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我作为安徽省第八批选派干部,到阜阳市太和县坟台镇民族村担任党总支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
最初报名驻村时,我也是经过一番思想斗争的。我是独生子女,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老人又身患疾病。当单位动员民族工作经验丰富的同志驻村时,我作为中共阜阳市委统战部民族工作科科长,有了报名的念头。与家人商议后,我提交了自荐书。
“没事,放心去村里吧,家里有我呢。”丈夫鼓励我。大儿子听说我要去很远的地方,只有周末才能回家,忍不住哭了,却很懂事地说:“妈妈要早点回来,家里我可以帮着爸爸照顾弟弟。”
第一次从家去民族村,我开车整整走了两个半小时。特别是最后的20多公里,路窄且不平,对于开车技术不怎么样的我来说,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进村安顿下来后,我立即走村入户与群众唠嗑,到田间地头查看村情村貌,深入考察蘑菇种植、粮食收购等多家农村经营合作社,和其他村干部一起,理清特色产业发展思路。
听说我家里的情况后,村里的大爷大娘说:“好闺女,你离家那么远,又要在村里面待这么长时间,真是不容易啊。”
为解决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薄弱难题,驻村第一年,我们工作队协调争取市级乡村振兴衔接资金66万元、乡镇配套资金11万元,依托村里的蘑菇产业种植基地,升级拓宽一条1100余米的标准村级生产路。
项目完工那天,路上围了一圈村民,个个兴高采烈、眉开眼笑,几个大爷大娘拉着我的手,一个劲地说:“这个闺女真能干!”
村里有位张大娘,和患有严重精神疾病的孙子、智力低下的孙女一起生活。我组织村干部一起讨论、想办法,为张大娘申请了补助,并安排了公益岗位。有天在村头碰见张大娘,我问她最近过得好些没,她拉着我的手说:“现在日子过得好多了,好闺女,谢谢你,谢谢咱们村。”
驻村3年来,我们工作队聚焦村民急难愁盼,做了一些事情:协调阜阳市多家医疗机构定期来村里义诊,为村民听诊问诊、咨询送药;组织了村晚,争取全市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暨思政大舞台来村里开展文艺演出,邀请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孟影团队表演;邀请农业专家开展农业技术培训班、科技知识现场咨询会,组织现场教学,提高村民科技致富能力;协调争取专项资金,实施完成巷道硬化、人居环境整治、新架路灯,以及屋顶光伏、法治广场、石榴籽家园等建设项目……
驻村的日子里,我多了好几个称呼:修桥铺路跑资金时,是“孔书记”;和村干部同吃同劳动时,是“孔大姐”;走村串户拉家常时,是大爷大娘的“好闺女”……
驻村快结束的那段日子,大爷大娘们碰到我,总会多唠两句:“驻村啥时候到期?你走了我们村舍不得你啊!”“你给村里办了那么多好事,好闺女别走了吧?!”……
其实,我心中也有太多不舍:舍不得满眼的麦浪,舍不得热闹的稻场,舍不得情深的队友,舍不得村里的大娘……
“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在民族工作领域耕耘20年,这段驻村经历让我深刻明白一个道理:你拿群众当父母,群众才会拿你当亲人。未来,我将继续和各族干部群众一起奋斗,为民族团结事业出一份力、尽一份责。
(编辑:马永)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