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群众向产业园出售青稞。
提及青稞,生活在青藏高原的人们并不陌生。从一粒种子到绿油油的青苗,再到沉甸甸的金黄麦穗,从种到收,要经过240多天的成长期,才能颗粒归仓。
甘孜县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农业大县,是全国青稞商品粮基地之一,青稞产量占到全州七分之一,被誉为“康北粮仓”。2018年9月,通过招商引资,格萨尔青稞文化产业园落地甘孜县呷拉乡,建成以高原青稞产业为核心,集川藏地域特色、科技培育、产品加工、休闲观光、创新研发为一体的现代化青稞产业园。
“以前青稞不好卖出去,上万斤的青稞存放在家里,经常会被老鼠偷吃。青稞产业园区建立起来之后,我们的青稞都被收购过去,解决了我们不少烦恼。”甘孜镇雅桥村村民登巴达吉说,每年八九月份,他们都会及时把成熟的青稞卖到产业园,单此一项,每年就可以收入3万至6万元。
为解决当地农户青稞出仓难、缺销路的问题,助力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格萨尔青稞产业园通过保底收购方式,以高于县域平均收购价格对全县范围及周边地区青稞进行收购。因收购价格提高,群众种植青稞的积极性大大提升,仓库里的青稞粮食袋越堆越高。今年,青稞收购量预计达8700吨,带动群众增收4350万元,惠及群众2万余人。
走进产业园区的原料库房里,一袋袋青稞码垛整齐,散发着特有的香气。这些从村民那里收购来的青稞,经过筛选、清理、清洗以及润麦、炒制和磨粉,被投入到全自动化的包装生产线,变成谷元粉、青稞饼干等无公害高原特色产品,从园区销往全国。
“现在我们园区有3条标准化生产线,同时也正在积极开发青稞茶、青稞面包、青稞面条等100余种产品。”甘孜县格萨尔青稞文化产业园总经理王建利介绍,产业园的青稞熟粉年产量达4800吨,形成了一条完整的青稞产业生态链,有效带动川西高原传统的青稞产业转型升级。
据了解,依托对口支援帮扶平台,甘孜县在浙江台州和四川成都设置“对口帮扶农产品直营店”,并通过淘宝、抖音等电商平台直播带货。截至今年6月,青稞产品销售额达700余万元。
自产业园建立以来,通过“公司+科研+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战略,不仅在青稞种植上带动农户增产增收,还创造了上百个稳定的就业岗位。
走进整洁干净的生产车间,仁果乡八村村民扎西严扎正在生产线旁忙碌着。“2018年产业园刚建起来时,我就在这里当内包装机器操作员,每个月有3000多元工资。我学历不高,以前只能到处打零工,也没法照顾家里的老人。现在收入比以前高了,生活也更稳定了。”他说。
自产业园区建设以来,累计吸纳当地农民工就业达100万人次,直接支付劳动报酬达1.5亿元。目前,园区长期聘用当地农牧民群众300余人,有效带动群众稳步增收、生活提质,助推甘孜县的经济发展。
青稞产业成熟发展,产业园也加紧拓展延伸。除了生产车间和原料仓库相关的“生态食品加工区”外,园区还建成了格萨甲波文化博物馆、全州各县特色文化展示区、特色产品展销区、综合文化活动区、康北农牧民生活体验区等,让园区成为青稞文化的活态“百科全书”,为发展特色旅游奠定良好基础。
产业园内的青稞熟粉生产线。
原料库房内,工作人员正在搬运青稞。
7月10日,“格萨尔文化产业园区”正式开园运营,并举办首届“格萨甲波青稞文化节”。在文化节活动现场,当地群众组成的表演队伍走方队、跳锅庄,大家精神抖擞、意气风发;多名歌手到场献唱,与在场观众热情互动,把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我们的青稞文化产业园区坐落于雅砻江畔、317国道旁,正式运营后将有效带动本地及雅砻江一带的旅游业发展。”青稞文化产业园区负责人贡布占堆说,“今后,我们会力求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为助力甘孜县乡村振兴和生态农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下一步,我们会加大对接服务工作力度,为企业做好服务保障工作,把格萨尔青稞产业园区纳入规模以上企业,做到‘升规入统’,持续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甘孜县经济信息和商务合作局局长向巴扎西说。
近年来,甘孜县大力发展壮大青稞产业,通过“延链补链”“引进来、走出去”等多种举措,努力提高青稞产品附加值,拓宽销售渠道,持续推动农牧民增收、农牧业高质量发展。一粒粒青稞“华丽转身”,推动青稞产业“攥指成拳”,为各族群众打开“致富门”,勾画“幸福梦”。
(编辑:韩安之)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