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中华文脉 让文物“活”起来——记“全国三八红旗集体”中国民族博物馆研究部
来源:中国民族报 孙文振 廖淞荷 发布日期:2024-03-27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和全国优秀女性一起接受国家级的表彰,我很激动,也心怀感激。”代表团队参加表彰大会,中国民族博物馆研究部副主任吴洁说,“获奖女性分别在不同行业表现得出类拔萃,体现出了巾帼力量、巾帼风采。这对我们团队来说,是鼓舞,更是鞭策。”

  3月3日,全国妇联在京举行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暨表彰大会,中国民族博物馆研究部(以下简称“研究部”)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集体”荣誉称号。荣誉背后,凝结着研究部3位女博士——吴洁、罗攀、林飞飞十多年辛勤付出的汗水。

  中国民族博物馆近年来重视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全面锻炼与培养研究、收藏、展览、信息化建设的高层次人才。在各方面的努力与关心下,培养出了一批能担当、善作为的业务骨干。“研究部取得‘全国三八红旗集体’荣誉,对中国民族博物馆全体员工都是极大的鼓舞,这是博物馆近年来开展机构优化与人才队伍建设成果的缩影。”中国民族博物馆馆长顾群说。

  田野调查+文物征集:抢救中华优秀文化遗产在行动

  中国民族博物馆是为维护祖国统一与民族团结、抢救和保护中华各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建立的国家级民族博物馆。田野调查与文物征集是民族博物馆讲好中国故事的基础。10多年来,研究部的3名女同志,以坚韧的毅力、吃苦耐劳的精神,奔走在田野调查与文物征集的第一线,边疆民族地区以及宝岛台湾的土地上,留下她们坚实的足迹。

  “田野调查使我们有机会对历史与现实中一直在发生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有了更加深刻的观察与体悟,让我们对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更了然于胸。”吴洁说。

  2014年5月,吴洁带领征集小组前往云南普洱景迈山,在百年古茶树下,听苏国文老人讲述布朗族与茶的故事。1950年,云南普洱专区各族头人组成观礼团赴京参加国庆观礼,苏国文的父亲苏理亚作为成员之一,带着古树茶礼物,随团千里赴京。在京期间,他们受到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深切感受到党的关怀和温暖。回到家乡后,苏理亚召集族人说出3个梦想:“只要跟党走,总有一天公路会挖到山顶上;总有一天会用铁牛来犁地;总有一天会过上白天黑夜都光明的日子。”吴洁听后,深受感动。

  那次征集活动,征集小组搜集了布朗族传统制茶工具、茶仪式用具、按传统方式制作的茶饼、贝叶经及布朗族头人“全家福”老照片,这些民族文物带着来自景迈山的记忆,在千里之外的北京,通过公开陈列向更多人讲述边疆少数民族感党恩、跟党走的感人故事。

  田野调查、走访征集的工作是异常艰辛的。研究部成员在新疆和田遭遇过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沙尘暴,在西藏拉萨经历过高原反应,在滇西南村寨受过40多摄氏度高温的炙烤,在东南沿海遇到过肆虐的台风……十多年来,研究部的3名女同志行程超过30万公里,以自己的热爱和责任默默守护民族文化瑰宝,抢救性征集的民族文物达几千件(套)。

  创意+实践: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开展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是中国民族博物馆重要职能职责。研究部3位女性发挥专业特长,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以专业扎实的研究能力、艺术化和时尚化的视觉表达方式,推动宣教工作有形有感有效,深入人心。

  2023年3月,地处北京西单繁华地段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以下简称“体验馆”)开放。体验馆采用“展览+体验”的方式,西院举办专题展,东院推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体验区,生动鲜活的体验吸引了国内外游客前来打卡。体验馆体验区的设计与建设凝聚了研究部的努力付出。

  体验馆重点关注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人类文化遗产、共有共享的文化符号和形象。沉浸式体验的设计,可以让观众从观看者变成主动的体验者。在实践中,研究部根据国际博物馆最新动态,推出了“中华文化五感体验项目”——通过听觉、视觉、嗅觉、味觉与体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可感知、可体验的方式表现出来;借助设计团队,将东归西迁、文成公主进藏、瓦氏夫人抗倭等彰显伟大民族精神的历史故事用现代视听技术呈现出来,还原历史场景,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爱国主义精神浸润各族观众心田。

