退化草地等生态管护公益岗位,将生活在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的牧民转为生态管护人员,给予一定补助,激发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保障后期管护工作落到实处;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牧民进行湿地保护、草种选择、牧草播种、苗木栽植、人工控鼠、围栏安装等技术培训,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充分发挥各族群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完善部门统筹的长效协同管理机制,鼓励企业、民间环保组织等共同参与治理。涉及自然资源权属、权益的重新分配时,充分保证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规范生态文明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做好财政资金的统筹使用,从规划管控、产权激励、资源利用、经济发展等多方面释放政策红利,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用于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和修复。

  注重区域绿色经济转型发展。甘南州坚持生态立州,积极发展以文化旅游业和现代农牧业为核心,以节能环保、民族医药、数据信息、通道物流等产业为补充的生态产业。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碌曲县尕海镇尕秀村、临潭县冶力关镇池沟村、卓尼县博峪镇博峪村等,都是甘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样板村。甘南州大力开展全域无垃圾、无化肥、无塑料、无污染、无公害的“五无”创建活动,引导各族群众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积极发挥地方性生态知识的作用。千百年来,各族群众在适应环境、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地方性生态知识。甘南州将传统生态智慧与当代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促进传统生态智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用以应对和解决现代环境问题,形成“废草皮移植法”“牦牛踩踏法”等生态治理新经验。民间环保组织积极推动地方性生态知识转化和应用,成为地方生态治理的重要力量。

  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甘南州联合清华大学编纂生态文明教育读本,加强政策宣传和知识普及,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广泛动员各族群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人人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让生态文明成为各族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

牧民在玛曲县欧拉镇黄河沿岸一处沙化草原治理点补种草籽。新华社记者 方欣摄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