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打造思政“金课”丨教育观察
来源:中国民族报 王强 罗昆 发布日期:2022-12-01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守正创新打造新时代高校思政“金课”,就是要为思政课挤“水”添“金”、提高“含金量”,让高校思政课成为底色愈亮、成色愈足、特色愈显的时代“金课”。

  厚植底色,讲深讲透讲活马克思主义理论

  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上好思政课的前提。打造高校思政“金课”,必须厚植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讲深讲透讲活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让马克思主义成为高校思政“金课”最鲜亮的底色。

  第一,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贯穿高校思政课教学全过程。离开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政课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注重课堂讲授与课后实践相结合、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线上课堂与线下教育相结合,引导大学生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涵、意蕴和价值,在思想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现实生活中运用马克思主义,从而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第二,思政课教师要练好内功,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水平。讲好高校思政课,首先要弄懂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看家本领”。思政课教师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术研究,经常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和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增强理论功底,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讲出深度、讲出特色、讲出力量,用真理感召学生、用理论铸魂育人,争当理论素养过硬、理想信念坚定的新时代思政“金师”。

  提质培优,打造高水平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打造新时代高校思政“金课”,要推进“提质培优”行动计划,打造一支政治强、道德强、专业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一要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素养。坚定政治立场是思政课教师的第一要求,思政课教师要加强理想信念建设,引导学生守信仰、稳立场。二要提升思政课教师的道德素养。“德”是为师之本,也是育人之本。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思政课教师不可或缺的初心,思政课教师要弘扬优秀道德传统,做到以德施教、立德树人,以自身的高尚道德启迪学生、感染学生。三要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素养。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取决于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素养,思政课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拓宽知识面,积极参加教研教改等活动,总结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以过硬的专业能力确保思政课“有理”“有料”。

  锐意创新,改进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打造高校思政“金课”,必须要融入更具吸引力、感染力的教学内容和更高效、灵活的教学方法。一要改进和创新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思政课教学的核心,教学内容具有吸引力、感染力是检验思政“金课”的重要标准之一。思政课教师要在课前课后做好调查研究,深入分析思政课的教学规律、了解大学生的兴趣喜好,并以此作为教学内容设计的参考,如将红色故事、生活趣事、时政新闻等融入思政课教学。二要改进和创新思政课的教学方法。通过改进和创新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让思政课“活”起来。改进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是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思政课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教育对象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法,通过翻转课堂、角色扮演等方法把“教师主导”转变为“双向互动”,通过辩论赛、主题研讨把“理论灌输”转变为“共学共研”,实现思政“金课”的育人功效。

  以评促改,创新思政课的考核评价机制

  打造新时代高校思政“金课”,需要整合各方教学资源、改进各类标准细则,根据课程发展与实际育人需要合理创新现有考评工作方式,以成熟高效的考核评价机制不断增强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要创新思政课的考核评价机制,做到结果考评与过程考评相结合、知识考评与能力考评相结合。

  一方面,要将过程考评与结果考评相结合。对大学生的考核评价不仅要参考学生反馈的最终结果,还要对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态度、优秀品质、实践精神加以评价。另一方面,要将知识考评与实践考评相结合。通过对大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考评,弥补知识考评的单一性、片面性的缺陷。此外,既要考评“教”,又要考评“学”,通过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等方式创新思政课的考评机制,在互动交往中改进不足、提升实效、增进感情。

  打造高校思政“金课”是办好新时代思政课的必然要求,需要凝聚高校、社会、思政课教师和大学生的合力。当然,高校思政“金课”的内容、方法、原则和实践策略并非一成不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改进、完善和创新。

  (王强系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罗昆系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