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增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由之路。
2023年,国家民委顺应各民族大流动大融居不断增强的趋势,以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为主要抓手,动员社会力量,拓宽平台载体,创新方式方法,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各族群众学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乐在一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广泛拓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
以各族青少年为重点,在孩子心中种下民族团结的种子
“北京,我们来了!”2023年5月30日,青海玉树儿童福利院40名青少年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北京公益之旅。
5天的时间里,玉树、北京青少年共同观看天安门升旗仪式,参加“我和祖国一起成长”主题演出,游览故宫、长城等名胜古迹,观看中超足球比赛,与国安少年足球队队员一同训练交流,走进中央民族大学、中央民族歌舞团,与各族大学生、青年演员开展交流学习,留下了一段难忘的回忆。
“玉树青少年北京行”是以青少年为重点促进各民族“三交”的具体举措之一。一年来,在国家民委等有关部门的示范推动下,各地相关部门立足推动各族青少年“三交”、增强各族青少年“五个认同”,创新组织各类各族青少年交流活动4万余场次,覆盖人数近千万。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已成为新时代促进各民族“三交”、夯实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根基的基础工程。
在活动中,各地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贯穿交流活动项目设计、组织实施、考核评估全过程,作为衡量活动成效的根本标准,让各族青少年在交流活动中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高位协同推进。内蒙古、云南等18个省区市先后召开省一级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工作;北京、天津等27个省区市成立专门协调小组,推动计划落实;河北、山西等24个省区市先后制定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夯实部门责任。
——聚焦铸牢主题。各地涌现出一大批以“石榴籽”“祖国情”“中华行”“心向党”等紧扣主线开展的交流活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中华文化学院共同举办“祖国情·中华行”新疆青少年暑期研学活动;黑龙江打造“北疆·石榴情”边境地区各族青少年交流活动。
——丰富形式内涵。各地充分利用人文历史、自然科学等资源,创新交流形式、丰富活动内涵。河北、西藏推出“寻根燕赵溯史源、汉藏交融谱新篇”活动,让两地学生实地探索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历史进程;陕西打造“万名学生回延安”活动,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拓宽平台载体。广西、新疆、西藏三地联合举办少先队员主题云队会,少年儿童相聚“云端”,互赠礼物,互送祝福;贵州以乡村群众性体育赛事为媒,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主义教育等元素,创新举办“村BA”“村超”等体育文化活动。
精心设计、精彩纷呈的各类交流活动,让各族青少年收获满满。参加各族青少年北京夏令营的西藏学生旦增达珍说:“通过参加夏令营,我懂得了中华民族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各民族间早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
以互嵌共融为关键,让各民族群众守望相助、共同发展
湖北省武昌区平安路有一家新疆和田烤肉店,店主是新疆人麦麦提托合提和湖北人张金林。两人在创业过程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先是在一起合租超市的场地开店,后来一起错时经营,一个做早餐,一个做晚餐。在两人的共同努力下,烤肉店生意红红火火。
随着各民族大流动大融居的趋势不断增强,像麦麦提托合提和张金林这样的合作经营者随处可见。湖北从共住一个小区、共建一个家庭、共盘一个门店、共享一个岗位、共创一份事业等方面引导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2023年,国家民委以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为抓手,指导山东、江苏、湖北等地开展互嵌式发展试点示范项目,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完善政策举措,营造环境氛围,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
——健全体制机制,推动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国家民委指导东中部城市设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站(点),推动服务管理工作提档升级;研究制订《社区民族工作指引》,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提供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在云南楚雄州召开13省(区、市)23州市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跨区域协作会议,把深化东西部协作、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和区域合作等机制作为互嵌式发展的重要保障。四川推动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设,探索实施城市和社区民族工作“两项标准”,为城市民族工作设置20项具体任务、10项保障措施,社区民族工作设置21项具体任务、4大类保障措施,帮助基层民族工作找准方向,绘好路线图,搭好服务管理平台。
——以社区为着力点,推动各民族流动融居。上海深入开展“家在上海”主题实践活动,让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增强“上海是我家”的认同,助力他们实现“我在上海有个家”的心愿。吉林深入实施城市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筑基工程,设立“一站式”民族工作服务站,推进“互联网+民族团结”智慧社区建设,支持社区开展心理疏导、职业技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等方面的教育培训。贵州以城市社区特别是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为载体平台,以“红石榴+X”行动为抓手,推进“红石榴+薪”行动增收入、“红石榴+心”行动强交融、“红石榴+星”行动树典型、“红石榴+新”行动练能力,全方位、多层次推动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西藏因地制宜构建互嵌式社区,涌现出拉萨市河坝林社区等一批多民族和谐街道(社区、家庭)典型。
