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探讨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历史实践及未来方向
来源:中国民族报 黄亮亮 发布日期:2022-11-29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近日,由山东省民族宗教研究会、省宗教事务联络中心、省伊斯兰教协会、济南市伊斯兰教协会联合举办的“伊儒会通”山东实践研讨会在济南市举行。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香港中文大学、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及伊斯兰教界100余人参加会议。与会人士从学派探源、教义会通、礼仪互鉴,以及“伊儒会通”、新时代山东伊斯兰教经学人才培养等角度,深入探讨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历史实践及未来方向。

  兰州大学教授周传斌认为,明代胡登洲开创的经堂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制度,还是涉及教义学理论和宗教礼仪的革新运动,其核心是“废连班、反世袭、革陋俗、兴学术”。山东学派创始人常志美是这一革新运动的重要继承人,常氏在教学方法、理论研习和社会实践上有重要发展。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金岭回族镇清真寺阿訇金百重认为,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沃土的伊斯兰教山东学派,自常志美、李延龄开创至民国初成达师范学校肇兴,取得了非凡成就,在结合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学教育上,推动了伊斯兰教中国化,对当今新时代伊斯兰教中国化、伊斯兰教人才培养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廊坊师范学院副教授冯峰将山东学派经学传统概括为“二常学脉”的传承谱系、“十三本经”的经典体系、“知行并进”的德育宗旨、“讲译并重”的传承形式、“伊体儒用”的会通理念。他认为,山东学派是伊斯兰教与儒家文化相结合产生的经堂教育的重要流派,其经学传统具有典型的中国风格。

  济南市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刘洪军指出,山东学派教育模式采用私塾式,教材多侧重于宗教道德、人生哲理,教育内容颇具“中道”精神。他认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伊斯兰教,对新时代坚持伊斯兰教中国化方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积极作用。

  南京理工大学教授季芳桐认为,早期“伊儒会通”以译撰为主要形式,将外来伊斯兰教文化与儒家文化为主体的本土文化相会通,是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具体体现。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杨桂萍从明清时期中国伊斯兰教汉文译著入手,分析宋明理学特别是程朱、陆王之学的范畴在这些著作中如何被使用,阐释了中国伊斯兰教哲学中的存在论、宇宙论、人性论和功夫论。她认为,明清时期的中国伊斯兰教汉文著作以汉语建构中国伊斯兰教思想体系,从思想层面促进了伊斯兰教哲学与中国哲学的融通。

  南京理工大学教授马晓琴认为,穆斯林学者运用中国传统哲学的语用习惯和哲学概念,以“本然”“有”等中国哲学范畴代替“本质”“存在”等伊斯兰教哲学术语,体现出中国伊斯兰教哲学思想的中国化特征。

  中央民族大学博士毕芳认为,清初伊斯兰教学者马注以儒学的话语和表达方式,将伊斯兰教的核心概念“信仰”对接儒学的核心理念“德”,通过“明德”,使两种异质文化成功实现融通。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李林认为,伊斯兰教在中国化过程中与儒家礼法相融合,演化出中国特有的礼法化伊斯兰教,解决了“宗教与名教”“教法与礼法”的会通性问题,为伊斯兰教与中华文化的深层融合开辟了途径。

  江苏省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米寿江认为,中国伊斯兰教界应继续注重经学思想体系建设,将伊斯兰教关于和平、团结、宽容、中道、善行的主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不断赋予中国伊斯兰教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方式,达到政治上自觉认同、文化上自觉融入、社会上自觉适应,积极引导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北京大学副教授沙宗平认为,高水平经学人才培养是深入推进新时代山东伊斯兰教中国化工作的重要抓手。“应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培养具有较强文化交流能力的经学人才,打造新时代山东伊斯兰教经学人才新高地,深入推进山东伊斯兰教中国化。”

  “从讲经范本、经学教材、汉文典籍现代诠释文本入手,对新时代伊斯兰教教义教规中国化阐释进行整体把握和系统研究,是坚持和巩固伊斯兰教中国化方向的重要资源。”《中国穆斯林》杂志主编敏俊卿认为,伊斯兰教汉文典籍的现代诠释可作为伊斯兰教教义教规中国化诠释的重要手段。

  曲阜师范大学教授金刚认为,山东应当充分发挥儒家文化发祥地和孔孟之乡的独有优势,推进新时代的“伊儒会通”,促进伊斯兰教中国化。

  与会人士认为,“伊儒会通”是伊斯兰教文明与中华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典范,是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实现本土化、中国化的智慧结晶。山东是儒家思想发源地,也是“伊儒会通”和伊斯兰教中国化的重要实践地。“伊儒会通”山东实践的时代价值,在推动文化融合贯通、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引导伊斯兰教更好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民族报》(2022年11月29日 7版)

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zjnews_mzb@163.com

(编辑:石建杭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纪念中韩建交30周年,巩固加深“黄金纽带”友好关系
  • 宗教中国化进程中的代表人物
  •  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宗教领袖对话”分论坛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