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公布第三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名单,西南民族大学成功入选,被认定为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
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是提高各族群众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前提,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工程。作为国家民委直属高校,西南民族大学积极发挥“先锋队”和“排头兵”作用,聚焦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自身优势创新实践,为国家和区域语言文字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智力支持和专业服务。
西南民族大学“格桑花”研究生支教团在红原县中学校开展“推普”活动。
贯穿育人全过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修身,就是在言行上谦虚与谨慎。”西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院长王启涛挥动手臂,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自身修养”这一题目,充满激情地讲道。台下座无虚席,师生们听得入迷。
这是西南民族大学举办的中华文化大讲堂中的一幕。“我们将‘推普’融入‘三全育人’教学改革中,培养师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以及自觉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意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意识。”西南民族大学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与研究中心主任周作明说。
听完王启涛的讲座,食品科学与技术学院2021级本科生李林青深有感触地说:“语言通,才能文化通;文化通,心灵才相通。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学好普通话,才能更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作为中华文化大讲堂实践教学项目,西南民族大学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中华经典诵写讲演大赛”被列为A类学科竞赛,每年吸引近千人次参与。从《梦游天姥吟留别》《与妻书》到《雾重庆》,学生们以文诵典、以诵传情,从中华经典中汲取智慧力量、坚定理想信念、彰显时代精神。“我们可以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中感受诗人的傲骨和不屈,也可以在‘古来万事东流水’中体会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万千思绪均可付诸笔墨,流传千年。”参赛学生谢裕轩说。
除了开展学科实践教学活动,西南民族大学持续搭建贯通“推普”理论与实践的“船”和“桥”——
加强课程改革,提升教育质量。王启涛主持的教育部新文科项目“国家通用语推广背景下,民族高校中国语言文学新文科跨学科课程建设实践”,王成平主持的“西南民族大学‘互联网+美美语共’的民汉多语言智慧学习与教育平台建设的实践探索”,石琳主持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民族院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及课程思政建设”3个项目,成功获批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为主题的省部级教改项目。
加强科学研究,夯实学术根基。王启涛主持的“中国通用语言文字史研究”、周作明主持的“涉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路径创新探究与实践”分获国家语委委托项目和重点项目立项。王启涛主持撰写的六卷本《中国通用语言文字史》即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石琳主持的“新中国成立以来西南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史研究”获国家社科立项……一系列组合拳,让学校“推普”氛围越来越浓厚,师生们将“推普”作为分内事、心头事,不断落实在学习实践中。
创新路径载体,助力民族教育发展
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文艺轻骑兵”暑期社会实践团赴泸州市叙永县摩尼镇新苗小学开展艺术课堂支教志愿活动。
“我曾经不止一次地想过,祖国,到底是什么……”2023年2月20日,四川凉山州木里县教育部“童语同音”计划师资培训在红科中学开班,幼儿教师们认真朗读着面前的文字。
为加强民族地区学前儿童普通话教育,提高学前教育工作者普通话整体水平,西南民族大学连续两年组织中国语言文学学院专业师资团队,赴四川凉山甘洛、木里、仪陇开展教育部“童语同音”项目,共计800余名幼儿教师接受培训。
培训过程中,团队专家教师结合当地幼儿教师的实际情况,以政策法规为尺度,提高参训学员的思想认识;以普通话发音训练为基础,提高其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以幼儿园日常语言和文化活动的设计实施为导向,提升其学前教育教学水平及教师综合能力。据培训前、中、后三次普通话测试成绩的统计,大部分参训学员的普通话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
近年来,西南民族大学还通过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语言文化宣讲团,设立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实践教学团队,成立“推普”志愿服务队和“乡村振兴语言服务团”“韦莱汉语小课堂”等,深入西藏、新疆、四川民族地区开展“推普”活动。
2015年,西南民族大学成立“格桑花”研究生支教团(以下简称“研支团”),每年选派志愿者赴阿坝州红原县开展基础教育志愿服务工作。为让青少年多讲普通话、写好规范字,研支团做了很多探索与努力。
逐字念课件是第八届研支团成员丁诗瀚鼓励、锻炼学生使用普通话的一种方式。“当课件上有长段文字时,我会让学生来读一读。”遇到不认识的字,丁诗瀚会采用同音字、同形字辨析等方式,讲解生字与熟字之间的区别,加深学生的印象。
此外,研支团借助课堂教学打造“推普”主阵地。在思政普法、历史传承、文学经典等讲授中,研支团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学习生动化、立体化,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悟文字的力量。“帮助民族地区的孩子们学习好使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意味着他们能多学到一项技能,能学习更多科学文化知识,更好地融入社会。”第八届研支团团长刘添林说。
“韦莱汉语小课堂”由西南民族大学新疆籍在校大学生发起,“韦莱”意为未来,课堂针对新疆幼儿学前教育,利用互联网提供双语短视频教学,发布汉语基础教学视频。团队还制作了名为“韦韦”和“莱莱”两个卡通人物,为近500名学龄前儿童、中小学生学好普通话提供教学素材。
促进交往交流交融,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您好,我们是56同线。请问您需要什么帮助吗?”这是西南民族大学专门开通的“56同线”医疗志愿服务热线。2022年,西南民族大学与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建语言翻译人才库。一年时间里,200多名志愿者为病患提供了藏方言、康方言、安多方言、彝语、维吾尔语等就诊翻译服务。
自2020年起,西南民族大学“大学生双语志愿服务助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项目,获批国家民委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重点扶持项目。学校团委组织青年志愿者有针对性地提供民族语言沟通、文字翻译、法律援助等方面服务。学校先后联合四川省人民医院、成都三六三医院、华西医院持续开展“我为临床做实事”语言志愿服务,满足各族群众在导医导诊、预约诊疗、咨询答疑、取送报告、扶老助残等方面翻译需求,改善就医体验。
为更好服务民族地区患者,志愿者团队还建立了线上联系群。团队负责人收到需求信息及时发布,志愿者第一时间赶赴患者身边服务。志愿者在医患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用真诚和热情传递心语,打通各族群众就医“最后一公里”。
以“推普”为抓手,西南民族大学师生从自身专业优势出发,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电子信息学院飞行器协会积极发挥高校教育和学科优势,以“扶智”工程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力推进科普助力乡村振兴行动。从田间地头到菁菁校园,从科技助农到科普新知,飞行器协会在科创示范和科学普及中提升民族地区学生掌握和应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水平。
青藏高原研究院、畜牧兽医学院发挥专业优势,将双语科普与科技兴牧结合,在青藏高原开展培训会,宣讲科技知识,为农牧民答疑释惑,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牛羊寄生虫病到底该如何防控?”“我的牛吃饲料很多,但是为什么不长肉?”“处理牛羊流产时,如何做好自身防护?”……培训会的间隙,牧民们争相提问,西南民族大学畜牧兽医学院的专家们耐心地讲解指导。
“我养了40多年的牦牛,今天聆听了专家的讲解,对于怎么种植牧草、养好牦牛,有了更明晰的方向。” 参加完科普宣讲活动,红原县麦洼乡洞拉村牧民贾塔深有感触地说,“这也让我认识到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要性,我不仅能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还能获得更多发展机会,让家里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的获批,是西南民族大学文科国家级学科平台建设所取得的重大突破,标志着学校语言文字工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西南民族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学校将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传承发展、语言文字咨政研究等方面打造品牌,为“推普”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文图片均由西南民族大学党委宣传部提供)
(编辑:马永)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