——以就业创业为重点,搭建东中西部跨区域协作平台。发挥对口支援、东西部协作等区域协调机制的作用,推动不同地域机制同建、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如,福建和宁夏建立闽宁合作机制,搭建“三位一体”用工服务平台,发挥驻区外劳务工作机构作用,定期交换求职需求清单和岗位供给清单,对符合用工需求的群众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江苏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暨“红石榴就业行动”,建立民族地区劳动力招引协作机制,全省200多家企业面向民族地区招收员工。
以旅游业为抓手,让各民族在旅游中相识相知、增进认同
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旅游是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也是各民族相互了解、增进感情的重要渠道。一年来,国家民委联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深入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组织召开现场交流会,精心培育试点示范项目,不断增强旅游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质,让各族群众在旅游中联系更紧密、交流更充分、感情更融洽。
——突出铸牢主线。敦煌石窟展现中华文化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西藏拉萨大昭寺的“唐蕃会盟碑”,铭刻汉藏民族团结的历史;承德外八庙见证各族文化在大一统理念下和谐共生……神州大地,处处是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有力佐证,处处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写照,处处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
2023年,国家民委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以增进共同性为方向,会同文化和旅游部以中华文明探源、中华文化标识等为主题,编制16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的旅游线路项目;会同国家文物局围绕“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丝路文化、大运河文化”四大主题,编制首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博物馆精品研学资源推荐项目;指导地方深入挖掘、整合各地突出体现中华文明五大特性和充分展现自古以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丰富资源,坚持以中华民族正确历史观为根本遵循,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新的史料体系与话语体系为依据,培育了18个试点示范项目,让各族群众在旅游体验中深刻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不断增强“五个认同”。
——推动双向奔赴。2023年7月10日,“跨越山海循源头,沿着黄河遇见海”鲁青互游双向交流暨“二十万人游海北”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县举办。“好客山东”牵手“梦幻海北”,两地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各民族全方位嵌入与交融。
旅游业的飞速发展,让民族地区和东中部地区的“双向奔赴”不断深入。大批游客到民族地区或短暂停留,或创业定居;少数民族群众走出家门,到东中部地区感受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旅游业促进了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要素的流动,彰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活力和韧性。
“航线开到哪里,我们就把游客送到哪里。”上海春秋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将旅游促“三交”工作融入公司战略发展及管理体系,通过边疆航线、援建包机等项目,打造新疆喀什乡村体验游、青海三江源腹地采风游、西藏世界之巅景观游等多条精品旅游线路。河南全力实施文旅智力支援、旅游宣传推介、文旅产业发展等重点工程,培育地铁“哈密号”、专列“豫疆号”等品牌活动,推动豫哈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取得丰硕成果。
——携手繁荣进步。近日,一则《2.65亿人次!新疆2023年接待游客创历史新高》的新闻在网上广受关注。拥有16个5A级景区的新疆,成为许多东中部游客追寻的“诗和远方”。
旅游促“三交”计划实施,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进一步聚焦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推动民族地区旅游业融合发展,让旅游成为各族群众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之一。民族地区成为旅游首选目的地和热门打卡地,各族群众端上“旅游碗”、吃上“生态饭”、开办“农家乐”、卖好“土特产”,日子越过越红火。
云南以绿水青山为形、以乡愁乡韵为魂,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全省旅游特色村达1000余个,2023年累计接待游客11.65亿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收入8600亿元,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350多万人。广西搭乘体验式、个性化的新消费浪潮,打造“壮族三月三”“潮玩”模式,2023年“壮族三月三”期间,全区共接待游客1360.9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5.8亿元,增幅均创新高。
亲戚越走越亲,朋友越走越近。一年来,伴随“三项计划”、全国少数民族参观团、“西部计划”志愿者、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等平台载体进一步多样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路径进一步得到拓宽深化。在你来我往、频繁互动中,各民族加深了理解,增进了感情,厚植了友谊,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有力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铸牢,凝聚起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强大合力。
(编辑:马永)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