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中华丨古代的“打火机”竟然这么漂亮
来源:“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王毅 发布日期:2023-04-19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阅读原文

  


  

  1949年10月1日,伟大领袖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历史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推翻“三座大山”,翻身得解放的全国各族人民群众,由衷感激中国共产党的恩情,纷纷把自己最珍视的心爱之物作为礼品,敬献给党中央和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表达他们发自肺腑的崇敬、爱戴之心。

  1959年民族文化宫成立时,一些少数民族群众敬献给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礼品,由各种渠道拨交到民族文化宫,作为文物收藏在博物馆里。在众多的礼品中有一件蒙古族群众敬献的坠有嵌珊瑚珠镶珐琅银牌饰银花火镰

图片

  名  称:银花火镰

  材  质:铁、银、铜、丝、珊瑚质

  体  量:重261克

  收藏单位:民族文化宫博物馆

 

火镰是人工取火的标志性物件

 

  火镰是什么

图片

  在人类发展史上,火有着推进人类发展进化的巨大作用。在学会使用火以前,人类处于蒙昧而漫长的“黑暗”时代。人类最初使用的火种是来自大自然中的雷击起火。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发明了人工取火。从使用天然火到人工取火这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一次历史性飞跃。在远古时代,人工取火的器具称为“燧”,取火方法有木燧、石燧、金燧。

  木燧,就是钻木取火。金燧是用金属向太阳取火,也称阳燧。金燧,即聚光取火。石燧是运用铁片与火石相碰撞,迸出火星,点燃引火物而起火。从社会进化史的角度看,木燧应该最早出现,金燧、石燧的取火方式,是人类学会冶炼并使用金属工具以后的产物。

  石燧有时也称燧石取火,它只要满足三个要素就可以进行,即要有铁器、燧石、火绒,三者缺一不可。我国古代把燧石取火叫“敲石火”。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是西晋美男子潘安曾有“烦如敲石火”诗句,唐诗里对“敲石火”及其引申义也有描写,如“夜发敲石火,山林如昼明”(柳宗元),“深炉敲火煮新茶,石火光中寄此身”(白居易)。成语“电光石火”中的“石火”原意指的就是敲击燧石时产生的火星。

  火镰在火柴传入中国以前,是我国许多民族使用的一种传统取火工具,可以说是燧石取火的终端产品。我国至少在宋元时期就有了火镰,元朝时期,火镰、火石已经是人们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词汇。

 

  火镰取火的方法

 

  人们生活中常见的火镰一般长约8—12厘米,中间宽3—4厘米,两头尖,呈月牙形或镰刀状,故有火镰之称。普通火镰多用生铁铸造,放置在一个用牛皮缝制的小包中,火镰的一大半要装在牛皮包里,皮包的夹层里放置火石和火绒。用皮包裹火镰除了便于携带,还有两个目的:一是为了在寒冷的冬季取火时,拿在手中取火不致冻手,二是防止火石丢失、火绒受潮。在审美意识的追求中,为了美观,后来才有了各种装饰。火镰有刃,但刃既不能太锋利也不能太钝,锋利了容易伤手,钝了则不易打火。背部有棱,可作打火时的抓手。

  使用方法

  打开火镰皮包夹袋前盖,取出火石和少许火绒,将火绒放在两片火石之间或者放置在火石之上,用拇指与食指二指夹住,另一只手用火镰的刃部擦击火石,迸出火星,当火星溅到火绒上时即燃绒生火,再将冒烟的火绒包放在干细茅草中,吹几口气即可产生火苗,加上干枝或劈柴等可燃性物质,便可燃起大火,炊煮烧烤食物。过去草原上用火镰取火时,也可以用火绒直接引燃干燥的马粪。火镰在元明清时期非常盛行,是每个家庭、行人用来取火的必备之物。

  人们在生活中淘汰火镰是因为火柴的出现。火柴是舶来品,清朝同治四年(1865年)引进中国,故称“洋火”。火柴在我国大面积的普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事。打火机则是20世纪20年代法国人的发明,有趣的是法国人发明的灯芯式实用型打火机,其鼻祖却是燧石取火,而不是火柴。因为无论多么高级的打火机,点火原理都跟燧石取火相同。

 

