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容”促“融” 凝聚共荣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曲硐经验”
来源:中国民族报 李翠 发布日期:2023-10-19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逛曲硐老街、万人同吃黄焖鸡、徒步博南古道……9月23日,即第6个中国农民丰收节这天,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永平县迎来一年一度的“博南文化节”,位于县城南端的博南镇曲硐村宾朋满座,一片欢腾。“博南古道从这里经过,马背驮来五彩的生活……”一首《曲硐之歌》,让人们的思绪在历史与现实间穿梭。

  永平境内的博南古道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路段,经南方要隘博南山顶叮当关,越兰津古渡霁虹桥,达永昌,通往缅甸、印度,是蚕丝、茶叶、盐巴、中药材、棉纱、煤油、宝石等货物运输的交通要道。

  曲硐地处博南山东麓,自古就是博南古道上的重要驿站、滇西重要的商贸集散地。历史上,西去东来的商队马帮,大多要在曲硐加足料、铆足劲儿,重新踏上行程。这个曾经的丝路古驿,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发展成为汉、回、彝、白、苗、傈僳等各族群众和谐融居的乐土,在新时代描绘着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生动画卷。

  第八届博南文化节期间,各地嘉宾在曲硐体验“长街宴”、品尝黄焖鸡。 李翠摄

 

  赓续历史文化传统,守护精神家园

  “嬢嬢(读“niang”,当地方言,意为“婶婶”),到西门老街吃席去!”中秋节、国庆节“双节”来临之际,曲硐村西门古街上佳肴飘香,笑语不断。耄耋老人、人民教师、中小学生受到邀约,前来赶赴秋天的第一场“长街宴”。“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家长代表马玲妮感慨万千,“在党的阳光雨露下,家家户户奔小康,实现了老有所养,幼有所育。”

  “我们以这种方式为祖国庆生,也是为了弘扬尊老爱幼、尊师重教的中华传统美德。”曲硐村党总支书记马麟介绍,曲硐村结合古村保护、旅游景区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等工作,在村容村貌中突出历史文化符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住民族团结的根脉。

  “汉德广,开不宾;度博南,越兰津;渡澜沧,为他人。”这是博南古道上流传的一首民歌。自汉代开南疆、强治理以来,一批批马帮、商客、游人、兵丁、移民沿博南古道往来,马帮文化、农耕文化、边屯文化在曲硐碰撞交融。

  如今,“嘚嘚”的马蹄声不再,人喊马嘶成为历史,留下文化的印记、精神的财富。行走在曲硐街巷,汉唐风格的建筑翘角飞檐、雕梁画栋,马帮主题的铜雕栩栩如生,罗汉彩故居、永平县立简易师范学校旧址浑朴庄重,装饰画里绘着龙凤、祥云、梅兰竹菊,还有屋檐下挂着的马灯、民居旁立着的拴马桩……移步换景,处处散发着历史的气息、文化的韵味。

  “徐霞客、杨慎、徐悲鸿、斯诺等名人都曾在曲硐留下足迹。”永平县文联主席、社科联主席张继强多年关注、研究博南古道,常常流连于曲硐的老街古巷,踏访人文古迹。“在曲硐,民族团结源于开放包容的文化心态,这一心态的形成,又与它所处的位置及其历史渊源分不开。”张继强说。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新时代的曲硐人民,从深厚的历史文化中汲取营养,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心向北京、拥护核心”等主题活动,树立勤劳致富、爱岗敬业、孝老爱亲等先进典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与时俱进,共建共享发展成果

  今年79岁的马玉麟是土生土长的曲硐人。据他回忆,他家世代从事与博南古道有关的营生,“父亲是马锅头,家里鼎盛时期有十多匹骡马”。年轻的时候,马玉麟曾经挖过路、敲过石头、贩过牛羊、修过电站,后来以承包公路相关工程发家致富。

  马玉麟的妻子马沛菊心灵手巧很能干,村里人称“阿巧嬢”,烧黄焖鸡、腌腊鹅、做酱菜等样样拿手,夫妻俩注册成立了餐饮公司,经营特色食品,都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如今,大儿子马世永子承父业,将养路公司、餐饮公司打理得井井有条,吸纳周边各族村民就业增收。

  守着交通要塞,曲硐人过去主要以经商、赶马等为生。20世纪以来,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博南古道逐渐被滇缅公路(现为320国道)、大保高速、大瑞铁路所替代,当地人仍多从事与交通、餐饮、住宿、商贸等相关行业,利用现代交通获得发展。

  正是核桃成熟的季节。纵横交错的巷道深处,清脆的敲击声此起彼伏。大大小小的加工坊里,村民们挥舞着小铁锤敲击核桃,娴熟地剥出核桃仁。在他们身后,一箱箱新鲜的核桃仁整装待发。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曲硐,人均耕地不足三分,难以发展种植业,全村没有一棵核桃树,却凭借经商传统和区位优势,成为滇西最大的核桃集散地,小果果变成村民致富的“金果果”。核桃运到曲硐,经过加工后销往全国各地,有的还远销欧洲市场,这里每年交易核桃相关产品约10万吨,交易额逾10亿元。