  研究部一直在探索如何以更具审美价值、更有传播力的方式策划展览,例如运用艺术展形式打造民族服饰展览等。“这些更符合当代审美与传播习惯的方式,能够让观众更好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内核。”罗攀说。

  近年来,研究部精心打造出了一系列兼具专业性与口碑的品牌项目。其中,由中国民族博物馆出品的“传统@现代——民族服饰之旧裳新尚”,以人类学的视角探讨“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寻找“传统”超越时间的价值,成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当下、走向未来的成功实践。该展览已经成功举办5场巡展,经过不断提升与完善,第六站巡展将于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以全新风貌在云南省博物馆开幕。

  为争取国际学术话语权,构建中国特色博物馆人类学及文化遗产领域的理论话语体系,研究部牵头策划、连续举办了4届博物馆人类学学术双年研讨会,以“文化遗产与共同体”“博物馆、文化遗产与家国情怀”等主题,引领来自博物馆与高校科研院所、文化机构的专家学者,研讨如何以文物构建、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叙事体系,传播好中国声音。  

  为促进青年人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在研究部的策划推动下,中国民族博物馆连续举办3届“青年策展人”项目,以“青年看见中国”为主题,鼓励青年人立足中国历史和现实,开展田野调查,解读中国实践、回答中国问题。

  “我们的策展和研究项目‘滚雪球’式地扩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中,这些项目已经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与影响力。”罗攀说。

  文物+图谱:让更多人看到中华文明的智慧

  2020年11月,国家民委、国务院研究室、国家文物局共同主编的国家级大型文献典籍工程《中国少数民族文物图谱》(以下简称《图谱》)启动。中国民族博物馆承担起编委会办公室职责,研究部扛起了这个重任。

  “和各地联络、对接的过程非常繁琐,我们要反复沟通,解答编纂技术难题,还要组织专家审核各地遴选的文物、提出补录建议、挖掘历史上反映各民族‘三交’的重要文物,强调对文物价值进行充分阐释,所有工作都要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林飞飞说。

  3年多来,研究部全体成员克服新冠疫情、人手不足的困难,边干边学,打通一个又一个编纂技术难关,组织专家团队深入到10多个省区进行项目督导与调研,开展技术培训近10场,接受培训的人员近千人(次)。

  “《图谱》编纂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不断完善工作方法,确保编纂工作严谨准确、科学规范。”林飞飞说,“我们既是编纂出版工作的组织协调者,又是编纂内容的审订者、校对者;既组织权威专家进行审订,又统筹、整合、再研究专家的意见,最终形成相对完善的《图谱》总编委会办公室意见,更好地指导各分编委会工作的顺利开展。”

  目前,《图谱》编纂取得重要阶段性进展:全国2/3地区完成书稿编纂,已组织审订遴选精品文物1.5万余件,中英文书稿13卷,字数近300万字。

  “这项工作首次实现从各民族‘三交’角度,对全国考古、历史文物及民族民俗文物、革命文物进行大规模、系统性梳理,填补了我国文物事业发展的空白,为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提供实物实证支撑。”吴洁说。

  “希望广大妇女振奋龙马精神,发挥‘半边天’作用。”习近平总书记今年三八国际妇女节前夕的重要讲话,让研究部全体成员倍感振奋。她们是文博工作者,是担负科研任务的中青年学者,其中还有二胎妈妈,但无论何种身份,她们都怀揣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中。

  “今后,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妇女的激励和嘱托,发挥好‘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的榜样示范作用,勇挑重担、苦干实干、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推动中国民族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新时代新征程中贡献巾帼力量。”吴洁说。

  “我馆女性职工人数超过全馆总人数的一半,她们在博物馆事业发展中真正扛起了‘半边天’。博物馆事业任重道远,未来她们将继续肩负使命,积极作为,发挥更关键的作用。”顾群说。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