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与佛教文化】
河东狮吼,“河东”是地名,即河东郡,秦初置,辖晋西南地区,治所在今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河东旧属柳姓郡望,凡说姓柳,人们必然想到河东人氏,杜甫就有“河东女儿身姓柳”的诗句。“河东狮吼”一词出自宋代陈季常和妻子柳氏的故事,“河东”即指代陈季常的妻子柳氏;“狮吼”,意思是狮子的吼叫声,也表示威严。河东狮吼,原意是指妻子对丈夫大声吼叫,如狮子怒吼般令人震撼畏惧,后一般引申用来形容妒悍的妻子形象。
无论是“河东狮吼”这一成语的典故还是其中“狮吼”这一比喻,都与佛教文化相关。
在佛教文化中,“狮子”或“狮吼”都是极高的赞誉之词。狮子是原产于印度或非洲的一种大型猛兽,性情威猛,素有“兽王”之称。在佛教中,佛陀常被称为“人中狮子”(或作“人中师子”)。《大智度论》记载:“又如师子,四足兽中独步无畏,能伏一切;佛亦如是,于九十六种道中一切降伏无畏故,名人师子。”佛为人中雄者,三界导师,刚强勇猛,极具威严,犹如狮子为百兽之王,故佛门弟子以此喻佛。由于狮子的吼叫声十分宏亮,能令群兽闻而生畏,所以佛教中又常以“狮子吼(或作“师子吼”)”来赞誉佛陀讲经说法的威慑力。《过去现在因果经》记载,释迦牟尼佛诞生时,“自行七步,举其右手而师子吼:‘我于一切天人之中最尊最胜,无量生死于今尽矣,此生利益一切人天。’”《普曜经·论降神品》中说:“譬如师子吼,诸小虫怖惧。畅佛师子吼,降伏外异学。”这是以狮吼为喻,称赞佛陀说法能够降服外道邪见。后来“狮子吼”也常用来称颂高僧说法,如唐代刘禹锡《送鸿举游江南》诗云:“与师相见便谈空,想得高斋师子吼。”
“河东狮吼”一词,原出自对佛教文化颇为心醉的苏轼之笔。据宋代洪迈的《容斋随笔·陈季常》中记载,苏轼被贬黄州时结交了一位朋友,名叫陈慥,号季常,因笃好佛教,所以自号“龙丘居士”。陈季常特别喜欢结交好友,经常宴请宾客,而且喜好蓄养歌舞乐伎。一日,陈季常在家中宴请好友谈论禅理,讲说“空”和“有”的妙用,至深夜不眠。突然,陈季常妻子柳氏因丈夫深夜不归,怒气冲冲地在门外大骂并用木杖猛敲间壁木墙,陈季常吓得惊落手杖,脸色大变。苏轼便作诗一首嘲讽好友惧内,诗云:“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后明朝汪廷讷根据此事演绎改编为杂剧《狮吼记》。
此后,“河东狮吼”一词便常被用来形容家中悍妇,或借以讥讽惧内之人。如明代洪楩的《清平山堂话本》说:“从来夫唱妇相随,莫作河东狮子吼。”清代吴趼人的《黑籍冤魂》戏语:“少不得太太面前还要趋奉趋奉,防是河东狮吼起来,要不太平。”林语堂在《论解嘲》中也引用道:“她是有名的悍妇,常作河东狮吼。”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
(编辑:吴艳)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