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甘南 幸福家园
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甘肃省西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与黄土高原西部过渡地带,被称为“青藏高原的窗口”。这里生活着藏、汉、回、土、蒙古等34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州总人口的63.13%。
1953年10月,甘南藏族自治州成立,开启了甘南繁荣发展进步的光辉历程。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不断加大对四省涉藏州县工作的支持力度,帮助改善基础设施、加强生态保护、保障和改善民生、发展特色产业,让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七十年艰苦奋斗,七十年光辉历程。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甘肃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特殊关怀下,在全州广大干部群众的团结拼搏下,甘南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人民生活发生历史性变化,全州各族
人民踔力奋发、砥砺前行,携手步入发展最好、变化最大、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新时代。
七十年奋发图强
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建州初期,甘南是单一的农牧业经济,经济基础薄弱,交通闭塞,城乡基础设施非常落后。1953年,全州地区生产总值只有4498万元、大口径财政收入仅有33万元,三次产业结构为95.7:2.5:1.8。
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改革开放以来,甘南州实施了一大批管全局、利长远、惠民生的重大基建项目,夏河机场建成通航,兰合、西成铁路全线开工,临合、王夏高速建成通车,卓合高速、合赛高速加快建设,“引洮济合”“引洮入潭”等水利工程建成投运,城市功能更趋完善,安全饮水、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项目实现全覆盖,改造棚户区9.7万套、老旧小区1.17万户。2022年,全州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60亿元,是1953年的27万倍,城镇化率提高到43.52%。
多年来,甘南州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努力壮大富民产业,拓宽增收渠道。2015年以来,依托“环境革命”和“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两大载体,探索创立“全域旅游无垃圾·九色甘南香巴拉”金字招牌,谋划实施“一十百千万”工程,让“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依托甘南旅游资源丰富、畜牧业发达的优势,大力发展农家乐、牧家乐、林家乐,为广大农牧民群众搭建旅游增收平台。近年来,甘南州的旅游产业取得巨大的进步,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达2000万人次,2019年荣获亚洲旅游“红珊瑚”奖,同时获得“十大最受欢迎文旅目的地”称号,甘南旅游扶贫减贫模式入围“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
经过七十年的奋斗,乘着政策的“东风”,甘南州经济规模实现“蝶变新生”,2022年生产总值增加到245.12亿元,与1953年建州之初相比增长了544倍,三次产业比例优化为17.1:11.5:71.4。
七十年精进不休
人民生活极大改善
建州初期,甘南州社会发展程度低,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十分落后,全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20元。
甘南州始终把改善和保障基本民生放在首位,着力解决就业、上学、看病、住房、行路、用电、饮水等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
甘南州青稞新品展示示范基地
七十年来,甘南州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形成了覆盖城乡、层次齐全的现代化办学体系。一批乡村小学、寄宿制学校、中学及其他重点教育工程相继建成,建立起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完整教育体系,职业教育、特殊教育质量全面提升。2022年全州有各类学校831所,在校学生达到13.8万人。
七十年来,甘南州着力健全医疗、预防、保健体系,卫生事业发展成就令人瞩目。医疗卫生机构达到885所,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执业医师、护士、卫生技术人员分别达到5.73张、2.96人、2.11人、7.43人,人均寿命由1953年的34岁提升到2022年的66岁。
“健康甘南”用心守护草原儿女
2022年,全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883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660元,人民生活极大改善,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和稳步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七十年艰苦奋斗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党的十八大以来,甘南州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方针政策、党的治藏方略和甘肃省委省政府推动绿色发展崛起的决策部署,立足州情实际,大胆探索创新农牧村发展新模式,率先提出了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揽,以环境综合治理为切入点,深度融合小康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脱贫攻坚、产业发展、美丽乡村、社会稳定、基层组织建设等要素,对生态文明小康村进行了顶层设计和谋划,以实施“生态人居、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四大工程,打造“红色旅游、生态体验、休闲度假、民俗文化、特色产业、城郊融合”六大建设类型,建立“标准、制度、责任、保障、宣教”五大机制的总体思路,确定了以自然村为单元,实现全覆盖的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目标。
玛曲黄河特大桥建成通车
2015年以来,甘南州大规模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下大力气改善农牧村基础条件,发展农牧村经济,全州提前一年实现整体脱贫,全面小康目标如期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农牧村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甘南大剧院、州体育场馆以及智慧图书馆、公共文化云平台等一大批文体项目建成投运,农牧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实现全覆盖。2017年以来,甘南州先后有41个镇、村获评国家级、省级生态乡镇、生态村,尕秀村被人民网评选为改革开放40年来全国49个“美丽乡村”样板之一。
