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中华丨“先有鹤年堂,后有菜市口”,比故宫、天坛还早的这家北京老字号药店,创始人是色目人?
来源:“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孙纪文 谭诗瑶 发布日期:2024-01-15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阅读原文

 


          

  明永乐三年(1405年),一所中医馆在北京菜市口大街热闹地开业了。这所医馆就是至今已有六百余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鹤年堂”,建立时间比故宫、天坛早15年,比地坛早125年。

  创立这所京城著名医馆的是一位古稀老人,名为丁鹤年,是一个色目人。

  色目人,是元朝对于西北各族、西域乃至欧洲来华各族人的泛称。丁鹤年的家族来自西域。他的曾祖阿老丁、叔祖乌马儿都是元朝初年的色目商人,因为在忽必烈西征时为其提供了有力的经济支援,丁氏一家得以入朝为官。丁鹤年的父亲在武昌任职,就在这里安了家。

  元朝元统三年(1335年),丁鹤年在武昌出生。

图片

  ▲丁鹤年。

  时值元末,元朝统治开始动摇。元至正六年(1346年),丁父去世。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武昌被攻陷,丁鹤年侍奉着母亲出逃镇江。为了给母亲治病调理身体,他潜心钻研养生滋补方剂。不幸的是,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丁母去世了。

  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战乱基本结束,丁鹤年立即从宁波四明赶回千里之外的武昌,为父母迁葬。他先将父亲的墓地迁去故居附近山中,又几经周折,终于寻找到母亲的埋葬之所,将其迁至父亲墓旁。

图片

  ▲丁鹤年在四明避难,居住在保国寺。(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丁鹤年将自己的忠孝之思诉诸笔端。他以“人生天地间,忠孝理最大”咏叹忠孝,以“衣上犹存慈母线,手中长把岩君书”感念母恩,诗意与情思感人至深。

  丁鹤年为父守孝八年,为母守孝五年,不远千里为父母迁葬,可谓至孝。明初名士乌斯道为丁鹤年作《丁孝子传》,以彰其孝道。四库馆臣在《四库全书总目》中,称赞他“笃尚志操,兼以孝闻”。

  作为一个色目人,丁鹤年却具有儒家“孝仁”的品格,这与其家族深受优秀传统文化浸染息息相关。他从小就修读儒家经典,勤奋好学,17岁就已经精通《诗》《书》《礼》。豫章名儒周怀孝在武昌讲学时,对他青睐有加,曾想招他为婿,为了照顾母亲丁鹤年婉谢了老师的好意。

图片

  ▲丁鹤年隐居于南湖(今洋澜湖)畔,写下大量诗篇,结成《海巢集》。(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丁鹤年淡泊名利,无心仕途。他寄情山水,也心系家国, 以诗笔书写家国情怀,以“有家不可归,无家将奈何”,传达出因兵乱无法返乡,无奈又失落的情感;以“西风古冢游狐兔,落日荒郊卧野狼”,描绘出危机四伏的社会环境;以“谁知海上垂纶者,去国长悬万里心”,表达虽远离朝廷,却始终牵挂国家命运的真挚情感;以“守令近民勤圣念,早须报政五云间”,反思匡世济民的理念。

  丁鹤年是杜甫诗歌的忠实喜好者。他熟读杜甫全集,极为推崇杜诗。对丁鹤年而言,杜甫是一位难得的异代知音,相似的乱世遭际、同样的高洁情操,每每读杜都能引起情感与灵魂上的共鸣。

图片

  ▲杜甫。

  丁鹤年与杜甫,同样身处家国巨变与社会动乱之际,杜甫有短暂的失望,但更多是坚定的希望,坚信有朝一日国家会重回太平盛世,这也许是独属于唐人的自信。

  丁鹤年受杜甫《江汉》一诗的启发,在《腐儒》一诗中写到“落魄乾坤一腐儒,生逢四海日艰虞。异邦作客歌黃鸟,空谷怀人咏白驹。岂有纵橫干七国,亦无词赋拟三都。時危那敢辞贫贱,第恨长年走畏途。”在无奈中隐含着殷切期盼。

  时代背景与身份差异造就了二人诗风情调的不同,但他们渴望国家统一与社会和谐的情感却是一致的。

  在长年累月的漂泊生涯中,丁鹤年深刻认识到战乱给国家与人民带来的伤痛与苦难,忍不住发出“岂意兵荒南北遍,化行沧海独升平”的呼喊,由衷期盼国泰民安那一天的到来,而他也确实等到了。

图片

  ▲壬午年制西鹤年堂白瓷药罐,藏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图片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丁鹤年的家族还是一个医药世家,他的曾祖父阿老丁就是元朝宫廷的一名饮膳太医,因药膳、保健药汤而闻名。

  丁鹤年自幼聪颖好学,对养生医学耳濡目染。战乱中父母兄姐相继去世,加上瘟疫肆虐的社会现实,丁鹤年逐渐坚定了行医济世的决心。

  他四处拜访名医探讨养生之法,留心收集民间药方,还教书卖药,在行医治病中积攒实践经验。

图片

  ▲鹤年堂。(图片来源:北京鹤年堂医药有限责任公司网站)

  明初天下一统,丁鹤年重燃起济世的念头。明成祖朱棣采取了对色目人的安抚、融合政策,许多色目人在北京聚居。1405年,在好友乐良才等人支持下,丁鹤年在北京创办了“鹤年堂”。

  他耐心接待患者,仅收取草药的成本价格,问诊、开方均免费,面对贫病者甚至免费送药,被称为“平民药局”。这一年夏天,北京遭受严重旱灾,大量灾民流离失所, “鹤年堂”向平民百姓们敞开了救助的大门。明永乐六年(1408年),各地瘟疫不断,丁鹤年研制出“避瘟金汤”,无偿赠与灾民。

图片

  ▲戚继光题写的“调元气”“养太和”牌匾。(图片来源:北京鹤年堂医药有限责任公司网站)

  现在悬挂于正堂的“鹤年堂”匾额,据传是当时的内阁首辅严嵩所书,而两侧悬挂的“调元气”“养太和”两句,则出自抗倭英雄戚继光之手。明朝名臣杨继盛极为欣赏“鹤年堂”包纳百家的胸怀,专门题写了“欲求养性延年物,须向兼收并蓄家”的楹联。

图片

  ▲杭州柳浪闻莺公园内的丁鹤年墓亭。(图片来源: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微信公众号 )

  为人忠厚孝义、为诗美善一体、为医治病救人,丁鹤年的一生彰显着君子“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的品格力量,也践行了其所应担负的责任与使命。

  (作者简介:孙纪文,西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谭诗瑶,西南民族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


  监制 | 王翔宇

  责编 | 刘渝西

  审核 | 蓝希峰

  制作 | 胡晓蝶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