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伟大历程——写在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40周年之际
来源:中国民族报 安宁宁 罗一萌 发布日期:2023-08-11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在历史的长河中,40年岁月只是短暂一段。但对一个地方而言,足以书写气吞山河的奋斗史。

  湖北唯一、全国最年轻的自治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即将迎来建州40周年。

  成立于改革开放之初,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恩施州永葆斗志和风华,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州各族干部群众感恩奋进、勇毅前行,战贫困、建小康,控疫情、抗大灾,稳经济、促发展,实现州、县两级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全覆盖,各项事业实现了巨大跨越。

  历史,在一代代人接续奋进中前行。恩施建州40年的发展历程,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伟大历程。

  巍巍武陵山,悠悠清江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一个幸福安康、朝气蓬勃的恩施,正阔步走来。

  民生福祉持续改善——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显著增强

  盛夏时节,万物荣华。恩施大地,江山如画。

  走进咸丰县龙潭司村,村道干净整洁,民居飞檐翘角,一条彩色沥青路从村口直通每家每户,农家小院不时传出欢声笑语……虽是小山村,但得益于便利的交通、完善的设施,每当周末或节假日都吸引不少游客到此,赏美景、买特产,品美食、住民宿。村民们说,这样的好生活以前想都不敢想。

  能人返乡,共谋发展。村民周权早年间在广州办厂创业,2014年他响应号召主动返乡,与村支“两委”、能人乡贤和群众一道投身脱贫攻坚。拆除老旧房屋,改善人居环境,调整产业结构,完成活动广场、文化长廊、荷花池等20个项目建设,昔日的贫困山村换了新面貌。

  环境优美了,产业兴旺了,乡风文明了,无数个“龙潭司村”的美丽蝶变,化作恩施州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生动注脚。

  忆往昔,天翻地覆慨而慷。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恩施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全面落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创造性实施“八个到村到户”。经过全州上下艰苦卓绝的战斗,8个县市全部脱贫摘帽,72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09万贫困人口脱贫,饱受贫困之苦的恩施人民由衷感叹“一跃千年,换了人间”!

  ——交通面貌日新月异。

  路,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曾经,鹤峰县交通、饮水、农村电网等基础设施薄弱,是湖北最后一个通高速的县。近年来,鹤峰不仅逐渐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茶叶、蔬菜等产业也稳步发展起来。“以前靠天吃饭,现在发展特色种养,增收又致富;以前‘看见的山走半天’,现在村村通车很方便。”鹤峰县金泰牧家庭农场主宋庆礼说。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恩施州一体推进“铁水公空邮”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大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实现县县通高速、村村通硬化路目标,内河航运、港口码头快速发展,高速公路、铁路从无到有。恩施机场通航25个城市,恩施航空口岸和海关正式开放。

  数据最有说服力。截至2022年底,恩施州建成4条铁路,里程达341公里。在营高速公路7条,里程达588公里。现有7条普通国道和26条普通省道总里程3440公里,位居全省第一。90%的乡镇通达普通国道、省道二级公路。大道小路铺就了通往未来的康庄大道,为人民打开了更加富足、幸福的大门。

  ——教育事业蒸蒸日上。

  过去山里的孩子读书难,晴天晒、雨天淋,跋山涉水。近年来,随着一大批美而优的学校在城乡拔地而起,“最好的建筑是学校”成为恩施美谈。

  宣恩县酉水情社区是全州最大的易地搬迁社区,66栋安置房住有1200余户4500多人,配套建设有幼儿园、小学和中学。“2个孩子都在家门口上学,接送方便,也不耽误工作。暑期社区还开办了公益课堂,娃娃们学习劲头足、成绩也提高了不少。”居民周艳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恩施州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统筹推进各类教育,累计实施教育项目2714个,投资57.87亿元,建设面积403万平方米,实现了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转变。学前3年毛入园率89.03%,小学适龄儿童净入学率100%,义务教育巩固率98.48%。

  ——医疗卫生长足进步。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是全世界目前最先进的外科手术平台之一。5月29日,恩施州中心医院专家操作“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为一名巨大肾肿瘤患者成功开展保肾切除肿瘤手术。该设备在临床的成功应用,标志着恩施州实现了与国际一流医疗技术水平接轨。

  幸福的底色,是健康福祉。进入新时代,恩施州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健康恩施”迈出坚强步伐。如今,州、县、乡、村四级医疗服务体系已建立健全,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9.34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州医疗机构增至2899家,开放床位2.8万余张,专业技术人员2.8万余人,千人常住人口床位数等指标居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前列。