截至2022年底,全州累计投资198.5亿元,建设了2121个生态文明小康村,合作、碌曲、玛曲、夏河、迭部、卓尼、临潭和舟曲八县市住房全部达标,全州已基本消除了农牧村四类重点对象存量危房。甘南州发改委相关负责同志表示,2023年,甘南州计划高标准新建、高水平提升、高规格打造220个生态文明小康村,着力发展富民产业、建设美丽乡村,继续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七十年久久为功
生态质量全面提升
甘南州97%以上的国土面积属于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尕海湿地、黄河首曲湿地被认定为国际重要湿地,加之境内有洮河、大夏河、白龙江等120多条干支流,黄河流经甘南时的径流量增加108.1亿立方米,占黄河源区总径流量的58.7%。甘南州还是全省最大的天然林区,全州现有各类自然保护地30个,其中自然保护区8个,森林公园15个,地质公园5个,风景名胜区2个,自然保护地约占国土面积的40%。
高峡平湖九甸峡
党的十八大以来,甘南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生态保护作为立州之本,把绿色发展作为根本任务,坚持“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理念,举生态旗、走生态路、想生态事、做生态人,探索走出了一条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相得益彰、互促共进的绿色发展之路。
近年来,甘南州不断加大生态治理修复力度,实施了“黄河规划”(甘肃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等重大生态修复治理项目,开展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植树造林、退牧还草、湿地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纵深推进“环境革命”,努力打造“五无甘南”(全域无垃圾、无化肥、无塑料、无污染、无公害),着力创建“十有家园”(全域有旗帜、有法治、有治理、有绿色、有业态、有风情、有格局、有文化、有振兴、有使命),深入开展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通过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区域内森林覆盖率和草原植被覆盖度逐年提高,水源涵养能力明显增强,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97%,森林覆盖率达到24.57%,湿地面积达到576万亩。甘南黄河上游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功能得到进一步巩固。
七十年精耕细作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爱我中华
新中国成立前,落后的政治经济制度形态使得甘南各族人民深受剥削压迫之苦。解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甘南各族人民平等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自主管理本地区事务的权利得到充分保障。
为筑牢社会稳定的“安全防线”,甘南州深入推进依法常态化治理,大力推行“群众管理群众、僧人管理僧人”和“网格化+十户联防”、“十管十防”“8+基层社会治理”等有效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坚持不懈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
全州狠抓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传承和保护,先后有2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甘南情歌》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8个村寨被国家民委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长期以来,甘南各族人民像格桑花一样扎根雪域高原,胼手胝足、团结奋斗,守护生态屏障,推动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和谐,建设幸福家园。截至目前,甘南州有被国家民委命名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共16个,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2个;被省级命名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72个,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5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家庭33户,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3个;受国家级表彰的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14个、模范个人19人;受省级表彰的模范集体15个、模范个人79人。全州上下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通过创新思路、打造品牌、巩固成果、发挥引领作用,为全省创建工作提供了“甘南方案”,贡献了“甘南力量”。
奔腾不息的一江三河,见证了甘南建州七十年来的沧桑巨变;携手奋进的各族人民,齐奏着新时代甘南发展进步的恢弘乐章。
今天的甘南,城乡面貌发生了脱胎换骨之变,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改变了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革除了封闭思想和保守心理,革新了整体形象和气质内涵,“五无甘南”品牌享誉全省;
今天的甘南,生态建设成就了绿色转型之路,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持续推进,“全域无垃圾”等系列行动深入开展,“文旅主导、三产融合、多元共生”的发展新格局加快构建,推动甘南由“经济跟跑者”向“生态领跑者”华美蝶变;
今天的甘南,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安全安宁的环境为改革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各族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
今天的甘南,广大党员干部精气神十足,在脱贫攻坚、生态保护、社会治理、抗击疫情等大考大战中,生动诠释了“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精神品格;
……
回望来时路,一起向未来。从大夏河边到白龙江畔,从黄河首曲到泉城舟曲,幸福的歌声传遍甘南每一片土地。
(本文、图均由甘南州委宣传部提供)
(编辑:马永)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