  蒙古族火镰装饰的文化意义

 

图片

  展览展出的这件火镰是蒙古族成年男子使用的生活用品,也是蒙古族男士的佩饰之一。这件火镰由火镰、“托海”和两束丝线穗子三部分组成,重261克。

  火镰呈羊腰子状,接近椭圆,长9厘米、宽5.4厘米,外有牛皮包夹,皮夹左右各饰有一叶形錾花银片,银片中间嵌有双石榴图案银饰,石榴左右被一正一反阿拉伯数字“3”形银条包裹;火镰上有一个近2/3的椭圆形银条,银条上錾刻有花草图案;火镰的上部即火镰背脊处作抓手的地方,錾刻有两条龙头相背的银条;银条上方中间有三个环孔,左右环孔有一“几”字形轴,是火镰正面皮夹的合页,翻开后可见里面放置的火石、火绒,中间环孔穿一束丝线绳带与另一圆形铜牌相连;铜牌直径3.2厘米,刻有五只蝙蝠围绕一个桃子的图案,即中华传统吉祥纹样“五蝠捧寿”图。

  “托海”是佩戴在蒙古袍腰带左右两侧,与火镰和蒙古刀相连在一起的一种装饰。该“托海”上有蓝色对折布条,布条对折长11厘米、宽3.3厘米,穿用时腰带可贯穿其间。布条下方有一方一圆两枚银牌,以一银质“合页”连接,两银牌均嵌珊瑚珠镶珐琅。其中方形银牌长4厘米、宽3.5厘米,四边镶珐琅,中间有一菱形饰物,上嵌一柱形红珊瑚;另一个近圆形银牌直径6.1厘米,银牌錾刻有头部相对的双鱼图案,双鱼中间嵌一颗红珊瑚,鱼头、鱼尾和圆形四周镶有珐琅。

  “托海”的圆形银牌的下方有一圆孔,孔处穿有一根紫红色丝线绳带,绳带总长57厘米,分别用七个绿色小圆珠、圆片和方形框加以固定和分隔,绳带一端是“勃勒”(勃勒为蒙古语,通常译为坠子或垂饰),下垂一丝线编织的串珠吉祥结,吉祥结下有用三个小绿珠分隔的三根穗子,吉祥结长3厘米、宽2.5厘米,穗子长20厘米。绳带的另一端则系在火镰脊背抓手银条上的环中,与火镰相连。

  这件蒙古族火镰上的双石榴图、双龙图和圆铜牌上的五福捧寿图都是汉族传统的吉祥纹样。石榴因为多籽,寓意人丁兴旺,子孙绵延,一直是多子多福、喜庆吉祥的象征。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据《礼记•礼运篇》载:“麟、凤、龟、龙,谓之四灵。”古人以麟为兽类之首,凤为鸟类之王,龟为介类之长,龙为鳞类之尊,并把它们作为祥瑞、和谐、长寿、高贵的象征。蝙蝠,因蝠与福同音同声,五只蝙蝠喻五福,人们普遍把蝙蝠视为吉祥物;桃在民间俗称为仙桃、蟠桃、寿桃,寓意长寿。五只蝙蝠围绕一个桃子的造型,即为“五福捧寿”,寓意人生幸福长寿。“托海”中融入了藏传佛教的元素,包含了双鱼、丝线编织的吉祥结等表示吉庆祥瑞之物;花枝图则是各民族都喜爱并使用的图样。

图片

  一件小小的火镰,蕴含着蒙古族、汉族、藏族等各民族文化的元素,充分体现了我国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凸显出中华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火镰中饰花枝、双鱼、蝙蝠、桃、双龙、双石榴、吉祥结等纹样,工艺精湛,寓意吉祥,形成了独特的“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内涵特征。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火镰已经退出了人们的生活,但是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会变,对民族团结的信念不会变,在新时代我国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向着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伟大目标奋勇迈进。

  (王毅,系民族文化宫博物馆副研究馆员。文中图片均由作者供图。)


  来源 | 民族文化宫微信公众号

  监制|杨新华

  审核|钟兴奎 们发延 陶颖 鲁艳 张仁明

  统筹|刘佳 康坤全

  编辑|王爽

  审稿|郭晖

  制作|寇佳羽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