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中华丨潘岳: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来源:“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潘岳 发布日期:2023-05-24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阅读原文

  


  编者按: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国家民委党组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进一步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以实际行动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国家民委党组书记、主任潘岳同志带头深化理论学习,在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基础上撰写了《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一文。为了推动国家民委系统主题教育走深走实,更加主动自觉地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特刊发潘岳同志文章。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文/潘 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原创性论断,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强调要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广东调研时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有本质不同,西方现代化那种两极分化、掠夺别国等道路我们不能走也走不通。中国式现代化立足中国实际,符合中国国情,有目标、有规划、有战略,我们将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向前推进。

  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生动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两者既立足于现实的中国,又植根于历史的中国,它们都以中华文明为源头活水,从中华民族数千年璀璨文明中汲取精华养分,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深刻回答了中华民族“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时代之问。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必将进一步推动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磅礴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色,深刻阐释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一、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强大根基和超大动能

  我国是拥有14亿多人口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仅少数民族人口规模就高达1.25亿,如果说14亿多人都实现现代化,那么规模将超过全部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人口规模对于现代化有什么意义?现代化的核心指标“科技创新”就是最好例证。今天中国科技创新的竞争力首要来源于全国统一大市场。只有技术创新的高昂成本在统一大市场中被摊薄,中国企业家才能够以最低成本将新科技进行产业化,才能积累资金投入研发,最终有底气与享有数百年科技优势的西方企业去竞争。统一大市场至少要有两个基础:一是规模巨大的人口;二是统一的经济、法律、政治制度。如此规模巨大的人口、统一的制度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密切相关。

  很多人认为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天然如此”,实际上维系如此超大规模的共同体极为不易。有西方汉学家感叹说,中国那么多民族,却能有高度一致的文化认同。这正是中国历史上多次民族大融合、文化大融合的结果。中华文明起源是“满天星斗”,上古时代也曾有过万邦林立,但在独特的“大一统”历史文化背景下,逐渐凝聚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这正是中华民族“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格局和体量优势使然。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始终致力于捍卫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始终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正在推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了中华民族从自觉到自强的历史性转变。在拥有如此庞大规模人口和众多民族的情况下实现国家的良治善政,实际上是一种高超的治国理政智慧,是中国政治文明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因此,中华文明成就了疆域辽阔、人口众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又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强大根基与超大动能。

 

  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经济基础和本质要求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显著标志。西方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贫富分化乃至阶层对立是常态,一些国家甚至出现了种族因素和阶层因素相叠加形成的“贫困种族化”问题。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中华文明强调天道民本,讲求“民为邦本”“大同社会”。在社会主义本质和中华文化内涵中,共同富裕要求“一个民族也不能少”“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决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无论是已经坚持30多年的全国对口援藏援疆,还是创造了闽宁经验的对口扶贫协作;无论是为大凉山深处几十名彝族孩子专门铺就上学路,还是为云南怒江7000余名独龙族群众开辟独龙江公路,都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写照。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精准扶贫地区中,很多都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全国832个贫困县,其中在民族自治地方的有420个,民族地区是脱贫攻坚的主阵地。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我们通过制定和实施大量卓有成效的区域化支持政策,促进民族地区与全国一道同步迈入现代化,不断提升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满足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各民族共创美好未来、共享复兴荣光。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必将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鲜明特色和重要保障

  西方现代化过程中一度出现严重的“重物质、轻精神”和“重个人、轻集体”的倾向。中国式现代化在“两个结合”的引领下,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社会主义不但要求实现“物的全面丰富”,更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拥有“中道平衡”的智慧,一方面承认“仓廪实而知礼节”的物质需求,另一方面也高度重视人文精神对社会的化育凝聚作用。深厚的人文传统和共同体观念使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虽然产生过物质主义和个人主义,但却没有走向极端,没有出现西方现代化中常见的精神虚无、社会解体和认同分裂现象。

  对于人文精神和共同体观念的追求,是中华民族的价值观。比如,许多生活于高原高山之上、大漠草原之中的少数民族,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下都对生活之美和艺术之美有着强烈的精神追求,这与儒家“在陋巷不改其乐”的精神传统是一致的。我国各民族都尊崇长幼有序、孝顺父母、兄友弟恭、邻里和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念,各民族文化中也都体现出了团结就是力量的思想。比如,土家族认为“单丝不成线,单竹不成排”;满族认为“一箭易断、十箭难折”;赫哲族认为“爬山越岭要互助,渡江过河要齐心”;侗族认为“一根筷子容易断,一把筷子难折断”;哈萨克族谚语说“力量不在胳膊上,而在团结上”。这都反映出与儒家文化相通的“共有共享”传统。这些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人文精神,能够帮助我们应对现代化进程中的许多精神困境,为实现社会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实现途径和必由之路

  中国式现代化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生产和生态的辩证统一的认识,不走西方以资本为中心、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改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也根植于中华生态智慧,强调以“和合”为目标,以天、地、人作为一个统一的和谐整体来考虑,并将此思维方式用于社会各个方面,形成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无限责任伦理”。儒释道都彰显了“天人合一”“用之有度”“道法自然”“众生平等”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些思想也是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传统。比如,蒙古族尊称草原为“大命”;藏族认为一草一木皆有生命、天下万物彼此相连;壮族认为“保土保水如保命,治土治水如治家”;苗族认为“家有千株桐,一世不受穷”;纳西族认为“人与自然是兄弟”;傣族认为“有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粮,有粮才有人”;维吾尔族每家每户都乐于种植花果草木。各民族的传统生态理念,都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精神财富。

  中国2.2万公里的陆地边境线,有1.9万公里在民族地区。集资源富集区、水系源头区、生态屏障区、文化特色区、边疆地区于一身的民族地区,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使命尤为重大。这要求我们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探索协同发展保护的新路径,建成生态文明示范区,共同书写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生态文明”篇章。

 

  五、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世界愿景和格局担当

  西方现代化的历史,既有追求科学进步、解放人性的辉煌一面,也有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黑暗一面。自大航海时代以来,西方列强在积累原始资本方面犯下了许多难以抹去的罪恶。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伟大,就在于既不走西方的老路,又能达到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中国的和平崛起,不依靠对外的殖民掠夺,靠的是向内发力、苦干实干,靠的是维系和巩固超大规模共同体的能力,靠的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信念。

  中华民族历史上不缺乏尚武精神,但和平却始终是我们的第一原则。团结包容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各民族共有的文化基因。中国历史上有一些以武力开疆拓土的民族,在中华文明浸润下,都走向了化武崇文之路。即便在国力最鼎盛的时候,中国也从未向外征服扩张,而是靠丝绸之路怀柔远人;中国从不对外传教搞文化霸权,而是靠“有闻来学”赢取人心。中华民族共同体既不是西方式帝国,也不是西方式民族国家,中国没有殖民扩张、文明冲突、宗教战争。中国人自古就懂得“和而不同”,向来主张求同存异、包容共存、互鉴互融,追求“协和万邦”“亲仁善邻”。中国始终胸怀天下,秉承中华文明根性,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用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用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用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新征程上,我们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力量。

  (本文首发于《中国民族》杂志2023年第5期。)  

  


  监制 | 杨新华

  统筹 | 康坤全 刘佳

  责编 | 刘娴

  制作 | 胡琪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