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丽第一个在喀什古城开起民宿,为游客提供歌舞表演、美食体验、住宿等多元服务。
在喀什古城铁业公社,68岁的米吉提·买买提是传统铁器手工打制工艺的第六代传承人。
采访团成员在麦盖提县红枣产业园采访。
在麦盖提县刀郎画乡,采访团成员观赏极富艺术想象力的刀郎农民画。
采访团成员在盖麦提县防沙治沙中心采访。
拥有两千多年建城史的“丝路明珠”喀什,是多民族共居的家园。
麦盖提县三面环沙,是我国唯一一个嵌入沙漠的县城。
采访团成员在“百年老茶馆”直播。
在泽普县布依鲁克塔吉克民族乡,鹰笛的乐声中,采访团成员沉浸式体验塔吉克族特色文化。
喀什古城的食品店“爷爷的爷爷的爸爸的馕”已传至第七代。
在麦盖提县N39°沙漠旅游景区,采访团成员体验“旅游+文化+体育+N”的沙漠游新业态。
在喀什古城乐器店,听店主买买提吐尔逊·阿巴伯克日介绍自己亲手打制的热瓦甫。
行走在高台民居原汁原味的土墙院落里,如同穿梭在历史人文的隧道中。
在喀什古城的一砖一瓦间,感受文明的脉搏。
道中华边疆行·喀什海报。
新疆喀什,位于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东临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依喀喇昆仑山,西靠帕米尔高原,与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三国接壤。拥有两千多年建城史的“丝路明珠”喀什,承载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印记,成为多民族共居的家园。
11月23日至26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道中华边疆行·2023”采风采访活动走进新疆喀什地区。采访团先后在喀什古城、麦盖提县、泽普县实地采访,体验文旅融合发展成果、见证沙漠治理伟大壮举,共同感受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时代新貌。
喀什古城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生土建筑群之一,采访团成员行走在高台民居原汁原味的土墙院落里,如同穿梭在历史人文的隧道中,在一砖一瓦间感受文明的脉搏。如果说古城样貌、高台民居是静态的历史,那么由各族人民群众创造的文化艺术就是活态的遗产。
在古城,见证百年的坚守。吾买尔江·吐地是“爷爷的爷爷的爸爸的馕”的第七代打馕师,随着喀什旅游业的发展,艾山江化身“馕文化”传播大使,在与游客的相处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铁业公社不起眼的角落里,68岁的米吉提·买买提作为传统铁器手工打制工艺的第六代传承人,几十年如一日的“打铁”,尽心尽力将这项手工艺继承发扬;
在古城,感受文化的脉动。喀什古城有63家店铺传承传统技艺,其中47家挂牌非物质文化遗产店铺标识牌,涉及木器、土陶、乐器、花帽、服饰等12个项目。采访团成员走进喀什古城乐器店,听店主买买提吐尔逊·阿巴伯克日介绍自己亲手打制的传统乐器,感受热瓦甫、手鼓、都塔尔等乐器的别样风情;
在古城,赞叹先行的勇气。古丽第一个在喀什古城开起民宿,为游客提供歌舞表演、美食体验、住宿等多元服务,这种创新和前瞻性的做法为喀什古城的旅游业注入新的活力,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
……
麦盖提县三面环沙,是我国唯一一个嵌入沙漠的县城。这里常年风沙弥漫,向沙漠要生存空间、在沙漠中发展经济成了麦盖提各族人民肩上的使命。
文旅融合,点沙成金。在麦盖提县刀郎画乡,采访团成员观赏极富艺术想象力的刀郎农民画,倾听农民画家讲述民族团结故事,了解麦盖提县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景象,感受悠远神秘的刀郎文化。在麦盖提县N39°沙漠旅游景区,采访团成员体验“旅游+文化+体育+N”的沙漠游新业态,感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浩瀚和“刀郎木卡姆,漠上舞翩跹”的风情,为“瀚海明珠麦盖提”特色名片点赞。
生态经济,产业助力。麦盖提人积极探索发展生态经济型产业,在梭梭林下接种“沙漠人参”肉苁蓉,治沙致富,实现双赢。当红要趁“枣”,麦盖提县下大力气做好红枣“大文章”,树立品牌,打造完整链条,走出一条极具特色的红枣产业发展之路。采访团成员体验林下种植经济作物肉苁蓉采摘,在麦盖提县红枣产业园观看红枣分级、晾晒、清洗、装箱的过程。
植树造林,福泽万代。“春天的时候,沙漠上满眼都是绿色,郁郁葱葱,十分震撼。”提及植树造林的成果,麦盖提县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王宇锋成就感满满。十余年来,各族群众在麦盖提县筑起绿色屏障,绘出生态名片。目前,麦盖提县防护林面积已达46万亩,树木2.6亿株,总体成活率达到95%以上,在沙漠里建起绿洲再也不是遥不可及的神话。
泽普县城南30公里处的布依鲁克塔吉克民族乡有着“最美塔吉克风情小镇”的美誉。采访团成员走进塔吉克族居民家中,在鹰笛的乐声中,和塔吉克族群众一同起舞,沉浸式体验塔吉克族特色文化,感受“中华民族一家亲”的魅力。
如今的喀什,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自然生态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产业贸易蓬勃发展。这颗“丝路明珠”正在新的历史时期,散发着更加耀眼的光芒。(本文图片由“道中华”边疆行采访团提供)
(编辑:文静)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