  天刚亮,位于曲硐村北角的云南核桃(坚果)交易中心广场上,就站满了核桃种植户、个体商贩,一箱箱核桃仁样品依次陈列,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仔细比货、询价,寻找满意的货源。

  不到半小时,永平县水泄乡阿林村村民刘章炎带来的70多公斤核桃仁成功售出。“老板觉得质量好,给出28元(每公斤)的价格,我们很满意。”刘章炎的妻子说,“曲硐的交易中心老板多,又识货,在这里能卖好价钱。”

  腰包鼓了,生活好了,更需要聚拢人心。曲硐村有33个村民小组、2186户8789人,偌大一个多民族村子,如何凝心聚力?尤其是近年来,棚改、旅游景点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村里要办的“大事”越来越多,村两委加强党建引领,创新实施“村党总支定制度、协会推落实、能人助治理”模式,调动村民积极性,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在村党总支带领下,核桃经营协会、老年协会、妇女致富协会应运而生。核桃经营协会从最初的55个会员,发展到目前已吸纳了274户个体户,干事创业劲头更足;返乡的离退休干部、德高望重的老人纷纷加入老年协会,为家乡建设建言献策,发挥余热;有着一技之长的妇女组织成立致富协会,带动身边更多姐妹就业创业,撑起“半边天”……

  曲硐村老年协会会长、有着近40年党龄的退休老干部马永宁是曲硐村的“大忙人”,也是村民们的“贴心人”。每逢传统节庆、博南文化节等重大活动期间,或是有村民家办红白喜事,总能看到马永宁手持扩音喇叭,协调秩序、招呼客人的忙碌身影。“忙得团团转,但也乐在其中。”马永宁说。

  “今年博南文化节期间,村里连续举办好几场‘长街宴’活动,接待全国各地上万名嘉宾,还有村里200余名老人、1000余名中小学师生。工作量很大,村委会和几个协会都积极出人出钱出力,就为了一个目标,团结一心办好村里的事儿,让大家伙满意!”曲硐村妇女致富协会会长李赛琴说。

 

  曲硐村一角。 李翠摄

 

  团结巷里一家亲,同心守好生命线

  曲硐古街上有一个“民族团结示范巷”,巷口标有“回汉同饮一井水”的牌匾非常醒目。巷道两侧,回、汉村民比邻而居、相处和睦。

  曲硐村委会干部余春蒙家就在附近,从小耳濡目染,对回汉不分彼此、守望相助有着切身体会。“过去,村里每十户人家就共用一口水井。”余春蒙说,各民族“同住一个屋檐下”“共用一口井”,不分彼此、亲如一家的佳话代代流传。

  如今,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不再饮井水,但“共用一口井”的情谊仍在延续。谁家有红白喜事,邻居不分民族都会前去帮忙。逢年过节,邻里欢聚一堂,共同庆祝。

  在曲硐,民族团结源于传统、融入生活,并在创建中不断巩固。随着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深入推进,村里种上了民族团结林,竖起民族团结碑,建好民族文化广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标语、主题景观随处可见,“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成为共识。

  静谧的滇朴公园旁,坐落着一个热闹的四合院——博南快乐幼儿园。幼儿园正门上方中间,挂着永平县“民族团结示范点”的牌匾。院内传来“手牵手,心相印,同甘苦来共命运……”的背景音乐,幼儿园创始人纽琼仙正带着孩子们学跳舞蹈《中华民族一家亲》。

  奶奶是回族,爸妈是汉族,儿媳是白族,女婿是苗族……纽琼仙所在的多民族家庭重视家风建设,家人和睦相处,其乐融融。她倾注几十年心血的幼儿园,也是一个汉、回、彝、白、苗、傈僳等多民族师生组成的大家庭。

  “民族团结融入我的家庭,也是我工作的重要内容。”纽琼仙介绍,幼儿园打造“党旗所指,童心所向”党建品牌,举行“国旗下讲话”“唱出红色精神”“舞出爱国情怀”“民族团结促和谐”“红色电影我爱看”等活动,在师生、家长心中厚植家国情怀,播撒民族团结的种子。

  近年来,永平县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打造“博南石榴红”创建品牌。“曲硐村的实践,是永平县找点位、抓示范、树标杆重要经验的生动体现。”永平县政协主席马永理说。2020年,曲硐村成功创建为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不久前,永平县命名了首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单位和“博南石榴红”示范典型共79个,曲硐村委会、曲硐民族文化广场、曲硐文化旅游区和纽琼仙榜上有名。

  “下一步,我们将在曲硐村继续打好历史文化牌,抢抓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机遇,促进各民族经济共荣,推动文化传承交融,拉紧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纽带。”永平县委常委、县委统战部部长沙海燕说。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