  ……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一串串民生数字,一项项惠民政策,让党的温暖直抵民心。

  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3年来,恩施州马不卸鞍、人不歇脚,持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州已建成22个全国文明村镇、9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1个湖北旅游名村,经济总量跃升全国30个自治州前列。

  经济实力大幅跃升,民生福祉持续改善,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这些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物质基础,也极大增强了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极大增强了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同时,也让各族人民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

  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书写民族团结与绿色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绿色,是恩施州最亮丽的底色。行走恩施大地,茶山绵延如碧波荡漾。

  深山之中,宣恩县伍家台村的茶园里,茶香四溢,风景怡人,不少游客在此亲近自然、拍照打卡。近年来,按照“茶旅融合、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伍家台积极改造老茶园,打造以观赏茶园为主的生态观光园区,成功获评国家4A景区,实现了茶园变公园、茶区变景区、民房变客房。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78.5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达1.3万元。

  小山村藏着发展大逻辑。

  伍家台村打好“生态牌”,因茶致富、因茶兴业,赢得发展主动,成为恩施州一二三产业农旅融合、茶旅融合、文旅融合的典范。

  一个共识,深入人心。恩施的优势在生态,潜力在生态,未来也在生态。

  党的十八大以来,恩施州紧紧围绕、毫不偏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生态环境保护与民族团结、乡村振兴紧密结合、高度融合,一体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好山好水出好茶。恩施种茶、制茶历史悠久,曾是唐代著名的贡茶产区,也是万里茶道源头之一。悠久绵长的文化底蕴,让恩施茶韵更足。

  2018年,“恩施玉露”绿茶和“利川红”红茶成为东湖国事活动茶叙用茶。一夜之间,“一红一绿”声名鹊起。

  随着茶叶品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恩施州聚焦品种、品质、品牌,出台《恩施玉露、利川红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州域公用品牌使用管理办法》,统筹发展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绿色茶山变成致富金山,吸引许多年轻人纷纷返乡。

  “过去我和爱人在外省打工,每年回家探亲次数有限。现在回到村里发展茶产业,不仅可以就近照顾父母和两个孩子,一年纯收入也有20多万元。”恩施市黄连溪村村民兰远斌说。

  一片绿叶,成就一个产业,带富一方百姓。

  如今,恩施州茶园面积180余万亩,茶叶种植规模居全省第一,年产干茶超过13万吨,综合产值超过200亿元,83万名茶农因茶致富,茶农人均茶产业年收入超过7000元。“恩施玉露”等品牌引领的茶产业覆盖880个村,茶产业已成为恩施州第一大特色产业、富民产业。

  恩施富硒,享有“世界硒都”的美誉。2020年5月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湖北代表团审议,在与鹤峰县全国人大代表交谈时殷切嘱托,“你们这里也是富硒地带,要利用好这一宝贵资源,把它转化为富硒产业。”

  牢记嘱托,恩施州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发挥“土、硒、茶、凉、绿”特色优势,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路径,抓实“立足大生态,构建大交通,发展大旅游,打造大产业”四大举措,不断提高绿水青山的颜值和金山银山的价值。全力推进茶、烟、菜、药、果、畜、粮、蜂八大农业主导产业全产业链建设,建成富硒特色产业基地700多万亩。以生态旅游康养、富硒产业、清洁能源、生物医药、绿色新兴产业为主体的绿色产业体系加快形成并逐步壮大。

  智慧基地进山村,绘就乡村新图景。

  利川市平均海拔1000米,是全国高山蔬菜主产区。运用5G网络及物联网技术,当地重点打造了集生产、展示、观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利川智能蔬菜园。以园区为核心,团堡镇黄泥坡村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将民族团结、农业生产、农耕文化体验有机结合,大力发展农旅融合。

  白天劳作、夜宿农家,清华大学自2021年在团堡镇建立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后,已有60余名大学生在这里体验耕读生活。“让学生通过除草、松土,挖土豆、收白菜等田间劳动,亲近自然、了解农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集体意识,促进交往交流交融,为促进乡村振兴贡献力量。”清华大学新雅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张伟特说。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全面落实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规划,扎实开展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攻坚提升行动,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恩施州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优化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以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维护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7月22日,创建恩施大峡谷—腾龙洞世界地质公园评估反馈会召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两位专家表示,这个公园是他们考察过的全球范围内最优秀的地质公园之一,同时,政府参与管理、社区建设、各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利用等方面的优势,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高端民宿四处开花、农家乐各有千秋、酒店客栈鳞次栉比……近年来,坐落在大山深处的传统村落——恩施市大峡谷风景区管理处营上村,从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问题村”,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村”,把好风景变成好“钱”景,带动越来越多村民加入旅游行业。全国各地的游客到这里旅游,和村民有了交流,加了微信,成了朋友。

