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成都天府新区华阳街道安公社区,居民在排练节目。
立冬时节,天气渐寒,温暖仍在。四川茂县,村民何有信正为花椒树进行防冻管理,期待来年的丰收;荥经县龙苍沟国家森林公园的红叶,舞出最后一丝秋韵,让各地前来的游客尽览层林尽染的壮阔;色达县的草原牧区,“马背宣讲团”策马奔腾,为牧民送去理论和政策知识……天府大地,一幅幅和美画卷,勾勒出各民族团结和谐的生动图景。
四川自古以来就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家园,各民族同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守望相助、亲如一家。近年来,四川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奋力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
“现在我们所在的安公广场,是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舞台。”日前,记者来到成都市天府新区华阳街道安公社区,社区党委书记张彪介绍起社区各民族和睦相处的情况。
2022年9月,在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各民族跨区域流动加速、各民族群众向城市聚集发展的大背景下,四川出台《四川省城市民族工作标准(2022年版)》和《四川省社区民族工作标准(2022年版)》,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加快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
安公社区便是四川在城市中重点建设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之一,这里生活着汉、藏、维吾尔、布依、仡佬等22个民族的群众。
“我们一家三口都是社区志愿者,退伍后能继续发光发热,帮助各族群众把生活越过越好,我觉得很幸福。”在安公文化之家“石榴籽”服务站,记者见到了社区微网格员杨元忠。环境卫生清理、辖区巡逻、共享花园维护……杨元忠参与社区多项志愿服务活动,在调解矛盾纠纷、疫情防控、抗洪抢险中积极发挥作用。
结合实际,安公社区探索形成了“五线发动”“六大平台”的基层民族工作“五六工作法”。通过党员线、自治线、志愿线、社团线、服务线,充分发挥各族党员先锋作用和各族群众主体作用,参与社区发展治理。
“我们还通过搭建自助服务、文化活动、权益维护、关爱救助、就业创业、资源整合等平台,帮助解决各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不断增强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张彪说。
“一方面我们要做好服务,帮助少数民族群众进得来、留得住、过得好。另一方面,我们着力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社区管理和公益活动,真正融入社区、融入城市。”四川省民族宗教委相关负责人说。
离开成都市区,记者来到位于阿坝州理县县城西部的米亚罗镇,这里坐落着一个美丽的村庄——吉柯村,藏、羌、汉等各族群众在这里繁衍生息。2020年经村级建制调整改革,由原尽头村与山脚坝村合并而成。
“因为是两个村合并的,大家彼此不熟悉,起初村里矛盾多。”米亚罗镇党委书记杨汝渊说。
然而,这两年情况却发生了变化——在全村干部群众共同努力下,这个海拔高、气候条件差的高山远寨变成了远近闻名的“三家园”示范村。
2022年,阿坝州委确立了建设生态美丽、和谐幸福、富裕小康“三家园”的目标,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吉柯村抢抓“三家园”建设机遇,围绕“支部为引领,两轮产业驱动,三轴联动夯基”思路,推动了治理机制的优化,建设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
如今,吉柯村的大小事都是群众自己干,环境提升、铺设坝子、修补路面……不仅环境越来越美,人心也越来越凝聚。
“我们打造党群活动中心时,预算是50万元左右,最终只花了20万元,因为村民们自愿参与、投工投劳开展建设,许多材料都是从鹧鸪山上捡下来的。”杨汝渊说,如今,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产业发展了,村里和谐了,各族群众亲如一家。2022年,吉柯村成为州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沿着213国道,记者来到阿坝州茂县。不远处的半山上,矗立着一座座石头砌成的房子。
上午9点,伴着震天笛声、号角和羊皮鼓声,激越高亢的《中国古羌城》音乐响起,高大的城门缓缓打开,巨幅羌红在云梯上翻飞,热情欢迎八方宾客……这是茂县中国古羌城开城仪式的场景。
据羌文化专家陈海元介绍,茂县是全国最大的羌族聚居县,也是羌文化核心保护区。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茂县境内的羌族碉楼、村寨等遭受毁灭性破坏。为抢救性保护濒危的文化遗产,四川积极探索文化创新发展新模式。当年10月,茂县等地被设立为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019年,该实验区入选首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顺着文化宣传员乔红敏的指引,拾级而上,进入城门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和民间艺人带来的羌笛、萨朗、推杆等20余项文化展演正在进行。
在古羌城的一处天台,记者见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羌绣传承人李兴秀。她告诉记者,羌绣,曾一度面临传承危机。如何吸收借鉴各民族优秀文化和技艺,把羌绣传承好?这是李兴秀思考得最多的问题。
“我平时一有机会就带着徒弟到各个文化中心参观与交流,让徒弟们多了解各民族的文化与技艺,思考我们如何创新。”如今,李兴秀的徒弟有50余人,培训的绣娘多达2.5万余人,大家在学习与交流中,取长补短,使古老羌绣焕发时代生机。
一针一线,绣出的不仅仅是花纹,还是历史与故事。五彩的羌绣,在一代代传承人的接续努力下,正乘风出云,为讲好中国故事增添光彩。
近年来,四川完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开展文旅资源大普查,建设省级非遗档案馆和非遗数据库。同时,成立高校非遗保护联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夯实民族团结进步根基
汶川中学校面朝奔涌的岷江,坐落古道雁门河谷。记者来到学校时,淅沥的秋雨洗去校园的尘埃,显出清新底色。
这所“5·12”汶川特大地震后修建的中学,由创办于1964年的汶川县威州中学等3校合并而成,是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之一。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我们坚持‘为民族塑魂,为家国强本’的办学理念,扎实推进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引领各民族学生全面发展、健康发展,增强‘五个认同’。”汶川中学校党委书记龙绍明说。
近年来,四川重视教育这一关键领域和学生这一关键群体,持续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校园文化建设、教育教学、日常管理、队伍建设等深度融合,建成130多个省级以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
如今,四川省民族自治地方51个县(市)全部完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任务,义务教育得到全面保障,群众教育负担大幅降低,重教兴学蔚然成风。
不仅是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医疗卫生事业也得到快速发展。
“你就是天全县中医医院的高医生吧?”前往康定市支援路途中,被曾经诊疗过的患者认出,天全县中医医院骨伤科二病区主任医师高凯章有些意外。
天全县地处川藏公路G318沿线。医院门诊内,前来问诊的患者络绎不绝。数十年来,该院一直坚持“简便廉验”的中医特色服务,过去只收取0.5元的门诊挂号费,近几年才提至1元。天全县中医医院院长陈若雷介绍,医院每年门急诊量约56万人次,少数民族患者占1/3。对于经济困难的各族群众,医院减免部分医疗费用等。
破解上学难、交通难、用电难、饮水难、医疗难、就业难、增收难等民生难题,四川省加快落实落细民生实事,交出一份沉甸甸的民生“账本”。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满足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四川不断夯实民族团结进步根基。
如今,在广袤的天府大地,各族人民在这片热土繁衍生息,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不断树牢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编辑:马永)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