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点半课堂”上,小朋友们在上民族非遗文化分享课。 翰岭社区供图
日前,深圳福田区首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基地落户翰岭社区。在实践基地所在的党群服务中心,主题展区记录着各民族居民融入城市的点点滴滴,“石榴籽”读书吧摆放着介绍民族知识的有关书籍,非遗体验活动吸引着孩子们的目光,法律顾问现场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服务……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的稳步推进,越来越多的各族群众进入城市就业生活。近年来,翰岭社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按照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的原则,充分发挥好社区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重要平台作用,帮助包括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内的各族群众进得来、留得住、融得进、有发展,大家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涌现出许多动人的民族团结故事。
夫妻同心结出“致富果”
每逢周一至周五的清晨,翰岭社区的广场上总是乐声悠扬、舞步翩翩。与其他社区不同的是,来自大江南北的各民族同胞们,总是跳着不同的自编自演的民族舞蹈。
在社区还有一对夫妻——马世雄、罗淑贞,他们喜结连理的故事传为佳话。
“得益于社区的帮扶,餐厅的生意越来越红火。”马世雄说。午饭时间,马世雄在社区开办的西北菜餐厅十分热闹。这个20多年前离开甘肃的回族汉子,早已成为“老深圳人”。
上世纪90年代,马世雄来到深圳打拼,在饭馆学习拉面和烤羊肉串技术。出师后他先是摆了个路边摊,后又攒钱租下20多平方米的门面房。同年离开福建老家的汉族姑娘罗淑贞,也在社区开了一家小吃店。两人的小饭馆距离不远,原本没有交集的两人,因为“抢客源”走到一起。
马世雄厚道、聪明,罗淑贞勤快、贤惠,奇妙的缘分让两人互相吸引,最终结为夫妻。不仅如此,他们的事业也结合到了一起,经过二人打拼,食客络绎不绝,餐厅面积也不断扩大。“是深圳的创业潮让我们相遇。”罗淑贞打趣地说。
不光是马世雄夫妇,翰岭社区为各族同胞创业就业提供支持。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地,翰岭社区近年来强化党建引领,建立民族工作台账,为做好服务工作奠定了基础。今年年初,深圳发布惠企纾困“三十条”后,社区积极宣讲政策,尽可能让各民族同胞受益。
“我们加强对社区工作人员的培训,提供更精准的办事咨询、法律援助、纠纷调处等服务,切实保障居民合法权益,打通了各族群众适应融入城市生活的‘最后一公里’。”翰岭社区党委书记胡由营说。
贴心服务共建 “一家亲”
居民杨虎在社区居住多年,去年10月,他将3岁的孙子从老家接来。可孙子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却因疏忽错过了报名时间。
眼看上学的日期快到了,杨虎十分着急。邻居建议他到社区工作站寻求帮助。在工作人员的多方协调下,依照政策规定及社区内学校的实际情况,杨虎的孙子得以顺利入学。“工作人员还主动陪着我办理入学手续,这么体贴的关心照顾让我心里暖暖的!”杨虎说。
“不管哪个民族的群众来到社区,都是奔着美好生活来的,我们希望尽最大努力去帮助,让大家切身感受到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浓厚氛围。”胡由营说。
去年3月,因丈夫离世,居民雷玉吉的生活陷入困境。社区工作人员获知情况后,第一时间入户了解其家庭情况,并协助申请低保。考虑到雷玉吉年龄较大及低保资料较为复杂等情况,社区工作人员根据清单,一项项指导。1个月后,雷玉吉终于拿到第一笔低保金,基本生活有了保障。
“我在这里生活了10多年,社区把各民族同胞都当成一家人,帮助我度过了最艰难的日子。”如今,雷玉吉已回到湖南老家生活,但社区工作人员对她的关爱始终“在线”,不仅时常关心她的身体情况,还协助她办理了低保续保等事项。
胡由营说,根据社区的调研情况来看,少数民族同胞在适应融入城市生活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涉及就业、社保、子女入学、身份认同等,我们向此发力,及时为居民纾困解难,共同创建温馨的民族团结大家庭。
近年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进一步升级软硬件设施,设置了“四点半课堂”、非遗文化交流区、纠纷调处综合服务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展示区和读书角“五大功能区”,打造出微课堂、小剧场、宣传角等“石榴籽”系列品牌。同时,大力开展“民族同心·筑梦福田”主题活动,在居民心中种下一颗颗民族团结的种子。
打造民族团结“金字招牌”
一有时间,麻根生就会来到翰岭社区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诉讼等服务。麻根生是福田区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副会长、区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法律顾问团团长,“专业过硬、宣讲接地气”是居民们对他的评价。
“多年来,深圳大力倡导‘来了就是深圳人’的理念,以开放包容的胸怀帮助各民族同胞更好融入特区发展大潮。作为在特区关心下成长起来的律师,我们也要发挥专业优势,让各民族同胞感受到特区大家庭的温暖。”麻根生说。
社区对各民族同胞的关心关爱,不仅得到了居民的认可,大家的“社区主人翁”意识也越来越强。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许多少数民族同胞带着自制的“特色爱心餐”,送给奋战在一线的工作人员。“医务人员非常辛苦,做一些家常菜,也是为防疫工作尽一份力。”在他们看来,翰岭社区是“第二故乡”,一定要尽己所能守护好共同的家园。
“正是这种家园意识,让各民族同胞汇聚在社区大家庭,真正成为了一家人。”胡由营说。社区把民族工作元素融入日常工作中,推动基层党建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相促互融,激发党员干部重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责任感使命感;注重引导各民族同胞参与社区事务,发挥各民族专业人士作用,协助调处涉民族因素矛盾纠纷,将各民族同胞的“急、忧、难、盼”发现在萌芽、化解在基层,进一步推动形成了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民族工作的良好氛围。
今年11月,翰岭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基地启用。来自云南的傈僳族孩子和当地民族非遗传承人来到社区,向居民表演了原生态的民族歌舞。
“‘多彩民族非遗之旅’是文化艺术交流的盛宴,孩子们在其中寓教于乐,了解优秀民族文化,感受民族团结的氛围,让教师、家长、孩子们在活动中互交朋友、互相学习、共同成长。”深圳福田区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会长孔丽说。
“我们深知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胡由营说,社区上下的普遍共识,就是要扎实做好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点滴,有形有感有效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单位)”这块“金字招牌”擦得更亮。
(编辑:马永)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