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何毓灵接受媒体采访。新华社记者 牟宇摄
3月5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前,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副站长何毓灵走上首场“代表通道”,与记者们分享了他投身殷墟考古一线25年的故事。
“殷墟是甲骨文的故乡、汉字的发源地,甲骨文也是目前所知道的最早的成熟系统文字。以甲骨文为代表的汉文字是中华儿女共同的血脉,也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维系。”何毓灵说。
何毓灵表示,自己在殷墟25年的坚持,缘于刚参加工作时的一次考古发掘。2000年底,他和前辈在零下十几摄氏度的大雪天气中,发掘了一座保存完好的商代高等级贵族墓葬。“当我们用冻得僵硬的双手拿着手铲、刷子、竹签剥离出一件十分精美的青铜牛尊时,大家都兴奋不已。那是殷墟近百年来发现的唯一一件牛形青铜容器。”说起当时的情景,何毓灵依然记忆犹新。
考古不是挖宝。田野挖掘结束不久,他们组建了一支团队,包含人骨、动物、植物、冶金、文保等不同领域的专家,经过多年努力,揭示了3000多年前不为人知的谜团。
何毓灵介绍,发掘的青铜器铭文表明墓主是“亚长”,根据科技检测,“亚长”为男性,年龄35岁左右,身高约1.7米。随葬的7件象征着军权的铜钺和大量兵器表明,他生前可能是军官。团队在“亚长”的骨骼上检测出大量严重的砍砸伤,表明他曾英勇作战。何毓灵说:“考古学家像侦探一样揭示古人的谜团,这深深地吸引了我,也让我坚守下去。”
新时代以来,殷墟考古取得多项重要发现。“殷墟是商代晚期的都城,经过近百年几代考古学家的努力,殷墟研究被一项又一项考古发现推向新高度。
在现场,何毓灵还带来了一个好消息:2月26日,殷墟博物馆新馆正式开馆,以2.2万平方米的展陈面积,展出近4000件文物,用全新的理念和方法系统展现了3000多年前青铜文明的样貌。
策展之初,何毓灵就提出来要建立一个“亚长”墓的专题厅,用577件文物来透物见人,把“亚长”的故事讲给大家听。“那尊让我一直牵挂的憨态可掬、呆萌可爱的‘亚长’牛尊正在新馆展厅的‘C位’,欢迎大家赴一场与商文明的千年之约。”讲述的最后,何毓灵向社会各界发出了诚挚邀请。
(编辑:马永)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