  “人养山,山才养人。这条绿色发展新路子,带来了红火好日子。”营上村党支部书记向龙桥说,全村有旅游接待场所170余家、床位4700余张,从事旅游行业人员近1500余人,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02年不足1000元增长至现在的1.5万元,进一步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荒山变绿,土地生金。一个又一个“营上村”奋力书写民族团结与绿色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依托丰富的生态资源、多彩的民俗风情,恩施州旅游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点上发力到串点成线。目前,全州A级以上景区达38家,省级旅游度假区5个,高等级景区集群已经形成,旅游业已成为全州的支柱产业、引擎产业和民生产业,旅游综合实力位居全省第一方阵。

  同时,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民族团结融入血脉——

  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团结,是恩施州最深厚的底蕴之一。长期以来,各民族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共同建设了美丽家园。

  如今,无论是在机关企业、乡村社区,还是在学校、连队、寺庙等地,处处可见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美丽画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断巩固和发展。

  蓝天白云下、绿水青山中,侗族风情的黄色民居错落有致,院落门口溪水潺潺,一派宁静祥和。这是恩施市芭蕉侗族乡高拱桥村的“兰香小院”。2022年8月,芭蕉乡结合少数民族聚居和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试点,“兰香小院”的5户居民团结协作,自发改造房屋,完善旅游设施。

  “兰香小院”院落长徐仕良说,我们组建“石榴籽”党员志愿服务队,为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创造条件,通过开展民宿、农家乐等培训,让只会种地的农民掌握了制作侗乡特色菜、服务礼仪、导游讲解、茶艺礼仪等技能,“大家奋力拼搏、共建家园,关系越来越融洽,生活越来越幸福”。

  近年来,恩施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以“融”为导向,统筹谋划和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

  加强和完善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

  州、县市成立党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党建工作考核重要内容,把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列为“十四五”规划,制定《恩施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规划》。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构建起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有关方面各司其职、全社会联创共建的工作格局,形成了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强大合力。

  山同脉、水同源、民同俗,来凤县与湖南省龙山县隔河相望、一衣带水,两地县城中心距离不到4公里,是全国距离最近的跨省县城。

  10多年来,两地党委、政府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打破行政壁垒和地域界限,在基础设施、特色产业、公共服务等领域积极协作,大力推动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两县多次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成为武陵山片区民族团结协作的典范。

  全力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精心设计打花铺、傩戏等文创产品,出版《土司抗倭》《陈连升传》等文学作品,打造南剧《唐崖土司夫人》、歌舞剧《老兵》等文艺精品。推进武陵山区(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以非遗保护传承、民族文化传承基地建设为抓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伙计们啊!上工哒哟!哟嗬嗨哟……”2022年央视春晚,恩施“土家汉子”演唱的《恩施抬工号子》惊艳亮相。这是恩施非遗节目首次登上央视春晚,高亢嘹亮的歌声、大气豪放的表演,充分展示了恩施大山深处的风土人情。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恩施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持续推进非遗保护,通过“展示+展览+体验+互动游戏”等多种形式,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

  着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建立互嵌式易地搬迁安置社区,开展外来少数民族务工经商人员语言文化政策培训,推动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打造传统节日、会展、旅游等平台,有形有感有效推进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征文,举办培训班和演讲比赛,搞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

  作为湘鄂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恩施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恩施州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为载体,利用节庆日、纪念日常态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推动各民族坚定“五个认同”。

  用好用活文化遗产。唐崖土司城址承载着近400年的土家族文化延续发展史,见证了古代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对西南多民族聚居地区独特的“齐政修教、因俗而治”的管理智慧。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当地不断优化提升其宣传教育功能,揭示民族团结进步的历史内涵,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恩施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常开长盛。

  自2013年被确定为全国首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试点以来,2022年恩施州再度被命名为第十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这些丰硕的创建成果,为恩施州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乾坤日月当依旧,昨夜今朝却异同。

  40年弹指一挥间,恩施州一路砥砺奋进。阔步新征程,恩施各族儿女步伐矫健,必将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振奋的精神、更加务实的作风,铸就新的辉煌,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恩施新篇章。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